{{ 'fb_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 'fb_in_app_browser_popup.copy_link' | translate }}

{{ '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目錄 購物車 {{currentCart.getItemCount()}}
商品總數的上限為 100 件,請調整數量再點擊購買

最新報導

 

頭條日報專欄【存在的意義】2021-2-26

https://hd.stheadline.com/news/columns/356/20210226/914353/專欄-教練心經-存在的意義

從2001年到2021年,筆者轉眼間全身投入身心教育與培訓行業已經20年,為充實自己,在這20年裏我成為全球首位NLPU Master & Affiliate(結盟)導師、註冊臨牀催眠治療師、ICC國際註冊教練及教練導師、iWAM職業情商驅動力專業顧問、CR1節目心靈料理節目主持人。

你收到這個訊息,證明你是我的支持者、有緣人,感激因為緣份認識了你,讓我們結緣。正所謂:「人生有幾個十年?」我已擔任這個任務過了兩個十年,未來還有能力繼續下去嗎?未來應該如何?力氣可能還有的,可惜未來卻因為未出世,所以沒有任何回應!作為我的朋友,也許你也可以指點迷津,給予我一些方向!

投票回覆1:加油呀!繼續下去!投票回覆2:多點陪陪家人吧!投票回覆3:其他建議……如下。截至目前為止,筆者向610人發出訊息,目前共有117位回覆。筆者非常感謝每一位,當中有許多為更特意留言,又或來電問候,讓我非常感動!更有同業留言鼓勵,並對我作出非常有建設性的提議,令我內心感到十分溫暖。其實許多路是沒有人走過的,身心教育的路更如是,自從內人離開後,那股孤單寂寞的心情更添迷惘,孤單的自己走着,很是寂寞!

筆者總覺得沒有人會關注我的各種,今日這份孤單感一掃而空,取而代之是一股暖流縈繞心頭,因為得到大家的關注,讓我找到有強烈的存在感與意義!71人選一,26人選二,21人選三,沒有明確答案的有9人,部份人選了兩個。換句話說,有投票的六成人認為我應該繼續下去,明確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頭條日報專欄【甜蜜腦關係】2021-2-5

https://hd.stheadline.com/news/columns/356/20210205/911587/專欄-教練心經-甜蜜腦關係

有人說婚姻關係是一種相處的學問,到底這學問何以讀好呢?愛與忍讓、包容信任?從腦科學角度來看,原來戀愛是靠戀愛激素,婚姻則靠婚姻激素。讓我們一起了解一下,邁向完美家庭關係吧!


觸電的感覺來自於苯乙胺(Phenylethylamine,簡稱PEA),它最大作用是引發其他神經遞質出現,例如多巴胺及去甲腎上腺素。當一個人見到心儀對象時,大腦便會分泌PEA,它是一種神經興奮劑,讓人出現心跳與呼吸加速、手心出汗、瞳孔放大等現象。
這種興奮的感覺讓人感到自信,容易喪失客觀思維能力,幸好身體會自行調節,使這些分泌物回復正常水平,峰值一般可維持六個月到四年左右。如要維持熱戀感覺,可以嘗試透過吃朱古力,增加多巴胺及腦內啡水平。
擁抱及享受性愛,則可以提升後葉催產素及後葉加壓數水平,這兩種物質有助產生戀愛的安全感,以及對愛人的依戀;再加上腦內啡的出現,讓人心情安頓起來,把轟轟烈烈的愛情,轉化為溫溫輕輕的家庭生活,有助戀愛關係昇華至更長久的婚姻關係。

要提升後葉催產素除了多做愛外,還可以與伴侶一起看驚慄片,要提升後葉加壓素則可考慮可與伴侶一起做些中度運動,要提升腦內啡的出現,也可考慮與伴侶一起參與學習、閱讀,增加共同話題提升溝通效果。

簡簡單單的生活原則,就是婚姻相處的最佳補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頭條日報專欄【記者的蛻變】2021-1-29

https://hd.stheadline.com/news/columns/356/20210129/910503/專欄-教練心經-記者的蛻變

還記得看過一張田野中裸體女孩的照片,那是贏得國際知名普立茲獎的一張照片,那張照片把戰爭的殘酷、可怕以及無奈表達無遺!導致筆者小時候曾幾何時都有當個記者的盼望,總認為新聞紙背後的人,都是有文采、有風骨,擁有正義感的人。還有許多電影電視劇的歌頌,打造成無冕皇帝、人民英雄、忠肝義膽揭開陰謀冒死報道真相!記者!我向你敬禮!

未知道是否因為這個世界和平了、正義了許多,已經沒有許多戰爭動亂,不再有許多具新聞價值的事情在發生。所以那些為正義而生的記者們,為了可以繼續有正義宣洩,不惜變身為狗仔隊,從揭露陰謀變成揭露私隱,甚至把一支筆變成一支槍借筆殺人。

那些當總編輯的更有如驚慄片的導演一樣,不停要求旗下的記者們不斷action,創造出有感染力的報道。更難得的是有一群嗜血的讀者,喜歡看見別人的內臟,導致記者樂而不疲,為了滿足重口味的讀者,甚至認為先影相後救人這種價值觀是十分正常的!

今日經過社會事件,眼見記者自己人打自己人,只顧拍攝見死不救,傳播死人、被輪姦、被消失等謠言。在世紀疫情下,更創造一個開罐頭的精采惡作劇來妖言惑眾,被揭發後還以那支欠公信力的槍,以歪理來射殺市民的智慧!甚至連其同業及行業協會也如同惡霸般普天同「㷫」,實在感恩他們創造一個非常有影響感染力的課題。筆者很後悔自己沒有當上記者,錯失了可以隻手遮天的機會!

我深信世界上總還有善心記者、總編、讀者,在此祝你們可以撥亂反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頭條日報專欄【謙虛的真諦】2021-1-15

https://hd.stheadline.com/news/columns/356/20210115/908327/%E5%B0%88%E6%AC%84-%E6%95%99%E7%B7%B4%E5%BF%83%E7%B6%93-%E8%AC%99%E8%99%9B%E7%9A%84%E7%9C%9F%E8%AB%A6

疫情困擾全球足足有一年之多!在這一年裏,世界變細許多,大家都只能屈在香港這彈丸之地,無法像以往一樣任意翱翔旅遊作樂,但這種新常態,卻造就出毋須周遊列國,卻可縱橫四海。

基於工作上需要,筆者就先後多次,與世界各地的人進行網上會議。疫情把原本分散的人關連起來,大家更相信團結就是力量,因此跨國共商大事。以往外賣是非不得已之事,只會偶然一次,叫的生疏送的稀疏。現在食肆每一日主要靠外賣為收入來源,許多人亦以此為生計。所以這一次的時代變遷是巨大的、是全球整體的!

在如此巨變下,人應該如何調節自己的思想以及身心狀態呢?許多人會以不變應萬變,這樣就是辛苦的來源了!沒錯!不肯改變其實比配合時代轉變需要付出更多的代價。當大家都排除萬難,利用一切網上資源或方式,進行溝通又或訊息的傳遞,那種跨域的通訊互動,絕非書信又或電子郵件可以做到的即時互動效果。

固執的朋友又會問:「怎麼說也沒有面對面的好!」這種說法的背後潛台詞,還是不願在面對面與平面訊息中的老方式下,尋找更佳的互動方法,背後真正的其實是不肯為改變付出任何代價!

許多不願接受轉變的人,往往都是對自己有很高要求,所以並不樂意見到自己在轉變過程中,發現自己的不足,這種想法當然很迂腐,卻是最佳的一種躲藏起來的理由,也是人為了掩飾醜陋自己的一種現象。謙虛是用來面對自己不足的一種正確態度,而非在贏得冠軍時說,自己沒甚麼了不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頭條日報專欄【真實的勇氣】2021-1-8

https://hd.stheadline.com/news/columns/356/20210108/907190/%E5%B0%88%E6%AC%84-%E6%95%99%E7%B7%B4%E5%BF%83%E7%B6%93-%E6%88%91%E8%A6%81-%E9%BB%90%E7%B7%9A

各位讀者朋友新年好!首先恭祝大家在新一年「黐線」快樂,「黐線」成功!對我來說,2020年最大現實是大家「黐線」!對的!沒錯!是每天大家都需要依賴網上工作與學習!終日也要「黐住條線」,成為online達人。

無論閣下過去對網上活動如何避忌,或帶有偏見,在全球疫情大流行下,無不需要摒棄固執帶着勇往直前的心,適應全新的工作、生活新常態——「齊齊黐線」!

大家知道2020年本港網上購物總額嗎?我雖然沒有實質數據,但眼見在路上某某公司貨車四出送貨,網購體驗店林立,便可推測到「黐線」現象下,網購業務表現理想。

另外,所有學校停止面授課程,改以網上學習代替,全港老師學生日日一同「黐住條線」,以及許多公司改為以在家工作(Work from Home)代替上班,這種集體「黐線」現象,導致某網上會議平台股價年內大升數十倍。以前街上人多,網上人疏!現已反過來是網上人多,街上人疏!過去名店人流如鯽排隊等候入店,怎可能有時間主動聯絡顧客,今天卻定時主動以短訊通知新產品上市。還可以不說大家也在「黐線」嗎?

既然「黐線」已經成為人類新常態,新時代商家是否已經準備好,或懂得如何在自己所屬領域或界別,發揮「黐線」效能呢?個人深信將會有更多新方法、新平台會陸續出現,以推動新營銷及商業模式演變。

筆者的提醒是,2021年諸君宜在日日「黐線」的同時,亦可深深思考,如何可以「黐」得更有效益!「黐」得更有發展!衷心贈各位一句:做渠道,增引流!搞噱頭,促轉化!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頭條日報專欄【真實的勇氣】2020-12-18

https://hd.stheadline.com/news/columns/356/20201218/904389/%E5%B0%88%E6%AC%84-%E6%95%99%E7%B7%B4%E5%BF%83%E7%B6%93-%E7%9C%9F%E5%AF%A6%E7%9A%84%E5%8B%87%E6%B0%A3

每次在啟導過程開始時,我都會說一句話:「啟導是否有效,在乎過程的真實程度!作為教練,我們都用心聆聽,絕不會加鹽加醋,所以我誠意邀請閣下要有真實的勇氣!」

生活每日都要過,人卻有許多活得虛偽的現象。「我無法像別人一樣晉升成為一個經理!」,「都是我的不好,無法讓孩子有更好的發揮!」,「若非他的妨礙,我早已經能夠完成任務!」

許多人的真正實力,都給這些表面合理的說法封印,從來沒有想過可以成為更好的自己。 作為一個NLP行者及一個教練,人心多見不怪,深深體會一個現象:自以為的東西最真實!所以一個人無論相信甚麼,也都是他的事實!但事實真的就是這樣?不可能有其他可能?我們活得到底有多真實?

所謂真實,就是要敢於放棄過去所信的事實!並且重新發掘那超過100萬種的可能性,看見那個未來更強大、更優秀的自己,因為目睹過去不可置信的結果,所以內心需要巨大的勇氣支持。應驗了那一句說話:「你最懼怕的洞穴,總藏着你最需要的珍寶!(The cave you fear to enter, hidden the treasure you seek.)」所以真實就是一種對未來自己負責的態度,更真誠忠於自己!

願你明白對自己真實何其重要?真實如何讓你終生無憾?教練就是那個揭發人性真實的調查員,在黑暗中提供電筒,助你從中找出最耐人尋味的真相。教練也像那種懂得辟邪的法師,協助你擺除過去思想的枷鎖,釋放你的可能性!當然沒有教練,也許你還是能夠成功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頭條日報專欄【場域的概念】2020-12-11

https://hd.stheadline.com/news/columns/356/20201211/902646/%E5%B0%88%E6%AC%84-%E6%95%99%E7%B7%B4%E5%BF%83%E7%B6%93-%E5%A0%B4%E5%9F%9F%E7%9A%84%E6%A6%82%E5%BF%B5

「場」(Field)的概念是第三代NLP一個很重要概念,它是在一個系統中以關係及互動,所產生的一個空間或一份能量。

從物理學的角度看,「場」的定義是「一個由某種物理物質如引力、電磁力或液壓等所形成的空間區域,在這個空間區域中的每個點上,均有一個可決定值」。 在物理學上,場是關於能量在一個分散的空間內移動。舉例說,一個電磁場就由一些向四方八面伸展至無限的力線所代表,「場」內產生的力線對該場內物件產生影響。力線聚集情況決定場的密度和強度,並決定場的影響力。

在系統NLP當中,「場」的概念可以由「第四感知位置」,或者「我們」位置體現出來。第一、二、三個感知位置(自己、別人及觀察者)涉及系統中特定元素的人為互動,這就界定互動的「空間」。關係「場」由這個空間內發生的關係及互動模式所產生,第四位置既包括又超越其他三個位置。

這個「場」往往由互動中人們的「心理地圖」所塑造而成,亦反映出人們的「心理地圖」。

焦點由「元素」轉移至「場」,是NLP強調形式多於內容的前提的自然延伸。格雷‧貝特森(Gregory Bateson)宣稱亦反映出「場」的概念。

人的思想是很內在的,但這種內在性並非只限於身體內部,而是在於身體以外的通道及資訊中。在外界存在一個更大「思想」,而個人思想只是這個系統內一個分支。這個更大思想可說是相當於上帝,或者就是指人們所指的「上帝」,但它的內在性在於整個互相連結的社會系統及宇宙平衡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頭條日報專欄【教練的詩篇】2020-12-4

https://hd.stheadline.com/news/columns/356/20201204/900945/%E5%B0%88%E6%AC%84-%E6%95%99%E7%B7%B4%E5%BF%83%E7%B6%93-%E6%95%99%E7%B7%B4%E7%9A%84%E8%A9%A9%E7%AF%87

我就是那陣喚醒你心智的清風,除了替你吹走塵俗給予你的負擔,更會為你吹開障礙你看到未來的雜草!我是那顆在你身邊擦過的流星,照亮過去你未察覺的盲點與誤區,更引發你抬頭看見未來更高大的自己!我不善於說話,也不具備所有答案,只會透過提問作為請柬,邀請你思考人生課題,協助你從無限的可能性中,找出最佳的答案。

每當你因困倦停下來,只要你提出,我的手總樂意為你張開,支持你自己站起來。我並不會代替你去成長,因為我想你擁有真正屬於自己的進步,並且不去剝奪你的功勞,某些年後,這些都會是讓你值得自豪的回憶。那時候,你將會遇上更好的自己,而我將會在在那時候,繼續為你歡呼高歌!

教練是誰?做的工作是甚麼?功能怎樣?任務如何?方法如何?教練可以提供甚麼服務?成為教練是一種福氣,因為可以透過撫聽別人的心靈,學習人生種種的缺陷美,更可以從別人身上找到跨越自己的方法。我們在別人的心靈留下足跡的同時,別人也成為我們的心靈導師,啟發我們的心智。

作為教練更美麗的是,我們不可能多活幾次,卻可以從一個個案主身上,累積到變成更好自己的秘訣,這樣下來,教練的生命會比任何人所經歷的更多。許多人也希望追尋精采的人生,卻不怎麼知道精采人生可以從何而來?每當在啟導(Coaching)過程中,協助一個個生命成長,我便會發現所謂精采的人生盡在啟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頭條日報專欄【訊息與超智訊息】2020-11-27

https://hd.stheadline.com/news/columns/356/20201127/899325/%E5%B0%88%E6%AC%84-%E6%95%99%E7%B7%B4%E5%BF%83%E7%B6%93-%E8%A8%8A%E6%81%AF%E8%88%87%E8%B6%85%E6%99%BA%E8%A8%8A%E6%81%AF

訊息內容一般伴隨著更高層次的「超智訊息」(通常是非語言的),用以強調或提供有關如何詮釋資訊線索。在很多情況下,「內容」與溝通的純語言方面相關,超智訊息則與溝通的非語言部份相關。超智訊息是指一些訊息中的訊息,當兩個訊息可能互相矛盾時,超智訊息與內容則處於不同「層次」。

例如一個領導人可能會一邊指着自己的眼睛,一邊叫某個團體「注意」,這個手勢可被理解為一個「超智訊息」,指出那個團體要如何注意(即用眼睛看)。如果那個領導人指的是自己的耳朵,那就表示另一種注意的方式。

用一支黃色的螢光筆劃在一段文字的重要句子上,是另一種超智訊息的例子。標點符號也可以作為一種超智訊息,將問號改為感歎號,會轉移其餘訊息的意思。甚至發送訊息的媒介,也可以是超智訊息,一個通過傳真或快遞發送的訊息,會顯示那個任務的緊逼性。一通電話或親身會面,則可能更能強調訊息內容的關係層面。

超智訊息的功能,基本上是通知聆聽者關於那個將傳遞或已傳遞的訊息,是屬於哪個「類型」,以及如何最好「接收」那個訊息。換言之,超智訊息在「解碼」訊息的「意義」方面是重要的。因此相同的訊息若伴隨不同的超智訊息,將會產生不同的意義。

在一個比喻中,當一台電腦與另一台電腦溝通時,需要在發送實際文本的同時伴隨著特定的「控制符」,這些控制符便是一些超智訊息,用以通知另一台電腦這個文本是甚麼類型,以及應該儲存於甚麼位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頭條日報專欄【難防小人】2020-11-20

https://hd.stheadline.com/news/columns/356/20201120/897558/%E5%B0%88%E6%AC%84-%E6%95%99%E7%B7%B4%E5%BF%83%E7%B6%93-%E9%9B%A3%E9%98%B2%E5%B0%8F%E4%BA%BA

商業世界為了讓大家都清晰、合理把利益分配,往往都會有撰寫合同需要。但無論怎麼細緻,均難以寫得滴水不漏,涵蓋所有細節,所以經常也會說:「合約只是拿來防君子,卻難防小人!」意思是若某方不承認合約內之條款,甚至利用其他原因及歪理為拒絕服從合約精神理由,那麼另一方便無可奈何接受扭計一方拖延,在時間與金錢分分鐘會導致雙重損失。

這種我不成你也沒有好日子過的心態,正正就是攬炒奧妙之處。法律這種人造的規條,本來就是要有互相制衡作用,讓公義得以彰顯,但當法制遇上小人時,若果沒有另一套機制加以制衡,那麼怎能彰顯公義呢?當法律顯得權力過少,人權自由被濫用時,有甚麼方式可以彰顯公義呢?

內地有一個名為「老賴網」的平台,每當有被投訴的金錢糾紛,欠債方身份被核實後,其身份證便會登記在老賴網,除了不能繼續借貸外,所有出行便利便會被廢除,例如不可買機票、高鐵票、不可從商、買股票等。反正就是做甚麼也不行、不方便,欠債方往往因此停止攬炒的自私行為,效果非常顯著。這種以行政手段懲罰人格有問題者的制度,非常有效扭曲為直,讓公義得以彰顯,避免君子有所損失,絕對是懲治賴貓小人的最佳武器。

所謂:「一物治一物!」君子怕小人,小人怕重典,若果沒有這種有制衡力的制度,世界還有公平公義嗎?老百姓希望安穩生活的盼望,又有誰可以照顧得到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頭條日報專欄【溝通】2020-11-13

https://hd.stheadline.com/news/columns/356/%E5%B0%88%E6%AC%84-%E6%95%99%E7%B7%B4%E5%BF%83%E7%B6%93-%E5%8A%89%E4%B8%B9%E5%BF%83

溝通是一種體面地傳遞信息與意念的行為。溝通涉及各種各樣的行為、過程(資料式、符號式、比喻式的等)及技術,透過這些,意念得以傳遞出去,或者從信息當中反映出來。

根據Weaver & Shannon(1948),所有的溝通都涉及三個問題:
(1)溝通中使用的符號可以有多準確地被傳遞,(2)  符號所蘊含的意義可以有多精準,以及(3)  經接收的意義可以有多有效地按照預期的方法影響行為。控制論的創始者諾伯特維納 (Norbert Wiener,1948)  提出“反饋”(feedback)這個概念,他指出反饋是有效溝通的重要元素,這是他透過觀察人類、動物以及物質環境之間的互動中總結出來的結果。維納用了多種方法去描述各種生物有機體如何調整他們的行為去更正其行為元素所帶來的不利反應。在溝通中,典型的反饋是指那些顯示信息有否被正確接收或理解的語言或視覺線索,反饋有可能是一下點頭,一記耳光,或一個問題。

人類學家貝特森(Gregory Bateson 1973)曾強調超智溝通(溝通的溝通)的重要性。他與太太瑪嘉列特‧米德(Margaret Mead)同時也強調溝通過程中的場景及關係的重要性。

而對NLP的發展影響巨大的一本書Pragmatics of Human Communication (Watzlawick, Bavelas & Jackson, 1967),其理論基本上來自貝特森。

在很大程度上,NLP根本就是一套關於溝通的學問。而事實上,NLP也很多時被描述為一套溝通的模型(model)。

NLP的工具和技巧,如超智模式(Meta Model)、精準模式(Precision Model)、先跟後帶(Pacing and Leading)、配合感知系統謂詞(Representational System Predicates)、建立親和感、轉移感知位置(Perceptual Positions),以及NLP強調對非語言線索的觀察與理解等等,都令NLP成為協助有效溝通的非常有威力的技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頭條日報專欄【辦公室扮工】2020-11-6

https://hd.stheadline.com/news/columns/356/20201106/894183/%E5%B0%88%E6%AC%84-%E6%95%99%E7%B7%B4%E5%BF%83%E7%B6%93-%E8%BE%A6%E5%85%AC%E5%AE%A4%E6%89%AE%E5%B7%A5

有一種現象叫「辦公室扮工」,意思就是在無所事事下,假裝自己很用功工作,作為打工仔的你試過這樣嗎?對公司來說,這顯然不是一種健康現象,因為打工仔可以透過復仇方式作弊,暗中報復種種來自工作的不滿,導致公司損失,正因為這樣,所以「扮工」對打工仔來說,確是極度療瘉、極度快速、極度有效的解壓方式。這就好像一種暗算自己公司的行為,在公營機構以及大型企業中,這種現象十分普遍。

所以近年許多公司都會着重與員工建立信任關係,以及歸屬感,以緩解這種「扮工」現象。與「吞泡」不一樣,「扮工」需要更高造詣,以掩飾及包裝自己在工作。誇張點說,有登峰造極者可以「扮工」不形於色,最後還可受到上級讚賞。說到這裏,各位可能會問:「這世界公平嗎?」公平當然沒有!否則好端端的一個人,何故需要「扮工」呢!

在科網股熱潮爆破前,一位在某大科網公司工作的朋友,曾經經歷半年「扮工」期,每天上班在公司茶水間「扮工」,直到人事部重整紀錄時,才發現他這個案件。這個例子雖然有點極端,但是足證「扮工」情況,確實有可能無處不在。

對打工仔而言,「扮工」就好像自發的花紅;對企業來說,「扮工」就像是企業的腫瘤。打工仔「扮工」賺定蝕?這很視乎其對自身要求。有要求者明白這是種自作孽,無求者則沾沾自喜自掘墳墓。多員工「扮工」的企業也宜自我反省,何故成員如此不開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Recruit 專欄【辦公室「扮工」現象】2020-11-6

https://www.recruit.com.hk/article/%E8%BE%A6%E5%85%AC%E5%AE%A4-%E6%89%AE%E5%B7%A5-%E7%8F%BE%E8%B1%A1/41181?utm_source=fb&utm_medium=recruitfb&utm_campaign=news&fbclid=IwAR2yGIeI9QX4Ps473paRuVLglUjd0nAmD9Hhnw9EhTavtfXyGujRLezVMVM

有一種現象叫「辦公室扮工」,意思就是明明無所事事,卻假裝自己很勤力工作,身為打工仔的你試過這樣做嗎?對公司來說,這顯然不是一種健康的現象,因為打工仔往往透過假裝工作來暗地裡報復對公司和工作的種種不滿,令公司有所損失;也正因為這樣,扮工對打工仔來說,確是極度療癒、極度有效和快速的減壓方式,這種「暗算」公司的行為,在公營機構和大企業尤其普遍。

近年許多公司著重與員工建立信任和歸屬感,以緩解扮工現象。與「蛇王」不一樣,扮工需要更高「造詣」,以偽裝自己在認真工作。誇張地說,甚至有登峰造極扮工者最後還可受上級讚賞,極不公平!仍記得在科網股熱潮爆破前,一位在某大科網公司工作的朋友,曾經歷半年扮工期,每天躲在公司的茶水間扮工,直至人事部重整紀錄時才被發現。這例子雖然有點極端,但足以證明扮工情況確實無處不在。
 
有人說:「因工作沒有前景才會扮工!」這種說法並非錯誤,但也非完全正確!從神經語言程式學(NLP)的角度來看,重點在於「沒有」一詞主觀虛泛,並扭曲所謂的「前景」,例如一個人長期替某公司工作,薪金足以應付生活之餘,還有能力按月支付房貸購買房產,難道這樣還算「沒有前景」嗎?若有人說:「打工不可能發達!」這句話也有問題,因為做許多事情也不可能發達,像做善事不會發達,為何仍有許多人甘願無私奉獻呢?可見並非只有發達才能滿足個人欲望。那麼將說話變成:「打工最穩健、最有保障和最安樂」呢?試想想現在經濟疲弱,透過工作能夠存活,已是一種勝利。能有一份安穩工作度過這艱難時期,就像安坐家中觀看窗外的風暴一樣。

我們大腦中每個思維、每種想法所引發的做法與結果也有所不同,所謂「心念一轉,世界會變!」帶着這個新的思維,也許能給你一股動力,令你比別人更認真地工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頭條日報專欄【再見順境】2020-10-30

https://hd.stheadline.com/news/columns/356/20201030/892500/%E5%B0%88%E6%AC%84-%E6%95%99%E7%B7%B4%E5%BF%83%E7%B6%93-%E5%86%8D%E8%A6%8B%E9%A0%86%E5%A2%83

以往到內地出差,筆者一定會選擇乘搭國泰港龍航空的航班,因為整體感覺親切,服務水平也很貼心;而且踏上機馬上就有那份回到香港的親切感。

奈何經歷經濟寒冬期,全球客運量大減下,大家開始面對結業與裁員潮。個人認為國泰這次大裁員,削減職位全球近六千人,揭露一些深䧟經濟低迷企業實況,預期在農曆新年前,將有更多企業作出裁員,甚至結業決定!見證港龍品牌幾經風雨,落得如斯田地,不禁感到唏噓可惜!

讀者們是否很有同感呢?不過同時想藉此提醒大家,在任何轉變下過於多愁善感是沒有用的!轉變是行常的、經濟是圓的,陰陽兩極之奧妙在於互相平衡,因此任何事物的負面也是正面的部份。還記得許多年前,筆者決心離開舊有服務10多年的行業而創業,當時內心不禁充滿恐懼,但今天回望過來,卻感恩當年自己有這樣的撇脫決定。

因為這樣造就一個不一樣的自己、更好的自己!同樣若你今日正經歷人生的巨大轉變,請不要害怕!並非因為最差的已經過去,而是更強的你將要誕生!這個世界只有一個人可以阻礙你前進,拒絕你成功,只有你才可以把它束手就擒,否則他將蠶食你的餘生!

要選擇相信自己很慘,還是相信自己可以變得更強大,完全是一種個人取態。要知道,我們最大的恐懼並非我們所知的不足,而是我們的能力超越我們已知的估計!所以如果你選擇渺小,不論對自己或這世界是毫無幫助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頭條日報專欄【選舉迷思】2020-10-23

https://hd.stheadline.com/news/columns/356/20201023/891114/%E5%B0%88%E6%AC%84-%E6%95%99%E7%B7%B4%E5%BF%83%E7%B6%93-%E9%81%B8%E8%88%89%E8%BF%B7%E6%80%9D

人成長了,見多了,對許多事情都會有疑問。眼見新一屆美國總統選舉,候選人針鋒相對,似乎勝利就是要把對方摧毁一樣,有這樣的需要嗎?感覺上這是一種很原始很野蠻的行為,並不適合文明社會需要。再者,輸了的一方以及支持者們,是否心悅誠服認輸呢?然後引發各方支持者的鬥爭,往往甚至演變成暴力事件,這就是人類文明的成就嗎?

明爭還不算恐怖,更恐怖的是暗鬥,敵我雙方在政治層面上鬥爭,就像一對經常吵架的夫妻,終日家嘈屋閉永無寧日,甚至以陷害對方為樂,情況更甚者還會互相陷害,鬥個你死我活,結果演變成旁若無人的為鬥氣而鬥氣!當事人當然樂此不疲,受苦的卻是平民老百姓,這就是為民服務嗎?這種近乎虐待的「重口味」服務人民方法,真是人性的光輝?民主選舉的意義?我很好奇這制度到底是哪位智者想出來的?

許多年前在歷奇導師訓練班,筆者學到一個關於選舉的真理,就是選舉若沒有全票通過則必有後患。首先就是那個被否決的少數意願是否甘心。其次,就是其接下來的參與程度與投入感。不甘心的人為了證明自己是對的,可以「不合作」來證明自己的想法是正確的,影響進程藉此證明自己才是老大!這種現象的恐怖,在於會不會發生是因應個人情緒主導。而參與的投入程度的影響就不詳細論述了。

我當然沒有更好的方法可以提出,只是感慨人類的精神文明,似乎尚待改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頭條日報專欄【偉大的以為】2020-10-16

https://hd.stheadline.com/news/columns/356/20201016/889443/%E5%B0%88%E6%AC%84-%E6%95%99%E7%B7%B4%E5%BF%83%E7%B6%93-%E5%81%89%E5%A4%A7%E7%9A%84%E4%BB%A5%E7%82%BA

過去以為這個世界很美好,人類都很友善,活在這個世界會很和諧、很幸福!過去以為這個世界很邪惡,人心非常險惡,活在這個世界很危險、很不安!

哪一個才是你以前/目前的想法呢?無論你是哪一種,你的以為都最偉大、最真實!那種真實心智往往比現實更真實,就好像思維總與我們玩遊戲一樣,為每一個人創造具備個人特色的世界一樣,我深信這一種自由,比起任何人為的國度或制度下所賦予的人權與自由更自主,所以從這一點看,人是非常自主的。

那麼如果我們所以為的是錯的怎麼辦呢?這個問題其實很簡單,就是避免不了!許多人在人生中,都會希望找到絕對正確的答案,但其實真正絕對的答案,就是沒有絕對正確的答案。我的意思是。別以為別人的答案就可以成為你的正確答案,許多人成功了後,卻發現自己所追求的所謂成功,與自己真心希望所追求的有很大距離!當一個父母以為自己對子女很好時,對子女而言可能是最大懲罰。

所以在不要自以為是了!宜多點敞開胸襟,聆聽自己/他人需求。別人有別人的世界,你也可以有自己的,所以不要再做copy cat。你現在所看到的世界與真實的情況,很可能有極大的區別,當自己看到恐懼時,對別人而言卻是易如反掌。所以不宜對環境過度反應,執着於自己的觀點。不要麻木的以為我說的對,我會誠意邀請你在生活中好好體驗,有機會再告訴我你自己的發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頭條日報專欄【智慧與勇氣】2020-10-09

https://hd.stheadline.com/news/columns/356/20201009/887757/%E5%B0%88%E6%AC%84-%E6%95%99%E7%B7%B4%E5%BF%83%E7%B6%93-%E6%99%BA%E6%85%A7%E8%88%87%E5%8B%87%E6%B0%A3

有些東西不需要教,是需要自己領悟的。如果認識你的一位朋友,到處向認識你的人說你的壞話,甚至向別人誣衊你的人格有問題,並且要求別人在不要跟你聯繫以及相信你,你會如何回應呢?

還記得很久之前一對夫妻朋友鬧離婚時,分別找了我見面聊天,由於兩位都是多年好友,加上家事難以判斷誰是誰非,為不得失、偏袒任何一方,所以對他們所說的唯唯諾諾,當個好聽眾。特別記得一方曾取出證據,來向我證明離婚決定正確,當時心裏盤算對方用意。

今日美國國務卿蓬佩奧四出周遊,目的是說服各國,認為中國是交不過的朋友,千萬別信任與之交往。單憑這個唱衰別人的動作,已經可以判斷出居心叵測,以為所謂先進文明之國會別具睿智,卻見一個個倒下,只見教宗宗座別具風骨,不賣霸權者的帳,蓬老登門而不見,單憑不因強權而折腰這點,讓作為天主教徒的我,也不禁對其智慧與勇氣肅然起敬。

宗座閣下除了向全球元首示範甚麼是勇氣之外,更彰顯正義是無懼權勢威迫。這一點沒有對或錯,只是每個人的一種行為選擇而已。

世界如何不到你我所管,辨知別人用意則要明察秋毫,以免被別人所利用。舉凡要求你展示立場,加罪判刑於對方,要你區分你我他之輩,往往只是想控制你,好人有限!宜盛意拳拳表示理解,肆機遁甲逃之夭夭,又或減少見面,如無法可逃則只風花說月,祝君安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Recruit專欄【習慣是敵是友?】2020-9-25

https://www.recruit.com.hk/article/%E7%BF%92%E6%85%A3%E6%98%AF%E6%95%B5%E6%98%AF%E5%8F%8B/41076?fbclid=IwAR1k5eAlSGRILQe58dJToSViFOFQ2EOR8RR64yNqC93xNb9NZ_W9CgV1mMQ

習慣的枷鎖一直都太輕,難以察覺,直到它變得太沉重時已無法打破了!生活和工作模式都是由習慣所組成,而習慣是由思維所組成,因此,說得簡單一點,只要能夠改變自己的思維,便能改變習慣,人生便可以變得不一樣。但事情是否真的這樣簡單呢?

反過來說,如果轉變真是那麼簡易的話,人生便沒有那麼多煩惱了!

許多人以為改變是不可能的,尤其年紀較大的人往往墨守成規。正因人會有自己的主張與偏執,所以教練的角色顯得非常重要。當然,教練身分並非至高無上,只是一般人往往不知有何方法令自己變得更好,而啟導教練有如身邊一位益友,既是一位智者,也是一位批評者,令我們可重新規劃人生。

啟導教練協助案主調節人生方向,找到更好的自己!所以在啟導Coaching過程中,教練首要的挑戰是讓案主明白,習慣是可以改變的,否則難以發掘最好的自己!但每當面對真正轉變時,卻往往發現過去習慣是轉變的最大絆腳石。我的啟導老師Jospeh O'Connor有這樣一句名言:「我們想維持現狀時,習慣是我們的朋友,但當我們想改變,習慣就變成敵人了!」對我們最有利的,同時也是最不利的!習慣本來是我們行為表現的保證。所以,對於一切違反過去習慣的想法與結果都有很大的排斥性,習慣會打擊一切「異類」。

兩隻狼的比喻或可讓讀者更明白如何可擺脫這種矛盾的情況。一個老人告訴他的孫子,每個人的內心都一直在打仗。他說:「這場仗發生在我們內心的兩隻狼之間。一隻是壞狼,牠貪婪、驕傲、充滿自憐和憤怒。另一隻是好狼,牠平和、仁慈、有愛心。」老人說完沉默了。男孩想了一刻,然後問道:「哪一隻狼打贏了?」老人回答:「你餵養的那隻。」這個充滿禪意的故事,提醒我們還有選擇飼養哪一隻狼的權力。重點是不要因為改變而否定過去的習慣,相反地,我們要好好認可自己的過去,答謝習慣過去所作的貢獻。這種心態是對過去的一份責任與交代,符合平衡感恩之道,「餵養」之餘也懂如何「放生」才對。此乃協助自己或他人成功改變之秘訣,信不信由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頭條日報專欄【誠實面對自己】2020-9-25

https://hd.stheadline.com/news/columns/356/20200925/885162/%E5%B0%88%E6%AC%84-%E6%95%99%E7%B7%B4%E5%BF%83%E7%B6%93-%E8%AA%A0%E5%AF%A6%E9%9D%A2%E5%B0%8D%E8%87%AA%E5%B7%B1

許多人每日都有很多任務,有沒有想過這些任務,到底是為了甚麼而做呢?Lisa是一個很勤奮的人,對自己亦頗有要求,由於做人積極責任心極強,所以每逢有甚麼工作,上司總會交付她幫忙。時間久了,Lisa面對工作心態由被「欣賞」轉變為被「虐待」,並且開始計較上司總把困難任務交給自己,這就是「迷失現象」。

很多人都像Lisa一樣,均不會介意工作忙碌,卻會非常在意忙碌後的意義。當忙碌到一個程度,甚至掩蓋過自己原有初衷之後,內心便會覺得茫然,好像放眼望去只是一片茫茫大海,有點永遠返不到家鄉的感覺,所以感到迷失與氣餒,也是理所當然的事。

人不能只麻木把自己埋葬在團團任務中,要適時思考,反問一下自己:「我現在在追求甚麼?」「我是否需要重新檢視自己的長遠目標?」「我在忙碌的東西,到底與我的目標有何關係?」「我每天的任務中,有多少是與自己的個人追求有關?」「到底我需要調節目標,還是要為自己的日常任務重新排序呢?」

簡單的疑問,深入的探討,整理一下與自己所追尋意義的距離,才可以身心一致(congruence)過日子。Anita經營文儀用品銷售業務,基於業務需要,每天都有很大部份時間需要應酬,日子久了身心俱疲,每當想起自己對工作的付出,都總會悲從中來,覺得自己很可憐,甚至開始慢慢討厭自己的工作,更甚者開始討厭自己!在這種情況下,很容易會引發各種身心毛病。

還記得我以前節目裏的一句宣傳口號:教你誠實面對自己!希望大家都共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頭條日報專欄【快樂教練術】2020-9-18

https://hd.stheadline.com/news/columns/356/20200918/883518/%E5%B0%88%E6%AC%84-%E6%95%99%E7%B7%B4%E5%BF%83%E7%B6%93-%E5%BF%AB%E6%A8%82%E6%95%99%E7%B7%B4%E8%A1%93

理論上,來接受啟導的每個人都希望自己快樂。但事實上更多的人,是為了證明他不快樂是帶有不可抗逆原因,又或者是受別人的拖累所以不快樂。我們的大腦就是這樣,仲習慣不快樂,要適應習慣快樂,總會帶有負面的抗拒性。

在這種情況下,作為啟導教練有時會將自己化身投訴專員,仔細聆聽對方的申訴。因為受導人似乎是希望有一個讓自己可以發洩的窗口,並且取得啟導教練支持,接受自己不快樂的理據和合理性,從而可以更深層次擁抱不快樂下去。許多時單單從用心聆聽這一點上,受導人往往已經覺得獲得心靈上的慰籍。可見現今社會多麼的缺乏這種簡易有效的空間!從這一點可以看到,啟導( Coaching)服務需求與價值是非常高的!

這種時候,啟導教練有需要去探討快樂對他們來說意味着甚麼。在啟導技術中,這叫做深度訪談,用意在於尋找對方對某項追求的背後原因,從而可以糾正對方焦點,找出更適當行為加以配合。啟導教練們通常會問他們,有甚麼東西會讓他們快樂,但很少會問「你快樂嗎?」這個問題並不簡單。因為我們沒有任何機器可以附加在大腦上測量其整體的快樂水平。

而且快樂可以有兩種非常不同的含義。一種是我們作為「體驗自我」在當下體驗到的快樂。體驗自我回答的問題是:「當下的你,有多快樂?」然後是「記憶自我」的快樂感——我們通過回憶來計算,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們的滿足感如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頭條日報專欄【習慣是敵也是友】2020-9-11

https://hd.stheadline.com/news/columns/356/20200911/881865/%E5%B0%88%E6%AC%84-%E6%95%99%E7%B7%B4%E5%BF%83%E7%B6%93-%E7%BF%92%E6%85%A3%E6%98%AF%E6%95%B5%E4%B9%9F%E6%98%AF%E5%8F%8B

啟導教練協助案主調節人生方向,找到更好的自己!所以在啟導(Coaching)過程中,啟導教練首要挑戰是使案主明白,習慣是可以改變的!否則便難以變成最好的自己!但每當人真正要面對轉變時,卻往往會發現過去的習慣,是自己最大的轉變絆腳石。我的啟導老師Jospeh O'Connor有這樣的一句名言:「我們想維持現狀時,習慣是我們的朋友,但當我們想改變,習慣就變成敵人了!」

對我們最有利的,同時也是最不利的!原本習慣是我們的行為表現保證,所以會對一切違反過去習慣的想法,與結果會有很大的排斥性,有極強的排他性,打擊一切異類。

兩隻狼的比喻可能讓讀者更明白,如何可擺脫這種矛盾的情況。一個老人告訴他的孫子,每個人的內心都一直在打仗。他說,「這場仗發生在我們內心的兩隻狼之間。」「一隻是壞狼,牠貪婪、驕傲、充滿自憐和憤怒。」他繼續說,「另一隻是好狼,牠平和、仁慈、有愛心。」老人說完沉默了。男孩想了一刻,然後問道,「哪一隻狼打贏了?」老人回答,「你餵養的那隻。」

這個充滿禪意的故事提醒我們,我們還是有選擇飼養哪一隻狼的權力。重點是別因為要有所改變,而否定過去的習慣,相反,我們要好好認可自己的過去,答謝過去的習慣所作出的貢獻,所謂「燒炮仗落招牌」,這種儀式心態是對過去的一份責任與交代,符合平衡感恩之道,「餵養」之餘也懂如何「放生」。此乃協助自己或他人成功改變之秘,信不信由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頭條日報專欄【網癮迷思】2020-9-4

https://hd.stheadline.com/news/columns/356/20200904/880242/%E5%B0%88%E6%AC%84-%E6%95%99%E7%B7%B4%E5%BF%83%E7%B6%93-%E7%B6%B2%E7%99%AE%E8%BF%B7%E6%80%9D

在疫情底下,暑假突然地來,然後無聲完結。相信許多家長也會同意,這是一個非常特別的暑假,傷腦筋之處在於如何在家找到樂趣!基於是單親緣故,無法全時在家陪伴孩子,上網就變成孩子們最熱衷的暑期活動。YouTube、 PUBG(和平精英國際版)、 迷你世界等,為了尊重孩子們的意願喜好,自己閒時也只好以「先跟後帶」原則,參與他們的遊戲,這倒也讓大家的距離變得更近,同事發現這第一人稱射擊遊戲,原來對小朋友的手腦協調以及反應,非常有幫助,我甚至驚訝於他們在遊戲內表現,還要比我更出色。

兒子及後更把我們團體的遊戲過程錄像下來,然後透過剪接以及加上字幕過程,變成一套頗有趣的短片,重點是這個過程我完全沒有參與及協助。

我本來十分反對沉迷網上世界,但看見孩子從虛擬世界活動,竟可以連動到現實世界,把過程以其喜歡的方法表達出來,並且享受其中,變成自身一種全新技能,心裏面那種厭惡他們喜歡網絡世界的感覺,便舒服許多了。看來現今世界的網絡互連,造就一種自己從小前所未見的學習新常態。

當然,為了建立紀律及避免沉迷,我還是會謹慎規限兒女的上網時間。同時亦會告誡他們,在網絡上要小心處理個人私隱,及各種資訊內容。網絡世界本身並不邪惡,父母只要適當引導,可能對兒女將來在利用網絡力量時,會有更充足更健康準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頭條日報專欄【無形力量】2020-8-28

https://hd.stheadline.com/news/columns/356/20200828/878724/%E5%B0%88%E6%AC%84-%E6%95%99%E7%B7%B4%E5%BF%83%E7%B6%93-%E7%84%A1%E5%BD%A2%E5%8A%9B%E9%87%8F

許多人對能量之說半信半疑,因為能量無色無味、無形無相,往往難以觸摸,所謂眼見為實,所以能量管理往往被人怱略,甚至覺得不理性、不科學。縱使科學界對能量有大量研究及學術理論,但要接受自己的血肉之軀由能量組成,本無一物則還是疑真似幻。這正是現代人心靈最大的問題「以外治內」,以物質滿足內心,到了表面風光時,卻發現內𥚃空盪,心靈從來未飽過!

Lawrence自小父母離異,隨母成長,母親是位靈氣治療師,由於工作未受廣泛認同,兩母子生活捉襟見肘。母親經常灌輸如何靜心、如何管理好自身能量的知識,所以兒時總被同學以神神怪怪來形容。Lawrence雖有動搖,但在母親鼓勵和指導下,對駕馭、照顧自己的身心狀態,不經不覺達至達人水平。

當被別人批評時,他總會感恩指導;當被質疑時,他總能包容差異;當受挫折後,他總能很快抖擻精神,重新上路!問Lawrence如何做到,他表示兒時母親總在他發脾氣或情緒不穩時抱著他,很少會責怪他,母親甚至比他自己對自己更有信心。

呼吸更是母親所推薦的化解情緒與壓力的良方。對孩子來說,一件新的玩具可能會取得驚喜與快樂,而一個有用方法,卻建立一個人內在恒久而有效能力。因此協助他人提升內心力量,既是一種功德也是一種大滿足。你仍然可能會說不假外求的心靈能量,不比有形的資產實在、有價值,那麼要你放棄所有內心力量,你又願意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頭條日報專欄【鬥志衰退】2020-8-21

https://hd.stheadline.com/news/columns/356/20200821/877194/%E5%B0%88%E6%AC%84-%E6%95%99%E7%B7%B4%E5%BF%83%E7%B6%93-%E9%AC%A5%E5%BF%97%E8%A1%B0%E9%80%80

社會事件加上新冠疫情,雖然並非對所有行業造成打擊,但足以引發連鎖效應,造成經濟衰退。人心也一樣,經過重重打擊後,就會造成鬥志衰退現象。多年啟導經驗發現,鬥志衰退甚至遠比經濟衰退對人的影響更深切、更長遠!當一個人經歷多番嘗試,而沒有得到預期結果,在心理上就會慢慢形成一種,相信自己不可能成功的想法。

這種想法如果進一步得到驗證,即是繼續沒有得到預期效果,便會深化鬥志衰退現象形成,造成鬥志崩潰的嚴重後果。即連本身所具備的能力也會「被消失」,導致整體表現迅速下降,繼而產生放棄結果!

化解鬥志衰退現象,最理想方法,就是找一個充滿正能量的朋友聊一聊,從對方身上看看有甚麼智慧可以借用一下。其次就是先好好安慰自己一下,然後在不改變固有目標前提下,嘗試改良固有方法或運用新方法作出嘗試,所謂「重複舊做法,只有舊結果!」

當然要注意新的方法由於未能熟練,所以往往需要更多時間,作出準備或試煉。最後就是最簡單但又最難的「運用正面語言」,逆境時說悲觀的話最容易,因為悲從中來感同身受,所以晦氣說話特別容易說。正面的語言比如說:「感恩自己一直的努力,這些力量一定有價值,我要好好運用!」「沒有永遠的順,也一定沒有永遠的逆,物極必反天道如此,既然逆久了,前面就是光明!」心隨語轉,相信甚麼還是有得揀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頭條日報專欄【火車轉彎】2020-8-14

https://hd.stheadline.com/news/columns/356/20200814/875625/%E5%B0%88%E6%AC%84-%E6%95%99%E7%B7%B4%E5%BF%83%E7%B6%93-%E7%81%AB%E8%BB%8A%E8%BD%89%E5%BD%8E

對大部份人來說,轉變是一種成本很高的行為。例如要因為轉變所帶來的適應付出時間,要放棄過去擁有的價值;要為轉變需要增強更多能力等,單單聽起來也感到有點吃力。

這可能是語言的一種威力,人與其他生物最大區別,就是我們擁有豐富的語言表述系統,可以把所見所聞,記錄成為個人經驗外,還可以把未發生的事物,描劃成疑幻似虛的事實,好處是讓我們可以提前預防,壞處則是容易自己嚇自己,令自己裹足不前!再加上不去改變有即時好處,就是不用付出任何代價比較舒服。

這種當下的利益着實吸引,尤其是當我們忽略長遠的真正利益。

很少人會關心「當下」對「將來」的影響,例如某人練精學懶不思進取,結果一事無成,難以符合時代需要,最後失業收場!

這個當然並非他自己希望得到的結果,因為沒有人意願失敗,這種「陰乾」的現象,就是抗拒轉變的風險,初期影響並不顯著,慢慢就會發現偏離目標,最終完全去錯目的地!

不過原來我們只需要變化一丁點兒,便可以改變未來,所以轉變從來不需要很費勁、很吃力。

只需要從小處著手,就如火車轉彎一樣,千萬不可以心急冒進!

每日只要問一下自己:「我今天需要更多了甚麼?」只需要一點點的不一樣,已經可以經營出天淵之別的轉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頭條日報專欄【平衡與快樂】2020-8-7

https://hd.stheadline.com/news/columns/356/20200807/874023/%E5%B0%88%E6%AC%84-%E6%95%99%E7%B7%B4%E5%BF%83%E7%B6%93-%E5%B9%B3%E8%A1%A1%E8%88%87%E5%BF%AB%E6%A8%82

還記得於孩童時代,甚麼是自己快樂的原因?能夠自由奔跑?享受甜食?受到表揚?與友人玩耍?小時候,引發快樂的原因是否比較單純?現在呢?甚麼是自己的開心原因?引發你上一次從心而發,笑出來的是甚麼?你又有多久沒有開心過?

是甚麼使快樂的難度,與成長一樣以正比例增長,年紀愈大似乎愈難得到快樂?近日網絡上流傳一個觀點,說幸福不一定解讀為有,例如:有車、有房、有錢、有權,而是可以是無!例如:無憂、無慮、無病、無災。我的解讀是,原來有與無也可以造就快樂!那麼快樂是他人或還是自己決定的呢?答案似乎已經呼之欲出。

我認為是心決定一個人是否快樂!一個事業成功的人,到頭來卻感到自卑,因沒空去經營愛情。一個擁有財富的人,到頭來卻感受到溫暖的家,才是最寶貴的財富。常人說人真矛盾,其實是失衡的問題!意思是你正追求的,是否是你自己最想要的?又或者你知道該把自己的焦點放在那裏?這焦點是否可以隨心所欲轉移呢?

快樂從心而發,具備懂得平衡的心態,就是追尋快樂之本!所謂懂得平衡的心態,就是從各種意欲,如事業、財富、健康、愛情等各種追求中取得平衡。不是追求面面俱圓,取得理想成就,而是知道把專注與焦點放在甚麼地方,同時知道甚麼時候適當的轉移焦點。情況就好像拿著盛水的杯走路,而滴水不漏一樣!

快樂的心態就是懂得走位,有時無時皆找到值得快樂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Recruit專欄【快樂傳單】2020-7-31

https://www.recruit.com.hk/article/%E5%88%A5%E7%95%B6%E7%99%BC%E6%B4%A9%E5%9E%8B%E8%80%81%E9%97%86/40918?fbclid=IwAR3d4Pp0cXkZlKn21_dB03bJDhRELj9qz1QDd8tEvN5qS38Rsw6GyYWOItY

現在人人講創業,要當自己的老闆,以為老闆容易做,忽略了當老闆最重的人事管理問題。講到人事管理,若你是老闆或經理,須切記要以教練身分角色對待員工,因今時今日,人心追求不似以往,員工更重視尊重、信任、公平!所以用人之時,若因一時之快,對員工作出不必要、不恰當、不理智的傷害,對自己同樣是種傷害,絕對沒丁點好處!

報復性行為正是當中的「典範」,廣東諺語:「你做初一、我做十五!」這種推鞦韆式行為,推力愈大,回彈力愈大,最終只會深化壁壘激化矛盾,令自己損失!因員工出錯,所以當眾責備;因要表達怒忿,所以大聲呼喝,粗言穢語;因要發洩恨意,對員工作出行政懲罰……凡此種種,皆沒有半點益處。當老闆或經理的,感悟到問題所在嗎?

舉個親身經歷的例子。曾因為幼子偏執,予以呼喝咒罵,當時怒忿是抒發了,但後來卻發現,他也以此方式對待妹妹,且不會因自己的做法有半點猶豫悔愧。所以,管理者因一時之快,為自己「情緒放洪」,表面可收效稱快,實際卻得不償失,不單為組織樹立不良榜樣,更可能演變為組織文化,損失可能遠超你所想,加上員工並不會像你兒女般包容你,嚴重的更會在工作上作出報復。總而言之,別把員工變成自己米缸裡的老鼠!

這樣你懂了嗎?當然這例子比不上因發洩仇恨而作出傷害行為,例如:黑人弗洛伊德事件、所有情殺案件、家庭及政治暴力、所有因立場與觀點問題而引發之言語、肢體傷害,甚至引發的示威活動!試想想,引發員工以激進行為表示不滿,不是脫離了原來的本意嗎?所以,敬告各位老闆及經理切莫沉迷發洩情緒的快感!哈利路亞、阿彌陀佛,希望你懂!想一想,人其實很「化學」,我指情緒是大腦杏仁核(Amyglada)的化學作用,根本與發生甚麼事無關,讓一個人「著晒燈」的事情,對別人根本無關痛癢,完全是自己如何解讀事件的一種精神宣洩行為,而且非常「化學」!記住這只可讓你high了一時,卻可能懊悔一生!精神文明與精神貧窮,非靠財富與學識支持。你懂的!好好當個教練型老闆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頭條日報專欄【快樂傳單】2020-7-31

https://hd.stheadline.com/news/columns/356/20200731/872455/%E5%B0%88%E6%AC%84-%E6%95%99%E7%B7%B4%E5%BF%83%E7%B6%93-%E5%BF%AB%E6%A8%82%E5%82%B3%E5%96%AE

FLIER是傳單的意思,最近我以此來定義出五個快樂的基本元素,希望透過與大家的分享,共同找到快樂。靈活(Flexibility)——人人也希望事情可以如願以償,但由於設定條件高,規限多故難做到隨遇而安,以至衍生許多埋怨。靈活的最高境界就是如水(Be water),水可以調節自身形態適應環境,如此便能以開放態擁抱一切轉變與無常!

敢愛與被愛(Love)——真正的愛沒有價格,愛是靈魂的泉源,快樂的觸媒,被愛的認同感高,提升存在感。去愛是自信的昇華,無條件的施予!

改進(Improvement)——停滯容易讓人討厭自己,能夠開放自己的狹小、自滿達致終身學習,不斷提升自己的各方面能力,讓自己更隨心所欲,看到更好的自己的滿足感,就是快樂!

共贏思維(Ecological Mind)——獨樂樂不如眾樂樂,自私存在的喜悅遠不及與他人共悅,所謂利己、利他。如果這種共樂能夠利眾的話更是賞心樂事。一個人行事具備利己、利他、利眾為原則,能衍生圓融因果關係,營造出如囍宴的氛圍。

尊重(Respect)——否定吸引質疑,引發衝突與矛盾,尊重別人世界與價值觀與別人相處,是種了不起的人格,符合佛理中的平等性智。Like多人不怪,所以人緣佳絕對是種優勢,更是寫意生活之道。

快樂非由上天或他人賦與,快樂可以很簡單,但需要自己爭取!所以這張快樂的傳單,建議目的並非讓你即時感到快樂,而是建議你只要在如何快樂的議題上,多思考自己的定義,相信傳播分享也足以讓你感受快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頭條日報專欄【活出自己】2020-7-24

https://hd.stheadline.com/news/columns/356/20200724/870864/%E5%B0%88%E6%AC%84-%E6%95%99%E7%B7%B4%E5%BF%83%E7%B6%93-%E6%B4%BB%E5%87%BA%E8%87%AA%E5%B7%B1

每個言行必有其背後動機,例如惡人先告狀是為了要摔鍋;聲東擊西是為了分散注意力;掩耳盜鈴是為了滿足一己私心;橫蠻無理是為了掩飾自身錯誤或達到利己之目的。

為了自身利益,人是可以無所不用其極,去到好盡!自己這樣做而欠缺附和,當然容易露餡不得人心,但如果加上媒體唱和,裏應外合大做文章,疑幻似真無中生有妖言惑眾,再配搭妥善用上人心中最讓心智逆轉的元素——「恐懼」,則可以更為所欲為,扭黑為白,真相不再存在,假事卻使人不停膜拜!

當愈來愈多人選擇「相信」,則會引起人心的漣綺效應,即那些不怎麽相信自己的人,會開始相信別人所相信的,形成一種盲從附和的從眾現象。從眾現象出現後,這個世界便不再需要有邏輯、真理、道德,甚至那些原來站在道德高地的人,也有藉口變節。

活在風雨飄遙沒有真相的年代,我們該如何自處?試參考運用啟導(coaching)的原則,可以幫得上甚麼忙?第一,問一問自己,你嚮往的世界是共贏、他贏?還是自贏的?共贏就是擁有同時利己、利他、利眾,你相信可以嗎?第二,明確知道自己所追尋的是甚麼?財富從來並非唯一的快樂來源,到底你的真正需要是甚麼呢?第三,不會因為任何干擾影響,失卻追尋自己理想的動力!面對自己的軟弱,是鍛鍊自己的最快且最佳方法。世上沒有真正的自己,只有活出的自己!人生就像一張白紙,一切因果責任均由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頭條日報專欄【靈活的重要性】2020-7-17

https://hd.stheadline.com/news/columns/356/20200717/869169/%E5%B0%88%E6%AC%84-%E6%95%99%E7%B7%B4%E5%BF%83%E7%B6%93-%E9%9D%88%E6%B4%BB%E7%9A%84%E9%87%8D%E8%A6%81%E6%80%A7

筆者曾在娛樂場所遇上一位職場新鮮人,與友人在席間,因不滿老闆在工作上的安排,狂數其老闆的不是,並指責浪費他不少時間。其實宣洩一下並無不妥,問題是陷入這種情緒,並帶到工作上則肯定不妙。很多時候,員工會計較是因為缺少心理彈性(Mental flexibility)。

蘋果公司創辦人喬布斯年輕時曾為籌集資金,賣掉自己的代步小汽車,最後研製自家品牌的第一部電腦。可見人總會因為實踐更大的理想,想盡辦法變得靈活;正面來說,就是一個人對做事的「彈性」。能有理想工作與崗位,就算較辛苦、較具挑戰也好,人總會心甘情願面對,克盡己任,這就是彈性的威力,會使人變得靈活。

若然視工作為一種交易,便會非常敏感計較,工作心態難免變得煩躁不安,間接抹殺自己一切的可能性。這時候,請想想自己何故會在此,問一問自己可以去哪裏?這樣便可了解自己需要提升甚麼實力,以及如何利用現有工作平台,去提升自己的實力。

人要時時刻刻弄清楚自己在哪裏,要追求甚麼,不讓自己越界迷失,正是「定位」的基礎原則,也是工作會否成功與快樂之關鍵。

友人最近決定終止家傭合約,原因是她總重複錯誤。欠缺自我完善能力的人,是任何機構內的毒瘤,必須盡快切除。自我完善是一種本能,正如人類學習行走般自然,也能替所屬機構提升效益。懂得自我改進者,也往往易於成為老闆心腹。所以,不盲目跟從,常審視現有工作流程,增加上司對你的信任,才有助「上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頭條日報專欄【心靈浮台】2020-7-10

https://hd.stheadline.com/news/columns/356/20200710/867504/%E5%B0%88%E6%AC%84-%E6%95%99%E7%B7%B4%E5%BF%83%E7%B6%93-%E5%BF%83%E9%9D%88%E6%B5%AE%E5%8F%B0

記得在獅子山坳上的一個涼亭乘涼,因為當天走了好一段路,既累且有點餓,那刻這涼亭徬彿像是汪洋中的浮台,為我疲累的身軀提供承托,除了可以讓我有竭息機會,更好讓我可以吃點零食,補充體力繼續上路!長遠的人生路也一樣,每個人其實都需要竭息地,不過不似行山般往往有路可依,反之更像在茫茫人海之中潛泳,需要的就是一個「心靈浮台」!

儘管你是政治領袖、超級富豪、運動精英、社會賢達,一個人無論內心有多強大,也總需要一份認同、一份關心與一份愛護,以獲取存在感,得到心靈的慰寂。

你可以永久不眠不休嗎?你可以永久不吃不喝嗎?你的心靈其實也一樣,需要你的餵養、需要你關顧!心靈是最配合最支持你的一個,只有在你遺棄它時,它才會懲罰你。常見的所謂——「迷失自我」引發一連串的事件與問題:如貪婪、色慾、懶惰、傲慢、忿怒、吸毒、酗酒等等……所以別因為「忙」,成為不讓自己竭息的理由,別以「不懂」,成為不去關心自己的藉囗,扼殺自己心靈上的需要。

要找到「心靈浮台」其實很輕易,可以貼一句鼓勵性的說話在手機;也可以請自己所愛的人,錄一段具安慰性的影片;可以找個持牌註冊教練傾談一下;可以去一個沒有任何煩擾的地方安躺一下;可以找個可讓自己緩下來的興趣:游泳、跑步、瑜伽、書法、樂器、按摩、facial、音樂、宗教、學習等。一切有利於自我重整的事情,也可以是最好的方法。心靈浮台其實近在咫尺,找個適合自己的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頭條日報專欄【當世上只有一個對的人】2020-7-3

https://hd.stheadline.com/news/columns/356/20200703/865887/%E5%B0%88%E6%AC%84-%E6%95%99%E7%B7%B4%E5%BF%83%E7%B6%93-%E7%95%B6%E4%B8%96%E4%B8%8A%E5%8F%AA%E6%9C%89%E4%B8%80%E5%80%8B%E5%B0%8D%E7%9A%84%E4%BA%BA

誰錯?誰對?對大部份人來說,只有自己的觀點與角度才是正確!所以NLP前提假設,別因自己的信仰與價值觀所限,認為一切均是「自己」的理所當然!The map is not territory!記住!當世界上只有一個人對,便是最大的一種錯誤!歷史上有一場硫磺島戰役,當時佔據島上的日軍,因為害怕美軍到臨會把他們所有人殲滅,所以島上的將軍下令每一家庭捆綁在一起,並以手榴彈或以跳崖方式自盡,來避免可能被屠殺的厄運!這段悲慘的歷史後來被拍成電影,成為一時熱話。一個人錯誤的思想,竟白白犧牲那麼多條寶貴的生命?你說只有一個人對可不可怕?

在日常溝通的時候,我總愛在說話表達自己觀點時加上一句:「我不一定正確!」「不過我想多知道,為何你會有這樣的選擇與決定呢?」我發現這樣一句說話為開場白,可以有效避免在表達自己的立場時所引起的矛盾。因為這句說話也暗示別人的觀念,不等於是全部正確的!所以大家都是在同一水平線的對等水平上互動,誰也不應該佔誰的上風,誰也不應該否定別人的世界觀,而且應該要做到尊重別人的角度。不過這樣做也許不太容易,因為成為那位絕對的發言者,分分鐘可以說了就算數,指鹿為馬!

所以我們應當記住,別人的說話可以參考卻不可依賴,自己也要有適當的判斷與分析,否則盲目附和,便會變得受到控制。當然這裏還牽涉有勇於發言的勇氣,這又是另一個應該要分享的故事!有機會再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頭條日報專欄【三隻手指】2020-6-26

https://hd.stheadline.com/news/columns/356/20200626/864621/%E5%B0%88%E6%AC%84-%E6%95%99%E7%B7%B4%E5%BF%83%E7%B6%93-%E4%B8%89%E9%9A%BB%E6%89%8B%E6%8C%87

世上沒有天生完美的人!每個人在個性上都總有缺點,所以學習完善自己,協助自己進步,本是個人最重要的終身事業。那句名言:當一隻手指往外指的時候,最少有三隻手指會指向自己,剩下的一隻手指指向另一個別人,提醒我們當對別人有投訴時,也要懂得反求諸己,同時要參考別人做法。

反之,就像活在自己的世界裏,活在自己的世界不一定最舒適,但勝在有安全感!不過,享受這種安全感也不無代價,就是很可能會與時代脫節!這樣就會變成另一種孤獨。例如現時資訊已非單從書本而來,網絡已成為存取資訊的最快最有效方式,如果只依戀過去從書本吸收訊息的習慣,那麼在效率上便會非常輸蝕!自己蝕底不要緊,但歸罪於外卻讓人覺得很是討厭!

又例如厭學的丈夫因受內心的尊嚴及自卑感影響,埋怨妻子在個人事業與提升上太有成就,而怱略照顧自己與家庭。這現象其實沒有人出錯!關鍵在於跑慢一點的人,並未有注意到向自己的三隻手指所蘊含的訊息。要避免發生這種現象,我提議的原則如下:第一,別人不可能、也毋須似我!並且願意包容「異己」,嘗試接納不同觀點;第二,逆地而處!如有利益瓜葛,則宜投入對方世界,仔細透過換位思考明白對方的執着點,對執着要有同理心;第三,雙方關係對系統的影響?如對系統內成員,如子女、員工、成員的負面效應,要懂得衡量保持良好關係對系統的重要性。

沒有天生完美的人,自己何嘗不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頭條日報專欄【心靈功德】2020-6-19

https://hd.stheadline.com/news/columns/356/20200619/863224/%E5%B0%88%E6%AC%84-%E6%95%99%E7%B7%B4%E5%BF%83%E7%B6%93-%E5%BF%83%E9%9D%88%E5%8A%9F%E5%BE%B7

照顧好自己的心靈,也是一種功德!思維影響情緒,情緒影響行為,許多心理疾病均由不善處理情緒引起。心理問題輕則影響工作表現,重則影響身心,更甚者甚至讓人輕生,連帶引發社會問題,造成不良風氣。

所以懂得愛自己,也是一種功德!問題是都市人生活,人人終日忙碌,連自己也沒空關心自己,更遑論關心他人?就算親密如家人,亦都因為習以為常,能夠真心悉心關顧你心靈所需,嗚呼哀哉可悲也!所以你不關心自己,誰會有心關心你呢?

所以絕大部份人的選擇,就是「情緒不忠」,迴避自己的負面情緒,以「裝作不知」的手法,忽略自己的感受!久而久之,連自己也無法知道自己的感受是甚麼,怎可以說得出來,所謂:「自己不知自己不知道!」既然說不出來,那又怎麼可以讓自己或別人關心自己呢?

現今社會很多人會關注個體與社會之間的責任,所以許多人挺身當義工、做善事、捐獻財富,其實關注自己的感覺,讓自己心靈富足,自身傳播愛自己的訊息,形成一種生活文化,讓蒼生明白活在愛自己的重要,這才是最大的善事,對世界才是最大的貢獻。

反之當所有人放棄自己,討厭自己的生活,每天無感生活,無奈而又乏味,只麻木追逐物欲上的滿足感,怎麼也填補不了內心的空虛感,有皮沒肉的過着非人生活,無法感知自己的情緒問題,認定有問題就是正常,又怎可能會有感知他人的同理心?任何人都需要心之友,萬善之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頭條日報專欄【精神自瀆的傷害】2020-6-12

https://hd.stheadline.com/news/columns/356/20200612/861474/%E5%B0%88%E6%AC%84-%E6%95%99%E7%B7%B4%E5%BF%83%E7%B6%93-%E7%B2%BE%E7%A5%9E%E8%87%AA%E7%80%86%E7%9A%84%E5%82%B7%E5%AE%B3

因為一時之快,對別人作出不必要、不洽當、不理智的傷害,對自己同樣是種傷害,絕對沒有半點好處!報復性行為正是當中典範,廣東諺語有云,「你做初一,我做十五!」,這種推鞦韆式行為,推力愈大,回彈力愈大,最終只會深化壁壘激化矛盾,讓自己亦會蒙受損失!

因為要兒女聽從,所以作出呼喝;因為要表達怒忿,所以大聲呼喝,粗言穢語;因為要發洩恨意,所以對別人作出傷害!凡此種種,皆沒有半點益處。感悟到問題所在嗎?給你個親身例子:曾因為幼子偏執,呼喝咒罵,當時的怒忿給紓發,卻發現一段時間後,他也以此方式對待妹妹,並不會因自己的做法,有半點猶豫悔疚。

因一時之快,為自己「情緒放洪」,表面可收果效,實際得不償失,損失的更可能不止是眼下的現象,還有可能有更多更多,確是非常蝕本的生意!這樣你懂了嗎?當然這例子比不上因為發洩心底仇恨感而作傷害行為,例如黑人弗洛伊德事件、所有情殺案件、家庭及政治暴力、所有因立場與觀點問題而引發之言語、肢體傷害等。關鍵均在於當事人沉迷於情緒上的快感!

你我其實都很化學,我指情緒就是大腦杏仁核(Amygdala)的化學作用,根本與發生甚麼事無關,讓一個人「着晒燈」的一件事,對別人根本無關痛癢,完全是自己如何解讀事件的一種「精神自瀆」行為!「精神自瀆」可以讓人High了一時,懊悔一生!當然這世上還是有許多當眾「精神自瀆」的人,所以精神文明與精神貧窮,非靠財富與學識支持,你懂的!好好關注自己心靈健康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Recruit專欄【有一種成就叫「沒有」!】2020-6-5

https://www.recruit.com.hk/article/有一種成就叫-沒有/40729

 

沒有人不渴望成功,可成功並不一定會屬於每個人。縱使你竭盡心力,努力不懈,成功也許還與你相距很遠,這個時候,內心的失意會讓你意志消沉,朋友,你有沒有注意到這裡已經是一種成就呢?

 

年輕的時候,總是羨慕那些擁有豐富物質的人,覺得他們非常成功,成就很高。與此同時,在強烈對比之下,會產生強烈的自卑感。放心!這是人之常情,人總是會關注自己所沒有的,而忽略了自己已經具備的。

 

到底失落感是屬於那些已經完全具備成就的人,還是那些現在仍要不斷營營役役、不斷努力為自己的追求去奮鬥的人呢?朋友你是站在哪一個位置呢?在普世價值觀裡,人們總是認為那些已經具備成就的人,才有資格享有成就感,這是否一種謬誤呢?總是重重複複,一次又一次的失敗,就代表完全沒有成就嗎?這個問題牽涉對成就的錯誤定義!

 

因為當擁有成就之後,就已經沒有機會再擁有任何成就的權利,反之那些在沒有成就下仍堅忍不拔,為自己的未來努力的人本身就已是一種成就!30歲前,我已擁有兩個物業,在許多人眼中就是一種成就,當年的我也是這般想,但就是因為這種想法,自己要奮鬥的步伐因而放緩下來,遇上金融風暴、樓價大跌,就變得一無所有,還背上一身債務,結果只能黯然接受,重新開始。

 

那刻,我沒有多餘空間去關注自己的損失,也沒有空間作出埋怨,只知道路還是要繼續走,無論甜酸苦辣,甚至沒有辦法看到自己的未來,只能夠見招拆招,有路過路,有河過河。輾轉過了十數載,還是比不上心裡那些具備成就的人,內心滿不是味兒。結果人到中年,甚麼也比不上別人,還要遭遇種種的不幸,成就感似乎已經離得更遠,內心更感渺茫,悲從中來卻沒有自暴自棄的感覺,只知道路還是要繼續走下去。與此同時,要繼續照顧那些信任自己的家人,無窮的壓力湧於心頭,對未來充滿疑惑,可在這個時候卻發現,這個不離不棄追逐成就的自己,其實已經擁有另一種成就—就是沒有因為沒有成就而放棄的一種另類成就!突然驚覺所謂成就的定義,盡在於心,懂得欣賞自己已經是一種了不起的成就!

 

今天無論你是我的過去、現在或將來,希望與你共勉!希望你在這種另類的成就裡,繼續前進,相信到了最後的一天來臨,你會像我一樣發現自己成就非凡!朋友,成就沒有一個標準,你有錯過享受自己的成就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頭條日報專欄【完美身教示範】2020-6-5

 

https://hd.stheadline.com/news/columns/356/20200605/859822/專欄-教練心經-完美身教示範

 

想當年老師在培養德育品格時,總愛列舉一些世界級名人,例如南丁格爾、華盛頓等,讓我們從這些模範中,學習良好的品德行為、做人情操,應該怎樣!

 

做人應具備正直、善良、有愛心、積極向上等品格,唯不知道是因為年代不同,還是社會的普世價值對成就的定義改變,往往關注與追逐名與利,那些名成利就的人物更毋須具備甚麼良好品格,向偉人學習的這個方法,似乎慢慢變成一種愚人把戲,難怪總讓人感覺到有一種強烈距離感。作為父母要帶領小朋友學習高尚的人格,維護道德高地已然變得是一種獨腳戲!甚至當個好人,已淪為沒有甚麼說服力的砌詞!

 

幸好特朗普的出現,更感激他奪得終極成就,成為美國總統,讓我可以借助他的事跡,讓孩子們實實在在的學習到,人無恥便無敵這個真理!孩子問:這個人這麼差,何以可以成為總統呢?我答:這就是所謂民主選舉制度的漏洞!孩子問:他為甚麼要針對中國?我答:因為他不喜歡被超越的感覺,同時他要製造一種恐懼感給民眾,製造依賴感。孩子問:他這麼壞不會受到懲罰嗎?我答:你問題裏已見到你的啟悟。任何做壞事的人皆有因果報應。不過,最少你從他身上學會做人的種種不應該,甚至見證當中的惡果,你還是有權選擇當個甚麼人!孩子答:我不會學他那樣!

 

感謝特總的犧牲,為人性品格作出鮮明負標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Recruit專欄【職場軟實力關係管理】2020-6-4

https://www.recruit.com.hk/article/職場軟實力關係管理/29030

 

俗語說:「識人比識字重要!」這句話在中國人文化當中尤其確切。句中所指的「識人」,其實是指與人有「良好關係」。相信讀者都不抗拒擁有良好的人際關係,因為具備良好的關係管理力特別有利於職場發展,對外更容易找到新機會,對內則更易得到支持,以至可以事半功倍。所以做好關係管理工作,絕對是處身職場最重要的工作之一!

 

尊重他人Andy雖是位優秀IT人,但不論上司、伙伴與下屬都不喜歡他,理由是在他眼中其他人都不及自己,驕傲使他在工作過程中只講事實而忽略關係,任何人都是他得罪的對象。老闆最後並沒有提升他,理由是想避免深化組織內部矛盾。關係管理的核心—「良好關係」,該從心態開始,孫悟空取西經也非單憑一己之力,所以宜多尊重他人。

 

溝通策略錯配Sandy很享受「溝通」,溝通時往往能鉅細無遺地把事情描述得清清楚楚,但上司卻不很認同她,並評價她為不夠果斷、不夠效率,更往往避免與她接觸,理由是不願聽取她「詳細」的匯報。這與每個人在溝通過程中的感官需求不一樣有關,因為每人對物事的攝取與儲存有著不同習慣,善於運用圖象、聲音或感受會衍生不同習慣,所以每人的「感官取向」都不盡相同。

 

Sandy 對語話(聲音)較重視,反映她慣運用「聽覺」, 此類朋友相信細緻的描述對溝通非常重要;反觀其上司則以「視覺」為主導,喜歡他人以圖像或重點化的方式與之溝通,這種取向在溝通中追求效率與速度,對娓娓道來的描述會感到極不耐煩!所以Sandy無法與上司建立親和關係的死因並非工作能力,而是溝通策略的錯配!

 

TIPS歌神也有快歌、慢歌、情歌、勵志歌以迎合不同聽眾需要,所以切忌只用自我感覺良好的方式與人溝通,宜採「先通感後親和」策略,先從微觀的角度分析,再調校溝通策略,必事半功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頭條日報專欄【勝負在取態】2020-5-29

https://hd.stheadline.com/news/columns/356/20200529/858081/專欄-教練心經-勝負在取態

 

改變經常也讓人覺得不容易,特別費勁,到底從心理機制角度看,轉變牽涉甚麼?會讓人感到身心疲累,抗拒轉變呢?讓我舉個例子:在疫前要適應抗疫安排,覺得無所適從。在疫後要重新適應舊模式又覺很是麻煩!總而言之滿肚牢騷,渾身不自在,為何會有這樣的現象呢?

 

無論生活或在工作上,每個人內心深處都有一個自編自導的角色,每個角色都有其獨特的個性取態,例如:在工作上很怕事卻可以在家裏很霸氣。同一時空、同一個人在不同場景下卻有不取態,從NLP學問的角度,是因為形格程式 Meta Programe 不一所至。每個人都是自己人生的劇作家,而型格程式就是一個劇本,個體因應不同場景、互動對象、面對問題所產生的內在變化。例如:一個母親對長子比較溫柔,卻對幼女嚴厲有加;或在虛擬世界得心應手,現實世界強卻誠惶誠恐;對旅遊探索充滿好奇,卻對公司搬遷滿口怨言。直接點說,正正就是所謂的多重標準!每一種標準其實都是一種心理的預設,比方說:對一個人溫柔是因為重視「你我」、「不作對」、「理性」,對一個人嚴厲是因為「自我」、「作對」、「感性」不同的心理預設自然有不同的情緒或心理的反應。準確應對環境需求,運用合適設定自然事事得心應手,反之卻困難重重、麻煩多多。

 

惜劇作家本人卻未有意識到這種心理預設的存在,除無法調整合適預設外,更誤以為障礙都是自己的條件所限造成,只能空嗟嘆,不知心繫之鈴還有心之學問能解,嗚呼哀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頭條日報專欄【出外靠自己】2020-5-22

https://hd.stheadline.com/news/columns/356/20200522/856302/專欄-教練心經-出外靠自己

 

廣東人有一句諺語:「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個人認為「靠父母」是應天之命,但靠不靠朋友則是可以選擇!如果能夠改寫這句說話,我認為「在家靠父母,出外靠自己!」更為實在。

 

我在NLP學問前提假設中,加入一句深切的體會:「最有效的支持力量來自內心!」筆者為取得國際歷奇體驗式訓練導師資格,在2002年的夏天,遠赴美國科羅拉多州丹佛市,參與一個為期七天的培訓。最後一天的考驗,是需要攀上Challenge pole一躍而下,對於從未參與這種活動的我來說,感受特別深刻。

 

導師事前訓示大家說,必須要自己檢查安全衣及索繩的穩固性,因為沒有人需要對你的安全負上任何責任!他說:The only person I can volunteer is "Myself". (你本人才是唯一對你有義務的人!)

 

事實上,從攀爬到躍下,均是個人的操作,與人生一樣,所有風險自負!社會上也是一樣,沒有天生有責任照顧你的人,無論是老師、上司、朋友都沒有照顧閣下的必然責任,尤其是近代人心正直、純樸不再,如自己欠成熟之睿智,分分鐘會變成被利用的棋子。

 

縱使父母也該待孩子成年後放手,只宜當顧問或教練鼓勵子女成長,放棄干預子女的人生。因為他/她本人才是唯一對自己有義務的人!當然,子女自己也要放棄託付的習慣,敢於為自己負責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頭條日報專欄【陰影化禮物】2020-5-15

https://hd.stheadline.com/news/columns/356/20200515/854676/專欄-教練心經-陰影化禮物

 

別讓過去影響你的未來!所謂:「一朝被蛇咬,終日怕草繩!」可見古人對歷史陰影,對人的心理影響以及限制已經有所認知。陰影的可怕之處,在於可以跨時空、超現實,歷久常新!

 

曾遇個案一生不能觸碰水果,成因乃幼年被幼兒園老師迫吃水果。更多例子包括感情創傷後終生警惕愛情、不信任愛情而謝絕愛情,不享受愛情;又或者受自己或別人投資失利蒙受損失,導致永久對參與投機活動敬而遠之。

 

光陰會過,時代會轉,卻轉不走心理陰影對人的影,它仍會超時空跨時代永久伴隨,縱然是時移世易世界轉變,甚至作孽者不再存活,現實環境已經完全變化,只要未有適當處理心理陰影,它便還是如影隨形,每刻常伴於心,創造每一個人獨特的世界觀,影響着我們的個性以及判斷力!

 

集體的共同陰影,更會形成一種獨特的民族文化,甚至影響每一代子孫的世界觀!恐懼就是讓陰影永不腐朽的防腐劑,所以最有效走出陰影的!最有效方法,就是要學會如何安撫自己受創心靈,繼而排除恐懼!

 

最有效處理陰影的方式,就是透過時間回溯,修復過去因為種種條件限制,例如年齡、能力、經驗、認知、助力等所形成的限制,原諒當天的他人與自己,並重新接納自己成長的這個事實,把陰影化成人生歷史博物館上的有意義紀念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頭條日報專欄【愛上你的軟弱】2020-5-8

 

https://hd.stheadline.com/news/columns/356/20200508/852870/專欄-教練心經-愛上你的軟弱

 

「我可牽着你的手,但你還是要自己站起來!」那天早上,兒子在牀上彆扭不願起牀,我突然隨心而發,講出了這句說話。內心突然有所啟發,這不正是作為專業教練的一種原則嗎?一個好的教練是不會「替代成長」,更加不可以「替代完成」,只能夠在受導者身心有所需要時,提供點到即止的援助。

 

以牀上的兒子為例,他對我的依賴基礎為信任!就是因為信任,所以才敢在我面前鬧彆扭。受導者也一樣,在教練面前呈現出自己的軟弱,也是一種信任。這一刻若批評對方軟弱,不但破壞親和關係,更甚的就是間接否定對方對自己的信任!作為教練、父母、師長,你會願意犧牲這種良好的信任關係嗎?

 

因此宜認可對方利用軟弱來撒嬌,而且確信可以引起更多同情,然後講出這句說話:「我可牽着你的手,但你還是要自己站起來!」說時遲那時快,兒子把手交給了我,我輕聲的說:「乖!叻仔!」他便徐徐的站起來,跟我下牀往洗手間梳洗去了。排斥受導者的軟弱並沒有激勵性!接納與包容他的軟弱,反而更能贏得對方的感動,要知道,感恩的力量往往讓人更樂意作出更大犧牲!

 

當兒子完成他的任務後,我除了感到安慰,他也因為滿意自己的表現,而感到十分開心!你的受導者也完全一樣,需要教練牽着她的手,使她有更大的動力站起來!

 

啟導(Coaching)就是心理的博弈,所以教練需要懂得人心,並且有一定人生閱歷,握着對方的手能力便會更加宏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Recruit專欄【職場換框法 提升正能量】2020-5-2

https://www.recruit.com.hk/article/職場換框法-提升正能量/40591

 

從事身心教育工作有如心耕,在每塊心田插秧,好讓正面健康的心智發芽成長,是一場心靈實戰,敵人來自當事人的內心負面情緒,諸如自卑、恐懼、懷疑、自我否定、貪婪……這些心靈污垢比廚房裏的油煙垢漬更難排除,理由是當事人需要時間去接納自身問題,他但甚至會產生抗拒,所以每位身心教育工作者都需具有救世主般的使命感與天使心。而成功的個案往往是身心教育工作者最大回報,哪怕只是發生在心靈內的煥發、相互間的心知肚明,抑或是動人的欣慰感。

 

在此分享一下最近教學的一些成績,這是一個跳出思維框的練習,考驗同學在疫境中擺脫負面情緒的換框(Reframing)能力,得到授權在此給各位參考以增添工作正能量:

原負面處境心態─疫情關係少了許多娛樂,所以很苦悶。置換為:

1.疫情關係少了許多娛樂,所以我可更專注去進修增強自己,因為這能轉化疫情負面影響為價值。

2.疫情關係少了許多娛樂,所以我可更專注去進修增強自己,因為這會使我可以磨練好自己。

3.疫情關係少了許多娛樂,所以我可更專注去進修增強自己,因為提升自己的競爭力更對得起自己。

 

原負面處境心態─工作量增加,所以很做得辛苦。置換為:

1.工作量增加,所以我要更有效計劃工作,因為這樣才可協助公司突破困境。

2.工作量增加,所以我要更有效計劃工作,因為可讓公司資源有更佳發揮,部門間培養出更佳默契。

3.工作量增加,所以我要更有效計劃工作,因為鞏固與客戶間關係與服務,便可以提升顧客忠誠度。

 

原負面處境心態─放無薪假,所以既無聊又煩燥。置換為:

1.放無薪假,所以積極上online course,因為這可以跟同事分享知識,增加大家互動交流,推動互相學習的文化。

2.放無薪假,所以積極上online course,因為可以增強自身技能,提升競爭力。

3.放無薪假,所以積極上online Course,因為可以幫助構思新產品或服務,為客戶提供更多價值。

 

同一個處境也可以用另一種心情渡過,所謂發揮心智的力量,其中一個要素就是要讓自己變得更靈活,並且懂得從另一些角度享受事情。敬希大家一起努力換框,為自己換出好未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頭條日報專欄【疫境換心術】2020-4-24

https://hd.stheadline.com/news/columns/356/20200424/850068/專欄-教練心經-疫境換心術

 

從事身心教育工作有如心耕,在每塊心田插秧,好讓正面健康的心智發芽成長,是一場心靈實戰,敵人來自當事人的內心負面情緒,例如自卑、恐懼、懷疑、自我否定及貪婪等。這些心靈污垢,比起廚房的油煙垢漬更難清理,理由是當事人願意開誠布公接納自身問題需時,甚至會產生抗拒性,所以每位身心教育工作者,都必須具有救世般的使命感與天使心。

 

可幸的是,個案的成功往往是我們的最大回報,哪怕只是發生在其心靈內的煥發,甚至只是互相之間的心知肚明,還是相當令人欣慰!筆者在此分享一下最近教學的一些成績,這是一個跳出思維框的練習,考驗同學在疫境中擺脫負面情緒的換框 (Reframing)能力,在此給各位參考,以增添工作正能量。

 

原負面處境心態:上司沒盡好責任,所以我很無奈!換為:上司沒盡好負責任,所以我會照顧自己及早進步,因為我深懂盡責的重要,從反面教材學好如何成為好領導。上司沒盡好負責任,所以我會照顧自己及早進步,因為擺除依賴可以幫助及早成材!上司沒盡好負責任,所以我會照顧自己及早進步,因為這可讓我更快升職,建立自己的團隊!

 

原負面處境心態:離婚,所以很不開心!換為:離婚,所以我會不斷學習充實自己,因為我要成為女兒眼中的豪傑!離婚,所以我會不斷學習充實自己,因為可以走出哀傷向未來出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頭條日報專欄【沒有硝煙的戰爭】2020-4-17

https://hd.stheadline.com/news/columns/356/20200417/848379/專欄-教練心經-沒有硝煙的戰爭

 

新冠肺炎全球大流行,引發的問題猶如第三次世界大戰!於2020年1月前,誰會想到一場世界大戰,竟以這麼獨特的方式醞釀發生?這是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並且以超越人類歷史所能想像的方式進行,因為這場戰爭只有一個敵人,就是新冠病毒!

 

這場世界大戰所比併的是國家領導人的領導能力與行政效率;國民的民智與團結力。團結,堅守利眾、利他、利己原則就是勝出的關鍵,對病毒本身也是最致命的武器!當然,死亡是每次戰爭的必然代價,這次世界大戰也不例外,參與國家全無一倖免承擔死亡代價,但這次死亡並非源於國與國之間互相廝殺,而是病毒本身就是致命的傷害。

 

「要贏人首先要贏自己!」正是這場世界大戰的勝利法則!刀槍武器贏不了,過去巨額投放軍備競賽對勝出所能作出的貢獻是零!任何軍事行動更顯得是多餘的,因為是次世界大戰考驗的,並非國家擁有的武器有多先進、多厲害,而是考驗一個國家有多少愛民、護民的實力。

 

每場戰爭都帶來教訓,足以改變世界價值觀的教訓!筆者學到世界不應再區分你我,在病毒角度根本不理甚麼國界與膚色種族,更不會服從任何政權的規條,世界跟本是扁平的、連結的,沒有國家可以獨善其身!

 

筆者更學到人類應該醒覺,病毒不論貧富都會感染,身心的質量才是更寶貴的東西!最後我更學到中華民族的品格優勢,遠遠比西方其他先進國家更有大愛、更有承擔。願被疫情大流行所喚醒的人,共同努力改善世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Recruit專欄【讓自己更幸福】2020-4-7

https://www.recruit.com.hk/article/讓自己更幸福/40437

 

幸福感很抽象、很無形,擁有者甚至不察覺自己已經擁有。幸福感也可以很實在、很簡單、隨傳隨到,只要你懂得珍惜自己所有。同一件事,對沒感到幸福感的人來說,擁有幸福感的人是怪胎,並認為對方只是阿Q精神,自得其樂而已;對感到幸福滿滿的人來說,沒感到幸福的人的貪念很重。到底誰的觀點對?是幸福選擇我們?還是我們選擇幸福呢?

 

來讓我們從這視角分析一下,「我得不到最想要的」「這些都並非我想要的」,這些說話當然可以是不幸福的理由,邏輯也似乎正確,未得到,何來幸福?但問題是,這觀點為幸福設了限,得到才算幸福?一定要這樣嗎?人有無止境的慾望,相信「擁有」才幸福的人,會因為這種永不止息的慾望而在幸福與不幸福之間載浮載沉?到了擁有後又會否因為沒有比另一些人擁有更多而失落?你還記得許多年前的自己,可以因為一支棒棒糖而感到幸福,但現在還會嗎?10年後的自己又會因為甚麼而感到幸福呢?相反,那些只是因現在擁有而感到幸福的人,他們除可馬上享受幸福的感覺外,會否因為易滿足就失去了擁有更多幸福、更多快樂權利與資格呢?

 

有些人認為擁有豐富的物質享受,會讓自己變得更幸福,未追到,當然難以感到幸福,可是追到了卻發現擁有這些東西與幸福與否全無關係。有些人認為幸福是一種生活上形而上的變化,例如愛情、婚姻,總需要他人給予的。當得到時卻發現需要承受的痛苦與悲哀比享受幸福多出了很多倍。

 

其實,真正的幸福源自內心。一個人應對逆境、變化、喜惡、愛恨的能力愈強,擁有幸福人生的機會就會愈高。理由很簡單,因為這份能力將會有效地遏止自己內心的貪念、慾望、怨恨、執著等情緒,沒有了這些負面情緒的干擾,才會讓人更珍惜當下一切,幸福感油然而生。這並不表示要擁有幸福便需要懶惰,內心要無欲無求。相反,要敢於為自己爭取,樂於為自己努力,懂得從正面角度欣賞自己一切的付出,願意欣然接受一切結果。

 

總括而言,幸福的前提是有效管理好內心的雜念與情緒,例如不作比較、懂得欣賞、愛己愛人、融入社會與生活,將會更有效讓我們處理負面情緒的枷鎖,並且排除不如意事件對我們內心的影響,幸福感便會油然而生。願大家都有能力更幸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頭條日報專欄【信任的力量】2020-4-3

 

 

https://hd.stheadline.com/news/columns/356/20200403/845766/專欄-教練心經-信任的力量

 

有句說話叫「因為相信,所以看見!」信念的力量其實相當強大,所以一些宗教裏面,鼓勵信眾提升自己的信德。信任的力量是否真的可以產生最大效果?我認為最公道的方法,就是留待讀者自己親身體驗。

 

筆者作為一個教練的體驗是,「力量源自對事情的專注!」例如當一個人非常信任教練,很自然會珍視教練給予的反饋,從而更願意放低過去的舊有做法,採納更多新做法。這樣教練的指導,就會更全面被實踐起來,改變因而產生。

 

信任有一種力量,它讓我們逼退猶豫,驅走恐懼!這些都是人內心最惱人的滋擾,人內心有信任,對自己來說就是最佳定心丸!所謂「心安家自在!」當人心靈安逸寧靜,自然會滿心舒適寫意;相反則會悶悶不樂,終日自困愁城!

 

所以遇到值得信任的人,一樣會衍生力量,當然前提是要值得信任!啟導(coaching)之所以有效,絕非源於教練本身如何厲害,而是源於受導人對教練信任的深度。

 

許多時,受導人求助的心態都對尋找協助有懇切之心,基於這個原因,一個值得信任而且能幫助你的人出現,所為你作的分析與見解,定必更易打動你心坎,讓你更願意服從!甚至更願意為了實踐其要求,而樂意付出更多時間或力量!

 

信任是種奇妙的力量!不論所信任的是自己或是他人,又或是自己所朝拜的宗教,也可以衍生改變自己的力量。所以我確信,從事啟導工作的教練們,任重道遠而且非常重要!共勉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頭條日報專欄【把因為變成所以】2020-03-27

https://hd.stheadline.com/news/columns/356/20200327/844107/專欄-教練心經-把因為變成所以

 

因為不能上學,所以導致小朋友在家都變得懶散!因為疫情嚴峻,所以只能停工在家休息!因為受感染個案上升,所以每日都誠惶誠恐!從這三句說話,大家可以見證到語話的力量,以及明白語話如何為精神帶來沉重壓力。

 

一句說話一個思考框,每個思考框代表一個人對周邊環境判斷,從而在心理及情緒上作出何種相應回應,思考框是自身運用語言所生產出來的產品,所以說人就是一種善於作繭自縛的生物是非常合理的!

 

要化解壓力,必須懂得如何換框(Reframing),簡單來說,就是要懂得把因為變成所以。舉個例子:(負面處境)不能上學,所以(正面好處)不再需要每日頻撲接送。我相信若每個人懂得找出每件事的正面好處,世界上已經不可能再有抑鬱症!

 

如果懂得換框,人生就會更成功快樂!又如(負面處境)不能上學,「所以」(正面積極行動)要與子女一起設計自己的學習歷程;「因為」(正面價值)可以建立他們的自理、自律能力!

 

把(負面處境)放最前,然後「所以」……加上(正面積極行動),最後加上「因為」(正面價值)為支持點,這種層面的思考方式力量,在於能夠支持我們以更洽當,以至正能量應對逆境,符合人的天性特質,因為「人總會選擇最符合當前利益的行為!」所以任何做法只要背後有足夠價值支持,必定會被履行!

 

NLP的始創者發現語言可改變心智、改變精神狀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頭條日報專欄【反求諸己】2020-03-20

https://hd.stheadline.com/news/columns/356/20200320/842511/專欄-教練心經-反求諸己

 

最近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耿爽,在發佈會上幽默問大家有否聽過:「行有不得,反求諸己」。這話出於孟子,意思是行事遇到挫折失敗,必須從自身改變,宜先找出自己的問題所在。邏輯正確卻絕對是一句地球外星話!

 

因為在現今世代,許多人遇到挫折、逆境及困難,均會首先訴諸於外,追究別人責任,指責別人不是,其實這種「港女式」野蠻,已非港女專利,可說是當世一種極普及的處世態度,不論男女、老少及種族,甚至可說已經是全球現象,傳染力比冠狀病毒更為可怕,情況有如世衛定義的全球大流行般嚴重,揭示出人性懦弱的一大致命缺點。

 

這個思想病毒之所以能夠形成大流行,除了方便之外,更重要是全因身邊有太多阿諛奉承的人,以溺愛的態度,盲目接納不合理,甚至近乎荒唐的訴求導致。

 

孩子因為吃不了糖果而大哭大鬧;學生因為得不到盼望的成績,而批評試題過深;員工因未達標,而申訴公司制度不合理;政客因為自己的政見未受接納,而破壞議會秩序。種種現象的事主除未可諸己外,更竟有相關人士願意提供招待服務!

 

但更大的問題是,凡事追究別人責任,沒有透過挫敗,找出自己不當地方,欠缺自醒是不可能看到真正的自己!挫折、困難與逆境,就是一面照妖鏡,照出一個人內心深處的欠缺、恐懼與懦弱,找到內心的腐敗!有句外國諺語:We don't that we don't know!(我們不知道自己並不知道)。不知道的人,一生肯定快樂!恭喜他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頭條日報專欄【不知不覺的轉變】2020-03-13

https://hd.stheadline.com/news/columns/356/20200313/840855/%E5%B0%88%E6%AC%84-%E6%95%99%E7%B7%B4%E5%BF%83%E7%B6%93-%E4%B8%8D%E7%9F%A5%E4%B8%8D%E8%A6%BA%E7%9A%84%E8%BD%89%E8%AE%8A

許多轉變都是在不知不覺中產生,好處是讓人能夠慢慢適應,停課不停學,讓所有的學生與家長,共同一起領悟學習的新里程!

抗疫期間所有莘莘學子均留在家中,以自習方式學習,效果如何雖然暫未可評論,不過有一點可以肯定的是,是次疫情已經直接衝擊傳統學習模式,所有人都要好好反思,如何利用好網絡學習優勢。

從立體到平面、從現實到視像,要適應新的學習環境確實有一定難度。就以女兒的英語拼音為例,別以為老師會變得輕鬆,相反要應對的處境就變得更複雜了。例如當有學生未有在事前列印好相關教材,老師便需要以手機通知在旁協助的家長,一個課程原本由一個老師擔任,變成需要更多老師共同協作完成。

每當老師要示範如何發音時,還要確保聲音及嘴形有清晰的傳遞給同學,有時候因為需要重複又重複的發聲,導致需要更多時間,才可以完成課程。

孩子其實是很彈性的,我發現適應網絡學習,對孩子們來說一點難度也沒有,反而家長則要更多時間,來慢慢建立網絡學習的信任。以往所有教學責任都交給學校與老師,這一次相信會讓更多家長親自體驗,作為老師之難,以後也許會更體諒、更支持老師工作!

無論如何,網絡學習已經成為一種新習慣,不再只是紙上談兵或是樓梯響聲,相信日後將會有更多應用程式供應商,提供更多合適的教學程式軟件,提升網絡教學質量及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Recruit專欄【個人啟導vs團隊啟導】2020-03-06

https://www.recruit.com.hk/article/%E5%80%8B%E4%BA%BA%E5%95%9F%E5%B0%8Evs%E5%9C%98%E9%9A%8A%E5%95%9F%E5%B0%8E/40251?fbclid=IwAR1cq22Ig6wUr9Tw7cWcHy-8TALOPF8ibqdqh5WU0ZimYipCaLuaUIBShfM

從教練的角度來看,遇到庸才最是高興,因為只要幫助他們稍有改變便有顯著改善。反之,最大挑戰是遇到已經很利害的人,因為要助他們有0.1增進也很考教練功力,當然這亦是當教練最好玩、最有滿足感的原因。所以無論遇到不怎麼樣或非常利害的受導者,在啟導別人的過程中,都是一種最佳學習。首先教練需要了解無法突破的原因,一般分為能力上或心態上兩種可能,前者尚可透過適當操練增進,但後者則最巧功夫。到底喇沙書院的教練們是如何在落後的情況下,激勵一班運動員的鬥志呢?而良好心態也許就是當教練的最佳內功,當大部分人在最困難的環境宣告投降時,只有具備教練心態的人還會鼓勵自己或他人,堅持把最佳一面發揮出來。

除了針對個人啟導外,在撰寫培訓建議書時,經常有公司問及甚麼是團隊啟導(Team coaching)?與個人啟導(Individual coaching)有甚麼不同?複雜的事簡單講:團隊教練會視團隊的信念與價值為一個個體,並會以完成團隊目標為依歸。坦白說,這其實是許多領導者、管理人、經理、主任、老師、家長必備的技能。許多聰明的領袖人物,都會明白集體潛意識對團隊表現的影響及效益,所以往往非常重視團隊文化的建立。在一個團隊內,表現最差的個體,正正代表整個團隊的真正表現,所以在精英團隊裡,容不下表現差距太大的成員。問題是,領導人是否有足夠認知與能力,以及適當的培訓體系把腐朽化神奇,讓跟不上的力量可以追上大隊,又或者內部有互助的結構幫助延後者?這時候便需要團隊教練(Team coach)的出現。

團隊教練與老闆的最大分別是做起事上來不易上心、上火,即是可以更果斷操作及執法,不易受團隊成員「扭計」而影響判斷。當然如果老闆本身熟識啟導技巧,也就可以駕輕就熟,更容易親身以團隊教練身分上陣,向團隊施展魔法,號召群雄。反過來說,若果老闆發現普遍下屬並非一呼百應,甚至裝傻作假,那麼領導者便需要好好反省一下自己的在管理與溝通上,是否過度依賴個人英雄主義或太濃烈的個人特色管理及溝通方法。

做得老闆當然有過人之處與能力,只要不滯留於當年創業的心智,多點關注團隊氛圍的營造與管理,定必容易更上一層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頭條日報專欄【逆風順行】2020-03-06

https://hd.stheadline.com/news/columns/356/20200306/839271/%E5%B0%88%E6%AC%84-%E6%95%99%E7%B7%B4%E5%BF%83%E7%B6%93-%E9%80%86%E9%A2%A8%E9%A0%86%E8%A1%8C

一場疫症,世界各地都有不同反應,縱使同一個國家,不同人也可以有不一樣取態。逆境是一面鏡子,照射出人性弱點與優點,信念與價值觀結構盡覽無遺,正所謂「大難臨頭各自飛」,各自如何飛,正是一個人心智模式的映照,新冠肺炎肆虐全球的同時,亦反映出不同人的心智,就讓我們一起探討一下!

中國式抗戰是封城!火速建成雷、火兩神山,舉國上下專心抗疫,讓全球嘩然!這項創舉猶如當年史詩式長征般壯麗的氣魄,中華民族的大無畏,不怕犧牲,眾志成城的偉大力量再現風華。

這股心智凸顯遇強愈強的心智本色,絕不彆扭猶豫,只聚焦對抗問題,不問付出代價多少,專心致志迎難而上。若從NLP學問的心智取態Meta Program可有以下五點解讀:以「我們」(We)為先,關注「刻下」(Present);「大局為重」(Generosity),「無私奉獻」(External reference);「理智」/「行動」(Logical/Action)主導。

沒有困難,一個人不可能知道自己的真實面貌!沒有取態分析,我們不可能知道取態是種選擇!一個人的取態設定,就是我們應對困難、逆境時的風貌。一種藏於心,發於自然的反應,表面看起來好像理所當然,其實均可調節,並且沒有絕對性!

這絕對是個好消息,說明人有改變的可能性,只要取態設定不同,所造就的成就就會不一樣。所謂性格改變命運是真的,只要選對合適的性格,便可逆風順行!

在困境中,如選擇以「自我」、「自私」、「狹隘」、「情緒化」為取態,將會造就出甚麼的行為?這種設定似曾相識嗎?又會構建出怎樣的局面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頭條日報專欄【逆市創業】2020-02-28

https://hd.stheadline.com/news/columns/356/20200228/837621/%E5%B0%88%E6%AC%84-%E6%95%99%E7%B7%B4%E5%BF%83%E7%B6%93-%E9%80%86%E5%B8%82%E5%89%B5%E6%A5%AD

大家都說:寧買當頭起,莫買當頭跌!本港經歷社會事件後,2019年下半年消費意欲減少,加上旅遊業備受影響,連帶各行各業都受到不同程度牽連。現在再受新冠肺炎疫情打擊,可以稱得上是雪上加霜,許多企業在這個時刻,都只有披荊斬棘迎難而上!

Samuel Sir並非想人云亦云,在淡市中大吐苦水,傳播負能量。而是希望大家認真的想一想,在困難及逆境中,不是可以更能見到自己的真正實力嗎?市道興旺時,百物騰貴人才難求,商戶只好感歎時不與我;市道淡靜人才凋零時,又生怕會承擔更多風險,而裹足不前不敢冒進。那麼甚麼時候才是真正拼實力的時候呢?

天時、地利均非人力可控,如果活用機遇則是人之選擇。素來有心經營美容行業的我也找到機遇,與多年好友一拍即合攜手合作,創造美容服務新平台。

世上當然沒有免費午餐,凡事均有等價交易,當市道不好時成本極低,人力與時間都變得更充裕,間接降低經營風險。逆境時機降臨到底是禍是福?到底宜進宜退?一切皆是心之演繹,最佳時機其實時時存在,從未因為風向有別!

只是人心往往以跟紅頂白為安全,所謂"play safe"其實是否一定安全,逆境出撃是否一定攞苦嚟辛?既然未來難測,最穩妥做法是否應該把握當下,做好準備以應對一切可能,才可以真正掌握安全?

英雄人物,本色都是不計較風險,只問尋求突破,所以英雄是豪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頭條日報專欄【疫下自在】2020-02-21

https://hd.stheadline.com/news/columns/356/20200221/835881/%E5%B0%88%E6%AC%84-%E6%95%99%E7%B7%B4%E5%BF%83%E7%B6%93-%E7%96%AB%E4%B8%8B%E8%87%AA%E5%9C%A8

單憑部份市民盲搶生活用品的行為表現,已經看出人之身心狀態,被恐懼吞噬是何等可怖!到底大家內心是不相信甚麼?又相信甚麼?讓我們一起探討一下吧!

恐懼是一種感覺,情緒的一種。如所有其他情緒一樣,都有正面價值一樣,恐懼可以提醒我們需要更專注,更小心面對問題,但當一個人陷入極度恐慌時,其思考判斷力以及行為表現,就會急速下降,嚴重的甚至變成一種只會不斷歇斯底里的生物。

因為欠缺應對問題的經驗,所以沒有自信,因為沒有自信,相信自己可以解決未發生的可能性難題,所以疊加更多的不安,因為不安所以更不安!人這種自我懲罰的方式,確實耐人尋味,極之有趣!

因為相信會發生自己應付不來的事,所以否定自己的能力,讓自己更容易成功演好虛偽的懦弱角色。問題是所謂會發生的「應付不來的事」,根本是子虛烏有,卻讓我們耗盡精力,白忙一場,諗多做多!

要化解恐懼,必先要明白每個情緒,都有其相對情緒,恐懼的相對就是自在!相對的情緒可以互相抵銷,所以強化自在情緒,可以抵銷恐懼情緒帶來的困擾。

例如你的自在是浸溫泉,首先要連結起浸溫泉時的身心舒泰感受,當高強度自在感出現,運用感官記憶,使其成為能隨時提用的資源。當恐懼感出現時,利用已記錄好的自在資源,抵銷恐懼感,以達至消減效果。簡單描述,操作其實也不太難,而且效果顯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頭條日報專欄【幸福感】2020-02-14

https://hd.stheadline.com/news/columns/356/20200214/834177/%E5%B0%88%E6%AC%84-%E6%95%99%E7%B7%B4%E5%BF%83%E7%B6%93-%E5%B9%B8%E7%A6%8F%E6%84%9F


今日是情人節,在此筆者與讀者談一談幸福!幸福感很抽象、很無形,擁有者甚至不察覺自己已經擁有!幸福感也可以很實在、很簡單,隨傳隨到,只要你懂得珍惜自己所有!

同一件事,對沒感到幸福感的人來說,擁有幸福感的人是怪胎,並認為對方只是阿Q精神,自得其樂而已!對幸福滿滿的人來說,沒感到幸福的人貪念很重。到底誰的觀點對?是幸福選擇我們?還是我們選擇幸福呢?

讓我們從這個視角分析一下,「我得不到最想要的!」「這些都並非我想要的!」這些說話當然可以是不幸福的理由,邏輯也似乎正確,未得到!何來幸福?但問題是,這觀點為幸福設了限,得到才算幸福嗎?一定要這樣嗎?

人有無止境的慾望,相信「擁有」才幸福的人,會因為這種永不止息的欲望,而在幸福與不幸福之間載浮載沉?到了擁有後又會否因為沒有,比另一些人擁有更多而失落?你還記得許多年前的自己,可以因為一支棒棒糖而感到幸福?現在還會嗎?十年之後的自己,又會因為甚麼而感到幸福呢?相反,那些只是於現在擁有而感到幸福的人,他們除可馬上享受幸福的情緖外,會否因為易滿足就失去擁有更多幸福、更多快樂權利與資格呢?

功利點去想,似乎是否可以幸福?明顯是種選擇而非一種規格,反正幸福感可以極為主觀,擁不擁有愛可以幸福、擁不擁有財可以幸福,縱使一無所有,只要沒有再失去,也有權感到幸福!能夠擁有,甚至曾經擁有,就已經是幸福的恩賜!

願你可以更好!更幸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頭條日報專欄【思想病毒】2020-2-7

https://hd.stheadline.com/news/columns/356/20200207/832465/%E5%B0%88%E6%AC%84-%E6%95%99%E7%B7%B4%E5%BF%83%E7%B6%93-%E6%80%9D%E6%83%B3%E7%97%85%E6%AF%92

一個疫症,一個市場!不知道是否因為俗語有云:「執輸行頭慘過敗家!」導致人心惶惶怕蝕抵,本着寧可買多不可冇貨的心態,讓散佈謠言者成功為所欲為。

先搶口罩、消毒液,再搶米、搶紙巾甚至衛生巾、避孕套等!比普通病毒更恐怖的是思想病毒,除了是人傳人可以被感染之外,還可以自行生產,並且幾乎是沒有任何藥物可以消滅!因為思想病毒存在於人體內的無形空間,其形態可以是一種心聲、一個想法。

更有趣的是,人往往認為保存思想病毒,會對自己更有利、更有安全感,可以保障自己永不執輸!因為怕輸所以當人家在網上貼幾張誇張的圖片,再造謠一下,就馬上激活思想病毒作惡,病毒會先關閉所有理智邏輯,同時釋放大量恐懼與不安情緒,讓患者進入極度恐慌中,盲目進行一切與保護或拯救自己相關行為。

可幸的是,人體最大的奇蹟是我們有自瘉功能!只要我們停下來定神一下,便可以進入無形空間,然後開啟心扉問一問自己:「到底在相信甚麼?」便很容易找出思想病毒的源頭,揪出那句無形的符咒!下一步是置換另一個想法!我們其實對任何事情都必定有個想法,不利於己,不健康的想法就是思想病毒。

例如「執輸行頭慘過敗家!」,變成「行頭敗家慘過執輸!」這種置換內在對話方式的方法,就是NLP身心語言程式學之專長。不過縱使有治療方法,還需要符合個人意願才可奏效,如果自己不情願改變想法,這想法肯定還是可以實現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Recruit專欄【另類駕馭情緒方法】2020-2-4

https://www.recruit.com.hk/article/%E5%8F%A6%E9%A1%9E%E9%A7%95%E9%A6%AD%E6%83%85%E7%B7%92%E6%96%B9%E6%B3%95/40084?fbclid=IwAR23RVLgih35ZUWFtAhNBRI1I-qqznhCC_pXW8__lycvuZmYelPJUhRYQ5c

人窮畢生之力,都想駕馭自己的情緒。
 
人之初真的性本善嗎?人出生後都是情緒主導,很直接。所有事情均訴之以情,從不包裝情緒,喜怒哀樂直接形於色,做人最真最無包袱也許就只有這段時間。隨著認知能力提升,學會包裝情緒,縱使心中忿怒,為了不傷害他人及關係,會吞聲忍氣壓制自己情緒感受,但情緒感受從不說謊,所以到超越臨界點忍無可忍的時候,情緒就像洪水猛獸般爆發出來。許多非理性的「錯事」均被此種極端情緒催化出來。另一個版本是不發洩,卻極度壓抑在內心深處,形成巨大精神壓力,衍生出種種身心問題,甚至演化成心理家界所指的精神病。
 
情緒管理是非常重要的人生課題,誇張點說它就是人生幸福快樂的根源,亦因此受普世認真關注。過去雖有許多文獻述,卻鮮有針對切實能駕馭情緒或改善情緒管理表現的方式,甚至心理學界也沒有更先進、更有效的方式幫助我們駕馭自己的情緒,往往鼓勵以琴棋書畫、音樂、運動等文娛方式,透過感官上的帶動,剌激或緩解內心情緒。唯情緒的激盪與波幅的結構複雜,很多時甚至會與成長經歷有關,所以單憑外在感官體驗來緩解情緒問題,就如紙難包火的道理一樣,難以有效處理情問題。

 43年前,幾位不滿傳統心理學的學者,在美國加州南部UCSC校園,就著如何處理個人情緒問題作出專業礸研,發現調控個人情緒並不一定需要受傳統心理學說束縛,並且設計了一系列簡便有效的操作方式。他們為這些方法作出種種驗證及實驗,發現成效十分顯著,只需以簡易程序,甚至完全沒有心理學認知人士,也能操作並可產生良好效果。由於這些奇怪的方法主要透過話語影響感官的形態,並且透過「思想重設」的形式深化效果,他們把這套嶄新的實用主義心理學命名為—身心語言程式學Neuro Linguistic Programming。自此,處理情緒問題再不局限於舊方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頭條日報專欄【身心抗疫力】2020-1-31

https://hd.stheadline.com/news/columns/356/20200131/830844/%E5%B0%88%E6%AC%84-%E6%95%99%E7%B7%B4%E5%BF%83%E7%B6%93-%E8%BA%AB%E5%BF%83%E6%8A%97%E7%96%AB%E5%8A%9B

從身心學問角度,抵抗病菌、病毒,除了防禦性的外置用品,如口罩、眼鏡、消毒酒精等,更重要的是自身免疫能力。問題是如何可以提升自身免疫力呢?曾有外國研究作了個有趣實驗,前設是暗示Suggestion到底對人的身體狀況有甚麼影響?他們透過量度白血球活躍程度,分別向兩批有午睡習慣的幼兒,在睡前量度白血球指數,並作了不同安排,一批如常在睡前給他們看卡通片;另一批也是看卡通片,但內容則是以擬人法講述白血球是身體守衞,齊心協力戰勝病毒,然後讓兩批幼兒午睡後,再量度血液內白血球數量及活躍度,結果讓人感到訝異!因為實驗組幼兒的白血球數量,竟比控制組幼兒高出數十倍。姑勿論你是否相信這種研究,但如果可以不依靠藥物,便可以提升自體免疫力,這主意確實十分棒!

2003年的沙士導致許多人失去寶貴生命,當時人心惶惶,經常聽到有人因為過度擔心,而變成驚弓之鳥,甚至衍生出情緒病來,可見抗疫不能沒有身心之力支撐!在有心人協助下,結合NLP學問與催眠學問的原理,錄製一系列四款的身心力量提升CD,包括免疫力提升篇、自信篇、快樂篇和睡眠篇。

筆者眼見新型肺炎來襲,希望無償分享協助廣大市民,可以為自己建立最後一道防線,萬一不小心遇病毒感染,也可有更強抵抗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頭條日報專欄【職場教練】2020-1-24

https://hd.stheadline.com/news/columns/356/20200124/829959/%E5%B0%88%E6%AC%84-%E6%95%99%E7%B7%B4%E5%BF%83%E7%B6%93-%E8%81%B7%E5%A0%B4%E6%95%99%E7%B7%B4

迷失的時候,適宜搵個職場教練互動一下。從事金融服務業的Jack,因為遇上時代變局,業績大受影響,公司與上司壓力更讓他喘不過氣來。最終因為覺得苦無辦法化解困局,而找上職場教練Lam。

Jack的薪水完全靠佣金,但自己的業務機會因為故有人脈資源已經被徹底開發,因而再難突破,完全可以預見自己的未來只會愈做愈狹窄,早晚會消失在這時代的洪流中。

於是Jack找上職場教練Lam,透過啟導(Coaching)方式來處理問題。每個月見面或用電話深談三次,每次大約45分鐘,討論相關問題。Lam要Jack寫下自己的人生長遠目標,並且運用特別方式,讓Jack醒覺到自己在業務發展上的單一性,例如只在意容易成交的客戶,沒有把時間分配在市場開墾工作。

同時又發現Jack對於在交際應酬上,並未成功得出自己的優勢,有時甚至會因為過度謙虛,讓別人感到虛偽。更大死穴在於Jack未能成功把自己的興趣,轉化成有帶動自己知名度及公信力的工具。

於是Lam要求Jack制定一系列小行動方案,經過一步步跟進與實踐,Jack已經成功轉化自己的工作方式。透過Lam提供的職業驅動力分析報告,Jack更發現到自己許多工作盲點,頓時醍醐灌頂,知道要如何改善自己,激勵自己!不但如此,這些新的轉化,還讓Jack改善自己的家庭關係、體能鍛練態度、娛樂、交友甚至自己的退休計劃。

經過一番「調理」,Jack認為職場教練讓他看清楚自己的成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頭條日報專欄【得文宣者得天下】2020-1-17

https://hd.stheadline.com/news/columns/356/20200117/828216/%E5%B0%88%E6%AC%84-%E6%95%99%E7%B7%B4%E5%BF%83%E7%B6%93-%E5%BE%97%E6%96%87%E5%AE%A3%E8%80%85%E5%BE%97%E5%A4%A9%E4%B8%8B

我常說世界上最大騙案就發生在大腦。到底誰是我們大腦中的主宰?缺了我們操控大腦的自主,我們還有自由嗎?最近「文宣」一詞甚為流行,意指文字的宣傳,本無甚麼好壞之分,唯當以文宣手段重新包裝。若然把白說成黑,陰變成陽的話,亦即NLP身心語言程式學裏所說的扭曲類語言Distortion,便成為一種扭曲意義的手段,指透過文字措詞,把一件事的原來意思顛倒過來。要知道語言文字就是建構我們想法的重要工具,對自身擁有清晰處世觀的朋友來說,這些扭曲了的文宣根本動搖不了其判斷,所以能夠清晰區別事情的真偽。但對於某些人來說,被扭曲訊息重複又重複,變成潛移默化的暗示。暗示的力量非常之大,它會成為意志薄弱的人的符咒,讓其念念有詞地按章執行。所以廣告總有絕句,革命總有口號,潛移默化日夜灌輸,再加上從眾現象對朋輩的影響與認可,便可以凝聚出一股力量。

古語有云:「得人心者得天下!」要贏取的就是別人的信任,今時今天卻是掌文宣者得天下。只怪人心空洞,未有把訊息加以分析便照單全收,容易人云亦云,如果遇上思考扁平單向,更可順勢加以騎劫,至被收為兵。

無論是誰,均宜對是非黑白、前因後果、遠因近因多加思索,以免被文宣催眠洗腦。諗深一層,人生苦短為自己活總好過為人而活,忠於自己比被人操縱更自由,如果你同意,今天就開始多問問自己想要怎樣的人生,還是有點主張更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頭條日報專欄【價值觀之謎】2020-1-10

https://hd.stheadline.com/news/columns/356/20200110/826254/%E5%B0%88%E6%AC%84-%E6%95%99%E7%B7%B4%E5%BF%83%E7%B6%93-%E5%83%B9%E5%80%BC%E8%A7%80%E4%B9%8B%E8%AC%8E

價值觀助我們判斷一切,包括對錯、是非黑白,也是人對一切喜惡的濾網。雖然如此重要,卻非每個人可以在意識層面意會自己價值觀的存在,舉個明顯例子,忿怒時往往連自己也難以清楚道明背後原因,往往要冷靜下來,才慢慢意識到自己生氣的背後原因。價值觀會隨年齡增長改變,例如小時候總認為糖果比金錢重要、少年時代總認為玩樂比健康重要、老年時卻認為健康比一切更重要等。

看!價值觀的轉變竟可這麼兩極、這麼主觀,但這種多變、可變卻造就我們的靈活性。NLP學問有一佐佑銘:「一個系統內愈靈活部份愈能掌控大局。」指出愈能從正面角度理解自己所失去/或求未得的事物,甚至懂得欣賞其他附加利益者,則愈可讓自己立於不敗之地,因為這種阿Q精神有效讓自己輸人不輸陣!事實上,狂躁於自己目前無法獲取的東西,從而作出種種對抗性脅迫,甚或透過各種破壞手段作出宣洩,所追求的也不可能因此而從天掉下來。試冷靜想想,透過扭計手段,追求自己想要的東西真的有效嗎?

曾經有情侶因一方提出分手,而遭對方毀容。亦有遭解僱的員工,持槍殺死僱主及同事。強求者來個玉石俱焚也於事無補,別人與上天絕不會因為你的歇斯底里而妥協,而且不義的做法也與普世價值相違,更只會讓自己陷於困境!這種心智模式似曾相識嗎?人的心智合理與不合理,也有一個邏輯。我認為如有雷同,實屬正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Recruit專欄【職場醫生 拯救上班族】2020-1-7

https://www.recruit.com.hk/article/%E8%81%B7%E5%A0%B4%E9%86%AB%E7%94%9F-%E6%8B%AF%E6%95%91%E4%B8%8A%E7%8F%AD%E6%97%8F/39942?fbclid=IwAR1Qw82z9JwSDN8rnt-AZrrhJZ0bmv4WRuiSCDU9IN4B42iMWCueBMbKRW4

經歷了7個多月社會運動,香港經濟有更多的不穩定因素。置身大時代,小角色很容易在橫風橫雨的職場中迷失方向,前路茫茫,是去是留、是進是退,忐忑的心情甚至讓人失卻長遠目標。


迷失的時候,宜找職場教練互動一下。從事金融服務業的Jack,因遇上時代變局,業績大受影響,公司與上司的壓力讓他喘不過氣來。最終因苦無辦法化解困局而找上職場教練Lam。Jack的薪水完全來自佣金,惟業務機會因固有人脈資源已徹底被開發而難有突破,可預見業務會愈做愈狹窄,遲早消失在這時代洪流中。

Jack找上職場教練Lam,透過Coaching啟導方式處理問題。每月見面或透過電話深談3次,每次約45分鐘,討論相關問題。Lam要Jack寫下人生長遠目標,並運用特別方式讓Jack醒覺自己在業務發展上的單一性,如只在意容易成交的客戶,沒有把時間分配在市場的開墾工作上;同時亦發現Jack在交際應酬上並未成功認清自己的優勢,有時甚至因過渡謙虛而讓別人感到虛偽;更大的死穴是Jack未能成功把興趣轉化成帶動知名度及公信力的工具。於是Lam要求Jack制定一系列小行動方案,經過一步一步的跟進與實踐,Jack成功轉化工作方式。透過Lam提供的職業驅動力分析報告,Jack更發現了自己許多工作盲點,頓時如醍醐罐頂,知道要如何改善和激勵自己。不單如此,這些新轉化,還讓Jack改善了家庭關係、體能鍛鍊態度、娛樂、交友,甚至退休計劃。

經過一番「調理」,Jack認為職場教練讓他看清楚自己的成就,也知道現在所做的,是否生命中重要和想做的事。現在Jack比以前更自信,不再常常懷疑自己,只用擔心的態度來解決問題。

職場教練在世界各地已經流行多年,在加拿大,尤其是溫哥華,早於十多年前,已有一群日益壯大的職場解決師,為上班族解決種種跟生涯有關的疑慮諮詢,如職業生涯的策略建議、長短期目標的設定和實踐。目前本港只有約100個職場教練,不及溫哥華1/10,粥多僧少,難怪普及性難以顯著。

據資料顯示,目前每個教練同時有10至20個顧客,每個顧客每1、2個星期深談1次,1小時的啟導費用800至1,800港元不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頭條日報專欄【新年隨心】2020-1-3

https://hd.stheadline.com/news/columns/356/20200103/824286/%E5%B0%88%E6%AC%84-%E6%95%99%E7%B7%B4%E5%BF%83%E7%B6%93-%E6%96%B0%E5%B9%B4%E9%9A%A8%E5%BF%83

新一年筆者祝福讀者有新機遇,順利成為更好的自己!

正所謂「一年之計在於春」,新年前後都是從事啟導工作的教練們最忙碌的時候,因為對於自己有要求,希望成為更好的自己的朋友,總會在這段時間為過去的自己檢討,為想成為的自己作出計劃。

到底教練可以如何協助受導人活得更成功?Janice在同一個機構服務已有七、八年,她內心很清楚,穩定工作背後也有容易被取代的風險,所以不時抽時間進修增值,以防萬一。

惟她心有餘而力不足,總因為各總各樣的藉口,從未成功展開計劃,年複一年,甚至已經淡忘想進修的初衷。其實許多人往往不是沒有想法,只是未懂把內心需求實現!

透過教練的啟導,受導人有以下得益:第一,忠於自己。自己呃自己最不知不覺,長期下來更造成看扁自己問題,影響自信心。教練可助你找到個人核心價值,忠誠面對自己。

第二,揪出問題。一個習慣的壞習慣就變成好習慣!教練助你走出失敗輪迴,逃出死胡同!第三,成功轉化。轉變需要動力與方法!教練懂得燃點鬥志,規劃合適跑道,讓受導人毋須白走寃枉路!

經過每月一、兩次電話或面見深入會談,教練讓Janice除去許多內心疑慮,明白最好的自己其實近在咫尺,更加帶領Janice成功設定新習慣。現在Janice除了對自己工作價值更有自信,更願意熱情探索生命可能性。

改變生命軌跡是教練的天職!事業、家庭、親子、健康等,每個領域都有不同教練。希望有更多朋友可以受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頭條日報專欄【告別單打】2019-12-27

https://hd.stheadline.com/news/columns/356/20191227/822828/%E5%B0%88%E6%AC%84-%E6%95%99%E7%B7%B4%E5%BF%83%E7%B6%93-%E5%91%8A%E5%88%A5%E5%96%AE%E6%89%93

每次聽到單身朋友埋怨寂寞時,總按不住向其解釋道:其實最弧單的,並不因為只得自已一個,而是縱使茫茫人海,卻無一個懂你!說實的,誰會摃上「了解你」為自己的天職呢?你欠的,是否一句「耶穌愛你!」,就可以撫平你的心靈這麼簡單呢?有時候偶遇一些過客,是否因為雙方均急於卸下自己心事,而只顧自說自話忽略了對方說話的含意?文學大師莫言一首短篇:「每個人都有一個死角,自己走不出來,別人也闖不進去。我把最深沉的秘密放在那裏。你不懂我,我不怪你。」死角收藏的秘宣,連自己也難以道明白!有如連自己也沒有讀懂的外星文,要待天外來客降臨,才有機會被解讀!還是那些重要人物好,一句說話、一顰一笑甚至一個呵欠,也被熱切關注,更有大量專家加以解構其說話底蘊。要活得這般重要,才有資格被關注嗎?筆者認為未必,只要能做到兩點,你也可以受人注目!一)活得夠閃—要願意敞開心扉!許多人人云亦云,以為私隱至上,其實做人做事問心無愧又何須鬼鬼祟祟,經常放閃,讓人知道自己心跡那又何罪之有?這樣做可讓好奇的人對你產生共鳴。二)諸事八掛—心事像禮物,平常宜多以出於關心的八掛方式了解他人,當人家願意與你交換心事情報,表示你已經是對方心裏可信的人。先關心別人再教唆他人關心自己。遇上心儀對象要放得開一視同人,直到引起對方對你的傾慕前,不宜太着跡。

善於由生活細節作出改變,就是得到大改變的最有效方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頭條日報專欄【獨立思考】2019-12-20

https://hd.stheadline.com/news/columns/356/20191220/821754/%E5%B0%88%E6%AC%84-%E6%95%99%E7%B7%B4%E5%BF%83%E7%B6%93-%E7%8D%A8%E7%AB%8B%E6%80%9D%E8%80%83

那年周日的下午,我響應號召穿上黑衣,準備好某媒為大家準備的全幅版面標語,一心上街遊行作出控訴。一把冷靜的聲音突然提出了一個問題:「是甚麼因素要上街呢?」我的下意識回覆是:「響應號召!」忽然我止語沉默起來,對!怎麼從不上街的我,會被挑動?

這刻時空恍如凝結,一瞬間思海浮現一直以來,從某媒所讀過的一篇篇報道,猛然驚覺原來我的行動,主因在這些經年累月的行刑式觀點,心裏涼了一涼!我借勢把這涼意給發熱的頭腦冷卻一下,發現自己一直被負面訊息感染,成為媒體精神孵化下的彈藥,只要到了時機成熟的時候,輕輕按鈕作出號召,便能引爆不滿的預設負面情緒,觸發大規模公眾行動,從而製造成被催眠的民意!

如實反映是媒體責任,再由讀者自行思考作出判斷,可惜人有惰性,加上獨立思考費勁,寧可借用立場也不享受思考獨立自主,斷送自己自由意志,別有用心的毒媒便可藉此肆意散播思想病毒,以加鹽加醋充滿人造色素的報道侵蝕市民心智,使讀者成為偏聽偏信的昏君,成為毒媒奴隸任由差遣。

當下筆者反思在這些年來,確實被毒媒所灌輸的信息,每日不停淹沒分析能力,更差點成為毒媒棋子,被任意操控。可幸多年身心訓練出來的自醒自覺力,可喚醒沉睡的心,繼而決定從此不再閱讀毒媒,自此看見更多真理真相,生活感恩多於埋怨,此後活得更稱心自在。再見毒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頭條日報專欄【NLP與情緒】2019-12-13

https://hd.stheadline.com/news/columns/356/20191213/819843/%E5%B0%88%E6%AC%84-%E6%95%99%E7%B7%B4%E5%BF%83%E7%B6%93-NLP%E8%88%87%E6%83%85%E7%B7%92

人窮畢生之力,就是要駕馭自己的情緒!

人之初真的性本善嗎?人出生後都是情緒主導,很直接!所有事情均訴之以情,從不包裝情緒,喜怒哀樂直接形於色,做人最真最無包袱,也許就只有這段時間。隨著認知能力提升,學會包裝情緒,縱使心中忿怒,為了不傷害他人及關係,吞聲忍氣壓制自己情緒感受,而情緒感受從不說謊,所以到超越臨界點忍無可忍時,情緒就像洪水猛獸爆發出來。

許多非理性的「錯事」,均被此種極端情緒下催化出來!所以情緒管理是非常重要的人生課題,誇張點說,它就是人生幸福快樂的根源。話雖如此,可能由於情緒無形無相,課題縱使重大,卻未受普世認真關注,過去雖然有許多文獻敘述,但是卻鮮有針對切實能駕馭情緒或改善情緒管理表現方式出現,甚至從心理學界也沒有更先進、更有效的方式,幫助我們駕馭好自己的情緒。43年前,幾位不滿傳統心理學的忤逆者,對解決情緒困擾毫不有效的學者,在美國加州南部UCSC校園,就着如何處理個人情緒問題作出專業鑽研,發現調控個人情緒並不一定需要受傳統心理學說束縛,並且設計一系列簡便有效的操作方式。他們為這些方法作出種種驗證及實驗,發現成效十分顯著,只需要以簡易程序,甚至完全沒有心理學認知人士,也能操作並可以產生良好效果。

由於這些奇怪的方法,主要透過語話影響感官形態,並且透過「思想重設」形式深化效果,所以他們把這套嶄新的實用主義心理學命名為身心語言程式學(Neuro Linguistic Programming)。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頭條日報專欄【主管的四條鐵題】2019-12-6

https://hd.stheadline.com/news/columns/356/20191206/817887/%E5%B0%88%E6%AC%84-%E6%95%99%E7%B7%B4%E5%BF%83%E7%B6%93-%E4%B8%BB%E7%AE%A1%E7%9A%84%E5%9B%9B%E6%A2%9D%E5%BF%85%E7%AD%94%E9%A1%8C

我上司很陰濕!我上司很討厭!我上司很縮骨!我上司很暴燥!之如此類,出自下屬對上司的判斷,是否司空見慣?所有上司彷彿都是屬下的對頭人!莫非這就是當上司的宿命?莫非這些都也是主管們當主管的初衷?上司該如何當?今時今天,當主管首要任務就是做好關係管理,因為部門表現如積效偏差、質量欠佳、士氣低落...等,都與人的管理相關。所以主管們首個要回答的問題是——我要當個怎樣的主管?我敢大膽假定可能有多達九成以上的經理,只迷信職位的權力作用,而忽略了管理共事的和諧互助性。以至從來沒有想過:「我要成為一個怎樣的主管?」這個問題的答案!這是一個身份的定位,是主管的靈魂,非常重要!

第二個問題:「幹與不幹什麼?方可當成想成為的主管?」首兩個問題看似老生常談,卻是一個主管立場與定位的靈魂骨幹,非常非常重要!

第三個問題:「我需要具備何種能力,方可達成所需的效果?」這樣可避免因為盲目追求目標,而忽略了實踐目標所需具備的技能。是一個非常貼地的想法!

第四個問題,都比前三更重要:「效果不理想時,我可以如何調整?我有什麼資源可用成五五我要看出?」沒有免費的午餐!任何事情若要產生立竿見影的改變,都必定有一個適應過程,過程中便會牽涉許多做法上的調整,所以主管必須賦予自己足夠機會與時間,方可完成大業!

忠言也許逆耳,與其迷信作為上司職位上權力的效力,倒不如相信變身為職場教練更平易近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頭條日報專欄【民主選舉的迷思】2019-11-29

https://hd.stheadline.com/news/columns/356/20191129/816042/%E5%B0%88%E6%AC%84-%E6%95%99%E7%B7%B4%E5%BF%83%E7%B6%93-%E6%B0%91%E4%B8%BB%E9%81%B8%E8%88%89%E7%9A%84%E8%BF%B7%E6%80%9D

民主選舉制度好?讓我們一起從近日區議會選舉中琢磨一下。若以泛建兩陣劃界,六四比的得票率,顯示投票這種輸打贏要的辦法,絕對不是締造團結和諧的理想選擇。在意向分岐的局面下,甚至可以說投票只是種合法滅聲手段,而更深層次矛盾就在這點中引發,由於選舉祟尚小數服從多數,容易觸發負方的不忿情緒,不願為人家的選擇而負責,從而引起更多的敵對。我認為投票只能視作民調之反映,絕不能締造共識。

相信透過民主選舉制度就對社會進步有好處是離還是貼地?再以區議會選舉結果為例,勝出區議員被質疑智障、從事援交、向市民舉中指等,品格及能力對其服務社區能力受到質疑,公眾還要在未來四年不離不棄供奉他們,公帑的耗費就更不要說了。真相是,民主選舉制度好處是機會平等,壞處是跟本不一定能選賢任能。想深一層,這些都是政治角力所惹的禍,選舉就是戰場,間接謀害大眾利益,民主選舉辦法真的有用嗎?還有,無論誰當選,日後均有機會服務不同政見人士,劇情自然容易變成一齣復仇電影。

年少時迷信響往民主,至今觀乎現今亞洲實行民主制度的國家,日本、台灣、泰國,無不因為民主選舉制度所衍生的內耗導致經濟停滯不前,連民主之母美國每次總統選舉,也因政治分岐角力而變成卑鄙無恥的私疤互揭,人性的卑劣顯現無遺。民主制度那麼讓人嚮往嗎?真的沒有更好的辦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頭條日報專欄【抑鬱也可轉化力量】2019-11-22

http://hd.stheadline.com/news/columns/356/20191122/814194/%E5%B0%88%E6%AC%84-%E6%95%99%E7%B7%B4%E5%BF%83%E7%B6%93-%E6%8A%91%E9%AC%B1%E4%B9%9F%E5%8F%AF%E8%BD%89%E5%8C%96%E5%8A%9B%E9%87%8F

偶讀一篇由精神科醫生解釋,何故最容易罹患憂鬱症的其實是那些「正面思考」的人的文章。文章提到,過度正面讓人忽略危險,變得無法適應現實,無法適當宣洩內心負面情緒。不僅如此,這些強迫自己表現正面的人,可能還會出現自律神經失調的身體癥狀,明明已經厭倦還要演出正面積極,卻無法變得負面,心理失衡狀況只好表現在身體上。

文章又強調,口號式高叫並不會對憂鬱問題有任何作用,必須要懂得如何「想法的轉化」(Transformation)。傳統的心理或精神分析寶貴之處,就是能理性發現,但對處理感性方面需要,卻總因嫌大堆理論往往礙手礙腳。大家要明白,人是感情動物,所以必先服務感覺而非邏輯!例如首先要學懂接納負面情緒,因為負面情緒其實也有正面力量,例如擔憂提醒我們要警惕問題、忿怒讓我們了解自己的底線與立場、悲傷告訴我們重視甚麼。

還記得曾有一套動畫明確的指出,憂愁並非禁忌,它的力量可以讓人明白真正珍惜甚麼,從而有所振作。其實七情六慾是人生的一份試卷,正確答案是要放下追求完美執着,並從中學習接納自己、原諒自己,有甜有酸、有苦有樂,當個真實的自己!能達到此境界,才是正面思考的真諦。

接下來就是要懂得變通!懂得種種方法如抵銷法、抽離法、換框法、移除法、借力法及心錨法等方式,幫助自己打掃心靈。正面思維並非一個口號,如果大家有時間,不妨學習一下NLP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Recruit專欄【管理情商 化解職場問題】2019-11-19

https://www.recruit.com.hk/article/%E7%AE%A1%E7%90%86%E6%83%85%E5%95%86-%E5%8C%96%E8%A7%A3%E8%81%B7%E5%A0%B4%E5%95%8F%E9%A1%8C/39721?fbclid=IwAR3wqXwnpaDHOEKZD0TFBNkZ1k12QueM2o9pNFTW-_2xaKb04RxmEAHMKtw

在職場上有許多問題,均是由管理者的情緒管理能力不足所引致,人事衝突、產力受限、交接混亂、紀律不良等。雖然如此,還是鮮有企業願意作出資源上的調配,來為這些問題作出預防性準備。但公平點,坊間也確實鮮有相關且有效的辦法或服務,為企業的發展保駕護航。

其實企業如果要堵塞這個漏洞,也並非複雜,只要在體制內設立一個專責人員,暫稱之為內部教練,加上完善輔助配套,如職業情商檢測、妥善的單對單跟蹤啟導、團隊啟導,便可以針對性地解決問題。當然如果每個主管均能發揮作為「職場解決師」的職能,則不單能徹底防患問題的發生,還可以讓既有問題得以化解。


理念是這樣的:首先這裡有3個層次(1)問題創造者Creator—現任高管或主管,涉及已發生的人事或表現問題;(2)問題繼承者Successor—剛升遷的主管,涉及潛在或在醞釀中的問題;(3)學徒Junior—未來的主管,涉及選角及培訓的需要及鑑別。所有組織的問題都是系統性的,所以要解決必須從系統角度考量方會成功。系統管理學家彼得.聖吉(Peter Senge)曾在其首部著作《第五項修煉》提出7項邁向「學習型組織」通病,其中一項為「從經驗學習的錯覺」扼要道明企業的「錯中學」並非一定是必需的,根本沒必要犯險以自身作實驗。要解決系統問題必須從系統角度著手,所以抓著這3個層次也是必須的。


選對角色後,接下來就要處方問題(problem addressing)。所謂處方問題是透過對心智、職場情商的分析而作出啟導。首先,要分析問題主管們的「職場心智模式及驅動力」,運用準確的心智檢測工具,收集「職場情商」數據,然後由內部教練或外部教練按分析結果進行單對單的啟導會談,以設定共同目標。許多時候,主管較易接受外部教練的提議,理由是害怕內部教練的不客觀,所以內部教練宜專責獨立,才能讓主管釋疑。


一個具公信力的職埸能力分析工具必須符合3點:(1)不以主觀方法定型定性;(2)簡明清晰至任何人也可以讀懂;(3)兼容集體對比數據以作比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頭條日報專欄【職業心智】2019-11-15

http://hd.stheadline.com/news/columns/356/20191115/812343/%E5%B0%88%E6%AC%84-%E6%95%99%E7%B7%B4%E5%BF%83%E7%B6%93-%E8%81%B7%E6%A5%AD%E5%BF%83%E6%99%BA

在職場上有許多問題,均是由管理者的情緒管理能力不足引致,人事衝突、產力受限、交接混亂、紀律不良等。雖然如此,還是鮮有企業願意作出資源上調配,來為這些問題作出預防性準備。公平點,坊間也確實鮮有相關而且有效的辦法或服務,為企業發展保駕護航。

其實企業如果要堵塞這個漏洞,本來也並非複雜,只要在體制內能設立一個專責人員,暫稱之為內部教練,加上完善輔助配套,如職業情商檢則、妥善的單對單跟蹤啟導、團隊啟導便可以針對性解決問題!當然如果每個主管,均能發揮作為「職場解決師」的職能,則不但能徹底防範問題發生,還可以讓既有問題得以化解!所以主管必須具備有效化解人事問題的能力!

接下來就是要處方問題(Problem addressing),所謂處方問題是透過對心智、職場情商分析而作出啟導。首先,要分析問題主管們的「職場心智模式及驅動力」,運用準確的心智檢測工具,收集「職場情商」數據,然後由內部教練或外部教練,按分析結果進行單對單的啟導會談,以設定共同目標。許多時候,主管較易接受外部教練提議,理由是害怕內部教練不客觀,所以內部教練宜專責獨立,才能讓主管釋疑。

一個具公信力的職場能力分析工具,必須符合以下三點。第一,不以主觀方法定型定性;第二,簡明清晰至任何人也可以讀懂;第三,兼容集體對比數據以作比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頭條日報專欄【人人也是犀牛哥】2019-11-8

http://hd.stheadline.com/news/columns/356/20191108/810537/%E5%B0%88%E6%AC%84-%E6%95%99%E7%B7%B4%E5%BF%83%E7%B6%93-%E4%BA%BA%E4%BA%BA%E4%B9%9F%E6%98%AF%E7%8A%80%E7%89%9B%E5%93%A5

有一張很有趣的圖畫,畫中有一只犀牛在畫風景畫,其每張作品都有個共同特色,就是風景畫中央位置總有座一模一樣,陡峭的尖角高山。

聰明的讀者可能已經意識到,這座高山其實就是犀牛自己的角!由於犀牛的角長在眼前,所以犀牛無論到哪裏,其世界都有坐高山在前!人雖然很幸運,不像犀牛長着有形的角,卻會因為不同文化、宗教、歷史、經驗、觀點、利益等因素,建立出獨一無二,而且具個人特色的無形尖角!

「我念」、「我執」就是這尖角的別名,讓世人都變成「犀牛哥」!也許你接受不了這個新稱號,沒關係!這只再次證明你的犀牛角存在而已!我並非反對你有角,我只不喜歡你因為發現我的犀牛角,與你的不完全相同,而否定我的犀牛角。

還是NLP精警,借用由地圖學家Konaslski一句:"The map is not the territory!"(「心智地圖只是你自己的疆域!」)來提醒大家千萬不要劃地自限之餘,更不要幼稚的認為,只有自己的犀牛角才是唯一正常的模樣!任何犀牛哥的角也都正常!

聰明的犀牛哥,會懂得運用自己的角去創造價值,更厲害的犀牛哥,則可放開自己的犀牛角,放下「我念」、「我執」,以零阻擋狀態思考,通透就是這樣!更重要的是不會因為角碰角緣故,情緒零激動,心清智明,不受犀牛角所困,脫角成人!當犀牛哥不再犀牛,人生才更牛!

犀牛哥雖然只是個比喻,現象卻實實在在的存在,希望大家早日能成功脫角,主觀免疫!成為更開心自由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頭條日報專欄【職場解決師】2019-11-1

http://hd.stheadline.com/news/columns/356/20191101/808653/%E5%B0%88%E6%AC%84-%E6%95%99%E7%B7%B4%E5%BF%83%E7%B6%93-%E8%81%B7%E5%A0%B4%E8%A7%A3%E6%B1%BA%E5%B8%AB

要有效解決職場人員問題?過去可以「領導」(Leading),現在則在於「啟導」(Coaching)!

不會帶的上司,有如不會教的老師!會直接損害企業的真正表現。許多人誤以為成為主管,便等於有足夠啟導力駕馭他人,但是如果不懂得做好人心博弈,那麼這個主管崗位必定如坐針氈,難以有效調度兵馬,以達至更高產出率!其實大家也知道這是個非常重要的問題,卻未懂如何主動解決!個人認為,為組織引入職場啟導(Coaching at workplace)是一個良好的解決方案。

與一般教練所針對的不同。職場解決師雖然具備教練身份,卻只需要針對解決兩個問題,一是表現(Performance),二是紀律(Discipline)。試想一下,若企業內每個層級的主管,都能有效激發成員表現,提升成員機動性與發揮,那麼對企業來說,會有怎樣的效果?

作為良好職場解決師,要具備四大能力:第一是親和力,沒有人會喜歡暴君式領導!缺少尊重的相處關係,也是破壞和諧工作關係的源頭。第二是引導力,引導員工承認自己問題,比直接告訴對方問題更有效!所以必須具備良好的提問能力。第三是啟發力,只有員工自己想出來的方法,對他來說最可行!所以要懂得啟導對方,以多角度思考問題。第四是實踐力,陪伴就是最佳的成長與進步方式!所以如何從旁指導員工操作實踐,至為重要!

普遍扮主管的,該做的不會做,該解決的被解決!既然人家交了鑰匙給你,你便該當仁不讓,好好解決問題而非製造問題,對不對?你若因未掌握四大能力,而缺乏信心與勇氣也是很正常的,從今開始,決心成為職場解決師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頭條日報專欄【被騎劫的心智】2019-10-25

http://hd.stheadline.com/news/columns/356/20191025/806802/%E5%B0%88%E6%AC%84-%E6%95%99%E7%B7%B4%E5%BF%83%E7%B6%93-%E8%A2%AB%E9%A8%8E%E5%8A%AB%E7%9A%84%E5%BF%83%E6%99%BA

到底有思想是種禮物,還是種負累?

傳說古時的南美洲印加帝國,因為迷信上天的力量,所以會定期以活人作出祭獻,以求得到上天庇佑!東方的各種鬼神傳說更多,亦有各式各樣的祭祠禮儀,各種朝拜,有的更會以自虐方式保「平安」,甚至轉化這類活動為慶典節目。別對號入座誤會我的觀點帶有貶義,其實我只是希望說明,信念的力量真的非常大!只要相信!甚麼也是合理的!

在本港,多年前曾有人因為相信末日論集體自殺,最後奪走多人生命!迷信並沒有種族、地域、行業之限,只要有一個值得相信的邏輯,人便會願意作出行為上的配合,甚至會覺得理所當然。所以人是可以被控制,而且容易被控制的!這本來都是一個好消息,因為可以透過自我控制,來提升自己的表現,從而改變自己的命運。不過前提是要能做到「自我控制」,而非「被人控制」!兩者區別在於前者所相信的,來自自己,後者所相信的,則沒有靈魂來自於他人的思想植入。所以問題核心在於一個人的靈魂定位,一個「我是誰?」的問題。

有靈魂的人都會自愛、自重,明白到自己的珍貴,因此會懂得好好照顧自己,與自己永不割席、永不排斥。當內心確認自己是重要的,便會認同人是重要的,所以也會懂得愛護別人、尊重別人!所以,思想是禮物還是負累,根本是一種培養,而非一種選擇,愛就是養成靈魂養份!

社會上活着許多軀殼,總希望找到宿主,以佔據自己的心智來當成自己,祝願閣下並非那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頭條日報專欄【相處的緣與份】2019-10-18

http://hd.stheadline.com/news/columns/356/20191018/804866/%E5%B0%88%E6%AC%84-%E6%95%99%E7%B7%B4%E5%BF%83%E7%B6%93-%E7%9B%B8%E8%99%95%E7%9A%84%E7%B7%A3%E8%88%87%E4%BB%BD

相處並不等同溝通。許多關係包括:夫妻、家庭、生意伙伴、僱傭,都以為「在一起」已經足夠,總怱略與人溝通的重要,久而久之容易引起價值觀與想法之分岐,最終導致不歡而散。所謂:「合久必分!」會否就是因為關係已經因相處「常態化」變得疏離,甚至誤以為對方已經不再關心自己所引致?

這種現象在一種關係尤為明顯,就是雙親關係!子女認定父母一定會終身養育,絕不可能像情愛關係般幻得幻失,所以對人殷勤卻對親挑剔。當一切變得理所當然,不懂感恩珍惜便埋下怨業,當最後一根稻草落下時甚至會導致互不相認,關係破裂!當然關係好壞是雙向的,所以父母亦應當以身作則,除善待自己父母外,更應好好關心子女而非以單單以物質餵養孩子,甚至以此作為補償未可陪伴的手段。同時亦應關心在學子女的身心靈健康,而非單憑成績作為賞罰的準則,以免子女誤解父母之愛乃功利之物,甚或以為用功學習乃全因保存父母之體面而非自己的得益!

理想之關係需要接納與包容,而呈現這種品質的最佳方法就是良好的溝道!一句關心的慰問,一句讚美,偶遇對方的差池,也都宜共同承擔,切莫落井下石加以責備。緊守這些溝通原則,無論何種關係,也必無往而不利!

相處是緣,溝通是份!有緣有份,關係定必恆久有趣。可惜都市總充滿物慾陷阱,讓溝通尤如一種奢侈品,無人願意多下心思,多花時間。今天開始,為了關係大家多下苦功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Recruit專欄【我的老師叫作困難】2019-10-15

https://www.recruit.com.hk/article/%E6%88%91%E7%9A%84%E8%80%81%E5%B8%AB%E5%8F%AB%E4%BD%9C%E5%9B%B0%E9%9B%A3/39516?fbclid=IwAR3krzZ291LonAJehfAWEG9Nh5eqewYRQv8PnHptXf5kfQDppjuQ9c4PKaU

 如果字典是我們的啞老師,那麼困難就是我們的心老師。

許多人害怕困難、避免困難,縱然如此,亦不可能排除它的出現,它總會悄悄的降臨,就像一道試煉與考核,要我們體驗到為何自己值得為自己感到驕傲。這是我們的必然學習過程。還記得小時候你是如何學會走路,以及各種形形色色的不同技能嗎?我們具備的所有實力,都是透過征服一個個困難而取得的。

應對困難最難之處有兩點:1.不斷給予自己機會。2.一直保持靈活性。

放棄、投降往往是許多人為了省力而作出的應對困難方式,同時也是放棄機會的決定。保持靈活是指不斷改良而非不斷嘗試,不斷嘗試同一方法只會帶來同樣的失敗結果。只要能夠堅守好這兩個要點,那便可以跨越不同的困難。

再說,最困難的時刻,才能遇見真正的自己!當你選擇躲避困難,抗拒挫折,卻不明白這樣「善待」自己,彷彿就是與真實的自己斷絕往來!何解?因為在風平浪靜的環境下,是發現不了自己有甚麼欠缺,亦無法從考驗的測試中,了解自己在技能上有何不足之處,或在個性上的堅強程度。情況就如無法在平地上知道自己站在懸崖邊的恐懼一樣。所以任何出現在我們面前的困難,都是量身打造的測試,都是一種來自地獄的試煉!

當我們處於所謂人生低潮時,別忘了這可以是別人的高峰!因為人有永恆的慾求,煩惱苦楚便應運而生,因此沉著面對低潮的成因,找出針對問題的應對方案如改良做法、提升能力、調整想法等等,都是積極正面的應對措施,更重要的是要繼續給予自己機會作出嘗試。

那些選擇以悲天憫人、埋怨、自暴自棄等方法來應對低潮的人,實在只是為自己的懦弱找藉口,並且千方百計以不同藉口欺騙自己不可能進步而已!相反那些愛上困難的人,每次遇到它也認為是一種幸福的邂逅,是探索自己域限,讓自己活起來的機遇!

困難總愛擋在目標面前,因此你只要找到目標,便有愈大可能邂逅困難;愛上困難的人並非重口味,而是知道困難的價值。它是通往成就的密道,也是成功的考官,征服一個困難代表實力提升。

困難絕不宜人,但勝在有價值去征服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頭條日報專欄【教練工作意義】2019-10-11

http://hd.stheadline.com/news/columns/356/20191011/802943/%E5%B0%88%E6%AC%84-%E6%95%99%E7%B7%B4%E5%BF%83%E7%B6%93-%E6%95%99%E7%B7%B4%E5%B7%A5%E4%BD%9C%E6%84%8F%E7%BE%A9

 從事啟導(Coaching)工作,其中一個最大益處是可以了解生命、學習生命!

套用一句NLP的前提假設,「沒有兩個人是一樣的!」,大家是否有發現,生命是有其自己軌跡,每個人的遭遇確實有所不同,加上按照個性、體能上的差異,所以人對不同事情都必定會有不同選擇,面對困難時,按照其心智又有各種不一樣的情緒反應。每個人都需要為自己的生命負責,因為我們都是自己生命的主角、導演,演活自己的一生!問題是這套關於生命的電影,卻只有一位孤單的觀眾,那就是自己!在閉門造車的環境下,我們怎樣才可以演得更好、更精采呢?

作為教練,我們有點像生命的影評人,都會受邀進入別人的世界,協助他人從混沌中解結,又或是協助他人重新找到生命的方向與目標。這種做法當然可以幫助到他人,但更實在的,是可以從他人生命的選擇中,學習到每種選擇構成的真實後果,藉此教練間接地擴大自己的世界觀,提升自己做人做事的智慧!就好像從別人的生命電影中,學習到做人的真理一樣!誇張一點說,每一次啟導別人就好像多活了一生!人當然不可能有第二次的生命,透過啟導工作卻可以不斷從他人生命中有所學習。

所以每次以教練身份進行啟導時,都會覺得自己的工作非常有意義,並且充滿滿足感,更是可以擴闊自己世界觀的良機。這絕對是一般工作與業務所沒有的最大價值!

我非常珍惜自己教練的身份!更感恩所有曾讓我有所學習的恩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頭條日報專欄【取悅也可成病】2019-10-4

http://hd.stheadline.com/news/columns/356/20191004/801383/%E5%B0%88%E6%AC%84-%E6%95%99%E7%B7%B4%E5%BF%83%E7%B6%93-%E5%8F%96%E6%82%85%E4%B9%9F%E5%8F%AF%E6%88%90%E7%97%85

正所謂「女為悅己者容」,正好解釋一個人為了取悅他人,會甘願付出更多努力與代價。也間接說明有目標何其重要,因為可以帶動一個人為目標而奮鬥,你有一個值得自己取悅的目標嗎?

取悅,就是一個人值得奮鬥、變得更好的最佳理由。別以為有對象可取悅便幸福!這個並不一定!這點我可以從八歲兒子身上對證。他個性很容易動燥,每當做任何事若無法有理想表現,便很容易失去專注與耐性。後來發現,原來他在內心深處對自己有很高要求,所以每每遇到挫折便按捺不住,甚至會因討厭自己的不濟,而易生放棄之念。

何故要這麼嚴格的對待自己呢?這是我一直苦思的問題。在一次深度的溝通中,終發現我就是他壓力的幕後黑手!對!說來很奇怪!自己竟不知自己在其小小心靈上竟構成壓力,因為現實生活中,這個爸爸也是帶著「求學不是求分數」的態度對待兒女的!怎麼會變成這樣呢?原來其內心深處一直都希望透過自己的表現,來取悅我這個爸爸!筆者知道後非常感動,欣喜他會鞭策自己,卻同時又有一份悔疚感,原來兒女為了取悅父母,竟負起這樣大的壓力!

恍然大悟之後,我決定協助他減壓,向兒子表達自己對其內心想法之了解,同時亦確認他永遠是爸爸最叻的囝囝,所以無論做任何事,先取悅自己,再取悅別人,免得被自己所造成的無形壓力,影響自己的真實表現。

基於在意,人會對想取悅者的反應變得敏感,甚至構成莫大壓力,影響自己身心健康!所以記得先取悅自己,再取悅他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頭條日報專欄【愛上困難】2019-9-27

http://hd.stheadline.com/news/columns/356/20190927/799676/%E5%B0%88%E6%AC%84-%E6%95%99%E7%B7%B4%E5%BF%83%E7%B6%93-%E6%84%9B%E4%B8%8A%E5%9B%B0%E9%9B%A3

在最困難的時刻,才可遇見真正的自己!大家有否在人生中遇上困難或挫折?許多人會選擇躲避困難,抗拒挫折,卻不明白以這手段善待自己,彷彿就是與真實的自己斷絕來往!何解?因為在風平浪靜的環境下,是發現不了自己所欠缺,亦無法從考驗的測試中,了解自己在技能上的不足之處,或在個性上的堅強程度。情況就如無法在平地上,知道自己在懸崖邊緣的恐懼一樣。所以任何出現在我們面前的困難,都是度身打造的測試,都是一種來自地獄的試煉!

當我們處於所謂人生低潮時,別忘了這可以是別人的高峰!因為人有永恒的慾望,煩惱痛苦便應運而生,因此沉著面對低潮的成因,找出針對問題的應對方案,如改良做法、提升能力及調整想法等,都是積極正面的應對措施,更重要的是繼續給予自己機會嘗試。

那些選擇以悲天憫人、埋怨、自暴自棄等方法來應對低潮的,其實只是為自己的懦弱找個藉口,並千方百計以不同藉口欺騙自己不可能進步!

相反那些愛上困難的人,每次遇到它也認為是一種幸福的邂逅,是探索自己的極限,讓自己活起來的機遇!

困難總愛擋在目標面前,因此你只要找到「目標」,便愈有可能邂逅「困難」!愛上困難的人並非重口味,而是知道困難的價值!它是通往成就的道路;也是成功的考官;征服一個困難代表實力「升呢」……困難絕不宜人,但絕對有價值去化解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頭條日報專欄【對比】2019-9-20

http://hd.stheadline.com/news/columns/356/20190920/797783/%E5%B0%88%E6%AC%84-%E6%95%99%E7%B7%B4%E5%BF%83%E7%B6%93-%E5%B0%8D%E6%AF%94

沒有黑,怎喜白?沒有吵,怎知寧?沒有衰,怎享盛?沒有奸,怎辨忠?沒有醜,怎知美?沒有死,怎惜活?大道真的至簡!每種事與物均有其陰陽正反,處於其中宜不倒不棄,自會否極泰來!

近日每逢週末均有讓人激動的社會暴力場面,置身其中難免波動情緒,影響身心健康。筆者從事身心培訓工作十多年,也從未遇過影響面這麼寬,歷時這麼長的負能量衝撃,差不多只要生活在香港,均無一幸免。現在,每逢周末無論誰,均也感到誠惶誠恐,甚至身心俱疲!所以每逢平日均會加倍享受平凡之愉悅,一時之間所有人彷佛開悟了平凡就是幸福的道理!從這角度看,香港雖然經歷時代衝擊,但也非一切主壞,反而會讓所有人有所醒覺,學懂該以怎樣的態度生活!該以何種心態面對充斥社會的負能量!

要在亂世中自處,首先要從心態上相信陰陽正反乃是一種循環,危中也必有機的道理,這樣,心便可從刻下之亂安穩下來!第二要保持對遠景有盼望,沒有目標就是一切絕望之始,拑制絶望便可以保持自己的積極與靈活性,以應對多變之可能性!第三,所謂:「物極必反!」沒有永恒的黑暗,凡事太盡,緣份也必早盡!每一種勝利都有他的隱藏代價,每一種挫敗都有他的隱藏增益,沒有任何個體可抵禦這種天理。所以失意不用消沉,宜沉著思考如何改良,忍中求勝,既能洞悉大局,更能避免因恐懼而內心生亂!現在明白幸福美滿並非必然,動盪不安亦然,我們靜待黎明的出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Recruit專欄【綠色心境,有機明天】2019-9-17

https://www.recruit.com.hk/article/%E7%B6%A0%E8%89%B2%E5%BF%83%E5%A2%83-%E6%9C%89%E6%A9%9F%E6%98%8E%E5%A4%A9/39394?fbclid=IwAR2CPd1oA-B_kxmoJwxd9srQ-j9S3MJJu7cTkg4fpQnqNClYwqvxHIx97ss

既然你允許自己喜歡自己所喜歡的,幹嘛因為不喜歡我喜歡你所不喜歡的而不喜歡我?近月這種立場對立,損害了不少原來密切的關係,著實讓人覺得惋惜!

既然大家有自己所喜歡的,幹嘛要互相排斥?甚至因為不喜歡別人表達自己所喜歡的而劍拔弩張?其實無論喜歡甚麼,背後的動機不是也希望有更好的明天嗎?既然在低層級的視界找不到大家的共通點而排斥異己,何不以更高層級的思考方式達致和而不同?

近日香港的情況,讓許多人的身心糾結在是非對錯所引發的仇恨情緒中,煩躁、焦慮、不安、無助……引發的失眠、易怒、情緒低落等現象,使人身心俱疲!

非黃即藍!非藍即黃!大家也是人,何堪「色」分你我,惡言相向互相嘲弄?當黃說己為義士,藍何嘗不成被犧牲的義士!況且共建的將來才是最美好的共享,何需任何人作非必要的犧牲?傾左傾右均為「自訂式」良知,有良知是人的根本,所以任何有良知的人也值得表彰!香港社會的獅子山下精神,素來馳名於共融,成名於無分彼此,全賴大家包容共濟,精力專注於努力向上,過去如此,今日也宜如此!與其耗神區分你我,何不共同轉化?愛因斯坦說:「你不能以創造問題的同一思考層次去解決問題!」所以筆者主張跳脫黃藍,以綠色心智角度,同創有機人生,以睿智走出困局!

「綠色心境」是心之修煉,追求和諧與平衡,主張以積極正面的人生價值觀,相信凡事皆可能、凡事總有轉機,不被絕望與恐懼吞噬。綠色心境奉行立體思考,穿梭代入於不同角色中,透析大局關係,拒絕被個人的偏執所誤。綠色心境主張以更宏觀、更開闊的視野,寬恕別人也寬恕自己,不以復仇手段不斷毆打追究的態度針對任何人,包括自己的過去,以至善之態度,接納人誰無過,聚焦個人精進,而非糾結於仇恨。事實上,人長期處於仇恨性的高壓狀態,對身心的損害十分具大,輕則失眠,重則導致躁鬱焦慮,嚴重影響心理健康!

所謂「一個把掌打不響」,通力合作才可扭轉撕裂,無論閣下喜歡甚麼,只要願意放下仇異之心,以綠色心境處理溝通上的互動,一切才有機會不一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頭條日報專欄【對得住自己】2019-9-13

http://hd.stheadline.com/news/columns/356/20190913/796031/%E5%B0%88%E6%AC%84-%E6%95%99%E7%B7%B4%E5%BF%83%E7%B6%93-%E5%B0%8D%E5%BE%97%E4%BD%8F%E8%87%AA%E5%B7%B1

我既有理,何須腼腆當一個人內心有愧,其言必空,其行必虛!

作為專業教練,閱人之力不可或缺,可能職業病驅使,每次遇上課前人鏈,雖然十分擾民,都總覺得這班人赤子之心,向自己的理想奔馳。但當我經過他們面前,正視他們的一瞬間,他們的反應卻讓我大跌眼鏡!口罩蒙面,還可理解為恐怕被認出而生尷尬,但當四目相交時,竟發現無一不左閃右避,盼左顧右不敢正視過路的我,從行為上反映怎樣的一種心態?他們的理想是否連自己也覺得很羞愧?

從這種行為表現,我很直接感到這班赤子們,原來對自己的做法不感驕傲,甚為心虛。我相信他們自己也可能沒意識到,自己並非身心合一進行活動!我既有理,何須腼腆!意思是需要過得自己,才可以堂堂正正感染他人,所謂有理可服天下,無理則寸步難行。所以當一個人如果對自己的言行舉止、行為態度感到渾身不自然時,很可能就是其內心世界對其的一種提醒。絕對值得反思自己是否正受從眾現象影響,盲目做一些連自己也覺得沒有道理,不合公義的行為。

做的事「利他」如讓座、惜物減廢等,哪需要害羞?做的事「利眾」如義工、傳揚愛與和平等,哪需要愧咎?做的事「利己」如長知識、開眼界,哪需要遲疑?存心除了天知地知外,自己縱使不意識,內心深處必有反饋。既不利己、利他、利眾的事不要再做了!否則自己將持續看不起自己,引發一連串負面自我標籤,最終社會沒對不起你,而是自己把自己遺棄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頭條日報專欄【你我也是特朗普】2019-9-6

http://hd.stheadline.com/news/columns/356/20190906/794150/%E5%B0%88%E6%AC%84-%E6%95%99%E7%B7%B4%E5%BF%83%E7%B6%93-%E4%BD%A0%E6%88%91%E4%B9%9F%E6%98%AF%E7%89%B9%E6%9C%97%E6%99%AE

流行於小學文化中的一篇順口溜:特朗普,好離譜!……針對其言行及充滿歧視性的言論,作出恥笑。作為世界霸主美國總統,縱使他登上全球最有影響力之寶座,也不代表一定會受萬民愛戴。既然對世界舉足輕重,理應重視與關注自己的言行舉止,何故其言論取態,被視為嘩眾取寵備受爭議?有人說特朗普言論充滿仇恨,野蠻霸道,不可一世,目中無人,令許多人甚至其黨友,無不感到咋舌。由於其言論極多,筆者只能總括其中一個重點,來形容這位總統,就是充滿仇恨,並且有強烈報復心理!

中國人相信:人善人欺天不欺!來鼓勵人們要種善因得善果,這種價值觀明顯與特朗普迥異。當一個人內心對他人的仇恨有所仇恨時,那麼我們與被仇恨者又有甚麼區別?既然討厭對方仇恨別人的態度,何故我們會以相同手段對待對方呢?原來我們的內心都有一面「心鏡」,所謂「心鏡」是一種多維度的內觀,以更抽離角度,從自己所以厭棄的事情,除了解自己的喜惡外,並且發現喜惡形成的內在結構。

所以,以仇恨針對仇恨言論者,只會讓仇恨不斷輪迴,所謂冤冤相報何時了,也就是這個意思!需要有不一樣的結果,就需要以不一樣的手法來應對,秘訣不是直接包容對方,而是包容自己所具備的仇恨心,當一個人敢於包容自己的不完美,馬上也會釋放對方缺點的在意。希望這個道理能夠有多些人了解,那麼社會便有望回復和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頭條日報專欄【沒有走不通的路】2019-8-29

http://hd.stheadline.com/news/columns/356/20190830/792428/%E5%B0%88%E6%AC%84-%E6%95%99%E7%B7%B4%E5%BF%83%E7%B6%93-%E6%B2%92%E6%9C%89%E8%B5%B0%E4%B8%8D%E9%80%9A%E7%9A%84%E8%B7%AF

俗語說:「做行厭行!」打工的朋友做到辛苦呻兩句,情況可以理解;惟今時今日很多初出茅蘆的年輕人卻特別挑剔,總愛批評自己的公司或老闆。

曾在某餐廳用膳時因地方狹小,被迫聽進鄰桌年輕人對其上司的牢騷;轉述並不傳神,因為要先省略許多無必要的粗言穢語。其主題主要是埋怨上司所委派的任務多餘,並語帶激動質疑上司的智慧……總的來說就是踩著上司的頭來示威。或許他有某些地方說得對,惟聽到這種不知好歹、只會單向判斷的態度實在有點驚訝。

 
第一宗罪—粗言穢語。這種粗鄙的表達方式令人極之反感;人高尚與下流非因其身分階級,乃因其素養,能否向上游,一切皆是自己作的業。這般接近失控地暴怒爆粗,完全突顯個人情緒難以自控的實況,充分呈現出自己的水平何其低劣,更重要的是向他人傳遞了自己是何許人也的身分特徵。試問有哪家企業敢給予機會這等粗鄙魯莽、失控自毀的「人才」?

第二宗罪—以下犯上。沒有體制是完美的,任何體制也有其內在結構,結構內的階級制度就是企業一種維護和諧與公平的信仰,所以任何上司能當上司均有其能耐與原因。從更人性的角度來看,人哪有可能完美,既然自己亦非完美,何故隨意挑剔、批評別人?還記得一位名廚曾說:「各有煮意,萬莫挑剔行家作品!」這種包容素養,讓其在行內得到崇高地位,受人敬重深得人心,以至在服務企業備受器重。可見辦事能力只是基本入場券,個人品德修養才是企業所追求和重視的。動不動厲聲批評,以粗言穢語詆言詞於背後謾罵,猶如失控的孩子般盡顯野蠻本色,存心衝擊現存體制,這麼忤逆的心智怎能贏得信任配當大任?

第三宗罪—怨天尤人。選擇在川菜館吃飯,就別嫌菜辣!這裡有兩個角度:1.既然工是自己揀的,與其怨不如算;意思就是別花時間在自己不滿的地方工作,能力愈高世界愈大,你若有條件又怎會沒適合自己的選項,而在黃土地採井?2.每個工種都有其特性,既然入了行就要學習適應,強把別人的風格改變至迎合自己,根本就是種惡意破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Recruit專欄【打工應有的心態】2019-8-19

https://www.recruit.com.hk/article/%e6%89%93%e5%b7%a5%e6%87%89%e6%9c%89%e7%9a%84%e5%bf%83%e6%85%8b/39276

俗語說:「做行厭行!」打工的朋友做到辛苦呻兩句,情況可以理解;惟今時今日很多初出茅蘆的年輕人卻特別挑剔,總愛批評自己的公司或老闆。

曾在某餐廳用膳時因地方狹小,被迫聽進鄰桌年輕人對其上司的牢騷;轉述並不傳神,因為要先省略許多無必要的粗言穢語。其主題主要是埋怨上司所委派的任務多餘,並語帶激動質疑上司的智慧……總的來說就是踩著上司的頭來示威。或許他有某些地方說得對,惟聽到這種不知好歹、只會單向判斷的態度實在有點驚訝。

 
第一宗罪—粗言穢語。這種粗鄙的表達方式令人極之反感;人高尚與下流非因其身分階級,乃因其素養,能否向上游,一切皆是自己作的業。這般接近失控地暴怒爆粗,完全突顯個人情緒難以自控的實況,充分呈現出自己的水平何其低劣,更重要的是向他人傳遞了自己是何許人也的身分特徵。試問有哪家企業敢給予機會這等粗鄙魯莽、失控自毀的「人才」?
 

第二宗罪—以下犯上。沒有體制是完美的,任何體制也有其內在結構,結構內的階級制度就是企業一種維護和諧與公平的信仰,所以任何上司能當上司均有其能耐與原因。從更人性的角度來看,人哪有可能完美,既然自己亦非完美,何故隨意挑剔、批評別人?還記得一位名廚曾說:「各有煮意,萬莫挑剔行家作品!」這種包容素養,讓其在行內得到崇高地位,受人敬重深得人心,以至在服務企業備受器重。可見辦事能力只是基本入場券,個人品德修養才是企業所追求和重視的。動不動厲聲批評,以粗言穢語詆言詞於背後謾罵,猶如失控的孩子般盡顯野蠻本色,存心衝擊現存體制,這麼忤逆的心智怎能贏得信任配當大任?
 

第三宗罪—怨天尤人。選擇在川菜館吃飯,就別嫌菜辣!這裡有兩個角度:1.既然工是自己揀的,與其怨不如算;意思就是別花時間在自己不滿的地方工作,能力愈高世界愈大,你若有條件又怎會沒適合自己的選項,而在黃土地採井?2.每個工種都有其特性,既然入了行就要學習適應,強把別人的風格改變至迎合自己,根本就是種惡意破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頭條日報專欄【香港需要你】2019-8-16

http://hd.stheadline.com/news/columns/356/20190816/788840/%E5%B0%88%E6%AC%84-%E6%95%99%E7%B7%B4%E5%BF%83%E7%B6%93-%E9%A6%99%E6%B8%AF%E9%9C%80%E8%A6%81%E4%BD%A0

情、理、法是處理觀點差異程序,讓我舉個例子:兒子因為要爭取買某個玩具不果而發脾氣,這時不能馬上否定他,而是要向他的情緒表達同理心,先情緒後事情。待情緒好轉後才好開始向他講理,否則難以接收!這所謂動之以情。

許多時這樣足以平息對方,但基於見識與思維寬闊程度不一,講理也非一定成功,若是不得要領,便需要依據法,在家講的就是規則與規定。「基於我們定立每年只能夠買兩次玩具的原則,所以今次不能買。」法,就是神聖不可侵犯的原則!當情、理、法均不得要領,便要施之以武,運用體制賦予的權力,遏止破壞性行為,導致香港沉淪。

特首林鄭月娥發言回應機場事件時語帶哽咽,指責示威者「是否要把香港推向深淵!」筆者認為現已到大是大非之時,非講情的時候,而是要法理兼備。哽咽之聲只會讓人覺得特首軟弱、乏力應戰,甚至會被認為在裝模作樣!特首在面對黑暗的時刻,我們需要看到你堅強的一面,好好引領整個社會與政府部門,以及沉默的大民眾,顯示香港和平安定的決心,呼籲市民齊聲要向暴力事件說不!不能因為別人的傲慢且傾斜的媒體提問而下台,更不應受怕事之輩的阻撓影響,要知道你的仁慈與軟弱,就是示威者的最佳武器與興奮劑。

香港需要你一起加油!筆者認為要向不合作運動者,以及向暴力行動說不,展現真正香港精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頭條日報專欄【佛系解咒法】2019-8-9

http://hd.stheadline.com/news/columns/356/20190802/785162/%E5%B0%88%E6%AC%84-%E6%95%99%E7%B7%B4%E5%BF%83%E7%B6%93-%E6%80%9D%E6%83%B3%E6%8E%83%E6%AF%92%E6%B3%95

口舌之爭沒有勝方!

為何所有暴力事件都總與粗言穢語有著切肉不離皮的關係呢?劇情往往是口角、粗言、動武。如果口角,馬上動武根本就完全不合情理,因為缺少了煽惑他人的台詞,既然如果粗言穢語只是一種煽惑性台詞,那麼限制粗言穢語的功效,便應該可以化解武力衝突的可能性。

讓我們來推理一下!當一個人以粗言穢語來抒發自己內心的憤怒或不滿時,根本不可能因此而達到消氣的效果,因為如果有效果就會停止,但實情是許多人,越說則只越重覆、越激動,所以說粗言肯定是沒有消氣效果的!那麼粗言可以傷害到別人嗎?粗言極其量只能算是一種噪音,沒有與刀、彈、斧等武器的殺傷力,重點是你不當它是一種傷害,你便不會受它影響!舉例:膾炙人口帶污辱別人母親粗話:「X你老母!」相信大家都耳熟能詳,更會明白X這個動詞的含意與侮辱性,重點就是在於我們太了解這句粗言的含意,所以才因為覺得受辱而導致情緒衝動起來,其實這句粗言完全是一個假設而已,基於種種現實因素,對方根本不可能做到他所描述的事,所以對人實質的傷害其實為零,千萬別要自作多情替別人昇華這句說話的效力!粗言在通過語氣聲調的襯托下,威力與效果會倍增?其實無論粗言穢語有何所指,當我們再不執著於其詞的意義,縱使聲浪音調再高再大也是枉然。心裡一句:「你辛苦了!」「有心了!」然後轉移話題的焦點。記著!口舌之爭沒有勝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頭條日報專欄【思想掃毒法】2019-8-2

http://hd.stheadline.com/news/columns/356/20190802/785162/%E5%B0%88%E6%AC%84-%E6%95%99%E7%B7%B4%E5%BF%83%E7%B6%93-%E6%80%9D%E6%83%B3%E6%8E%83%E6%AF%92%E6%B3%95

每年生日的時候,大家除了年齡代號轉變之外,還注意到自己的其他轉變嗎?不!我所指的並非健康狀況,而是思想狀況!就是你相信什麼?你的信念。

舉例:還記得五歲時,你對金錢的觀念與今天的自己,有什麼不一樣嗎?當年的自己把金錢放第幾位?今天又如何呢?再來,什麼可以讓十歲的自己感到快樂?而什麼才是今天的你快樂的元素?似乎什麼轉變也不及思想上的轉變來得快、來得大!所以大家可能會同意,我們的想法一直受著:經歷、被灌輸、自我分析定義所影響,永無止境地變化著!那麼到底我們的思想是自由的?還是我們總受制於環境以及別人的影響,跟本只是個布偶呢?這麼哲學性的問題還是留給哲學家們糾纏吧!

有人說:「我們的思想,就像只匍匐前進的蝸牛,只能看到它的足跡,卻難以察覺它的變化!」停下、沉默、閉目,靜心下來,嘗試運用立體思考模式思前想後一下。(思前)首先,無論閣下當下經歷何種思想,都首先宜認可自己觀點的合理性,然後對比過去的想法,便很容易了解想法轉變的成因。例如自己的道德及邏輯的轉變。若想法沒跡可遁,那很可能因為植入式想法,透過不斷暗示的影響下,所產生的作用,讓你變成人云亦云,滿腦子都是未知的恐懼,這種布偶式人生的存在方式,很不自由、很受控!(想後)再來就是檢定一下目前的想法,會替自己構建一個如何的將來?是否符合利己、利他、利眾的原則?若未可預見多贏的未來,那麼宜好好的變換一下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頭條日報專欄【化解仇恨】2019-7-26

http://hd.stheadline.com/news/columns/356/20190726/783353/%E5%B0%88%E6%AC%84-%E6%95%99%E7%B7%B4%E5%BF%83%E7%B6%93-%E5%8C%96%E8%A7%A3%E4%BB%87%E6%81%A8

有一種情緒叫做仇恨,足以讓人類滅亡!其最可怕之處是容易讓人失去理智,讓人做出許多極端的報復性行為,甚至讓人忘情地不顧情面,寧可犧牲重要的親情與關係,更甚者會因而衍生演變為進一步的衝突!這正正是情緒的力量,也是負面情緒可怕之處!既然仇恨這情緒這麼危險,可以怎樣排除呢?

近日在社交平台看到一段日本女士在南京街頭問路,以測試老百姓對仇日情緒的視頻,所有市民不論老少,奇怪的是所有人均未有因為其日本人身分而割蓆排斥,於是日本女士主動好奇地問他們,何故未有因為過去南京大屠殺的事件痛恨日本人呢?老百姓都異口同聲說:「絕對不會!那些已經是過去的事,況且也與你無關。」更有老一輩的市民說:「那些是軍國主義及部份好戰份子所為,與老百姓無關!」我國市民的回應,未有冤冤相報,充分反映其通達的文明智慧,更重要是未有被仇恨掩蓋自己的分析力。片末一句:「不為復仇,誓言銘記南京歴史遺訓!為了大愛志願謀求世界和平永續!」

要化解仇恨,看待事情一定有認知過去、了解現正、創造將來的立體意識,與其追究過去,不如放眼創造未來!一面倒心、口念著對方的不是,最終會造成傷害自己身心的惡果。大愛的豁達就是寬恕與包容,無論對犯錯的人、政治人物、更生人士、情緒或精神病康復者都很重要!

仇恨就是操縱與煽動的特效藥,若不願成為仇恨人偶,寬心大愛才是真理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Recruit專欄【贏得冠軍不如贏得漂亮!】2019-7-22

https://www.recruit.com.hk/article/%E8%B4%8F%E5%BE%97%E5%86%A0%E8%BB%8D%E4%B8%8D%E5%A6%82%E8%B4%8F%E5%BE%97%E6%BC%82%E4%BA%AE/39108?fbclid=IwAR22g-mgeXldenI4XMdiU4D-wYIIFJIRYdJsgaiRjFH5WzOn35SncoJkB2Y

最輸不起的往往就是冠軍!

比賽的意義就是定輸贏,慶幸體育界有所謂體育精神,讓一眾輸家心靈得到安慰與鼓勵。對,輸家才會有體育精神,贏家往往都是世上最小氣的。一個被取代的冠軍,內心有兩個難受主因:1.欠體育精神,除了驕傲,當冠軍其實甚麼也學不會,甚至誤以為只有自己才配得上當冠軍,這種狂妄自傲的想法,讓冠軍既難接受自己優勢不再,更接受不了別人也有進步的權利這個現實。2.難以自我精進,在高水平上突破,需要更大的拼勁或創意動力,冠軍的飄飄然及成功的局限,往往會凝結了追求進步的野心。

對冠軍的感慨源自美國政府近年對待別國的囂張行徑。在對華貿易上突然變臉、枉作罪名;不斷拉攏其他國家,打壓在科技超越同儕的中國電信業龍頭企業,更開始透過各種損人不利己的方式操控他人,例如封殺其他中資企業、退出保護世界環境的國際公約、定義他國軍隊為恐怖組織。彷彿這世界的所有其他國家都要臣服聽令於他,否則必會受到不良對待。過去正義的國際形象蕩然無存,取而代之就像是洩了氣的冠軍一樣,技不如人卻難以接受,明顯輸了,還要擋著別人領獎。

其實工作間也有許多這樣的「冠軍分子」,對於自身的地位、優勢、便利,採取非常敏感性的保護措施,又或抗拒與其他部門合作,甚至會設計新的流程政策,保障自身有便利優勢。說明白,這其實就是一種「小我們」心態,因為他們眼中的「我們」沒有真正包括其他人,所以他們只一心想著他們自己所關心的事,甚至連他們存在的目的,也已經與原來的需求脫離甚遠。冠軍一詞是一種榮譽還是一種毀譽,視乎胸襟與氣度,當了冠軍卻輸了風度,甚或不擇手段,那末還不如輸了那邊漂亮!

事實上,若然你不是冠軍,恭喜你,你的進步空間必定更大,比冠軍能學習的一定更多。若然你已經是冠軍,希望你能虛懷若谷,其實西方文化中也有類似的詞句"Humble authority",意思與虛懷若谷一致,所以霸凌行為只是個別當權者惹來的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頭條日報專欄【扭計的迷思】2019-7-19

http://hd.stheadline.com/news/columns/356/20190719/781412/

無論是小孩或大人都懂扭計,這裏所指的扭計,意思是在立場上與對方不一,態度上與對方對立,行為上作出刁難。輕則為對方設難,重則傷害自己或他人,以作為對別人的一種勒索手段,從而得到傾向自己價值的結果。例如孩子以嚎哭的方式,要求吃糖果或買玩具;員工以按章工作或罷工方式,要求資方提升待遇條件,都是以扭計手段讓別人屈服。

扭計者認為,自己的不當或不合作或報復性行為,完全是對方逼使出來,符合情理,似乎自己毋須為不當言行負責,甚至樂於成為自己情緒的布偶。雖然扭計不合邏輯,但宜先處理情緒,再處理事情才能化解僵局。

你的仁慈,就是扭計方的最佳武器。扭計終極目的,就是要讓對方屈服就範,別以為就範就可以息事寧人,因為只會因做法奏效而變本加厲,甚至不斷以升級手法要挾。

所以面對扭計時,必須告知對方其做法不可能達到其目的,並且給予對方其他選擇,如你若不改變態度,對話是沒法進行的;你目前所用的方法,無法得到需要的效果,你其實要做甚麼。適當的警告,清楚表達自己立場,讓對方知道你的想法,也是化解困局的方式。

犧牲與破壞往往都是扭計者的資源,所以作對絕對是一種沒有勝方的資源耗損,絕非可取的途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頭條日報專欄【抑鬱是種選擇】2019-7-12

http://hd.stheadline.com/news/columns/356/20190712/779567/

具備抑鬱思維的朋友,會聚焦於任何事情的負面,並非單一事件,而是一切事件,並且會有很多負面的聯想,甚至認為自己特別弱小,易受到迫害。縱使有任何好消息、新可能、好機遇也完全提不起勁,並且覺得自己就是全世界最不幸的人,前景只有更灰、更暗。不可思議吧?對!這就是一種自我催眠的顯現,也直接反映出自我催眠的效果確實厲害!來讓我進一步解釋一下,人的意識主管認知、邏輯與分析,是智慧之源,但真正主管維生系統的卻是觸不可及的潛意識。意識還有休息關機的時候,但潛意識則長期當值,所以一切下意識的習慣行為,包括該如何看待事情,潛意識都通力參與。重複又重複的暗示正正就是操作潛意識的最佳方法!所以不斷地對任何事情產生負面情緒或悲觀的自我對話,潛意識便會毫不猶豫地相信,當絕望的哀鐘響起,縱使一條羽毛似的問題,也足以觸發奪命悲劇!

「凡事總有另一面!」「你已經做得很好!」「你已經把你具備的發揮得很好!」當我們為自己潛說這類正面訊息,潛意識便會在作出相應的回應,指使大腦發放出對自己身心有益的腦神經遞質,整個人的心靈便會平衡過來,所謂心安家自在!懂得如何安慰自己,讓自己感到一切也是好事的朋友,才是自己情緒的主人!所以,喜歡坐困愁城,墮入情緒中毒的現象,宜為自己多講公道話,必要那麼嚴苛的對待自己,自然能夠從情緒的深淵逃出來,擁有平衡的心智狀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頭條日報專欄【到底要甚麼?】2019-7-5

http://hd.stheadline.com/news/columns/356/20190705/777601/

一種心理症狀叫「歇斯底理」又稱癔病(意即心病),主要出現於年輕女性身上。患者會對未發生的聯想敏感,其特徵之一是「情感爆發」:病人會突然失常,以哭叫、打人、毀物等手段發洩情緒,但情緖失控清醒後,會對自己的行為遺忘。

現代心理學已經有其他專有病稱形容「歇斯底理」症,但「歇斯底理」一詞,卻廣泛被應用到情感爆發現象,並常出現於日常生活中,尤在情感關係、親子關係中明顯,如兒童在激動時會豪哭,亂丟物件,辱罵甚至出手打自己的父母;情侶會激動、憤怒,摧毀與對方相關物件洩憤,更甚者還有可能傷害對方。

從經驗所知,所有扭計中的幼兒或發脾氣中的情侶,都一定有其背後勒索原因,雖然其行為或沒有道理可言,但都會被自己認為是當下唯一選擇!

「歇斯底理」者還會把行動升級,直到取得需要的優勢為止。總括而言,霸道、橫蠻無理是「歇斯底理」的適當描述。

眼見本港近日許多年輕朋友的所作所為,其活躍及橫蠻程度,出現「歇斯底理」病患,猶如一宗集體「歇斯底理」案!

如果其終極目標其實就是要對方就範,那問題是到底大夥的終極目標是甚麼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頭條日報專欄【面對成績的態度】2019-6-28

http://hd.stheadline.com/news/columns/356/20190628/776039/

每年這個時候,都是莘莘學子接受成績的時節。雖然一切已成定局,卻有人歡喜有人愁,甚至會為自己表現落差愁眉苦臉,一定要這樣嗎?其實從啟導(Coaching)原理上,知道自己實際表現,就是明白應該如何改善自己的最佳時機!

許多人在面對考試前,都選擇以「緊張」為情緒依據,間接營造考試是可怕的妖怪,這種態度不但對自己表現無助,更會蠶食自己的真表現!惟也不及在考試後,以「悲觀受害者」心態應對結果落差,對自己所帶來的傷害大!有些人甚至會因為這樣而完全否定自己,甚至因此而痛恨自己、傷害自己!如何可以避免這種心靈上的擔子呢?

啟導所追求的並非完美的結果,而是有效的修正!所以在子女面對結果表現落差前,父母宜為結果設定兩種可能性,第一, 表現合乎理想的後續安排;第二,表現不符合理想的改進行動。

設定這兩個準備都為了同一個目的,就是希望自己將有更佳表現!同時亦有效減低由「期望落差」所引起的心理衝擊。

這種心理準備在於「改進」二字,父母要能夠協助子女洞悉,到底問題來自於知識的熟練程度?還是理解程度?又或是答題的技巧與速度等?何種問題引致的表現不濟。繼而對症下藥,針對在該方面訓練與改良,而並非針對在責任上的追究。

以啟導教練角度引領他人成長進步,是每個父母應當具備的能力!希望天下父母心皆有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Recruit專欄【誰是益友】2019-6-24

https://www.recruit.com.hk/article/%E8%AA%B0%E6%98%AF%E7%9B%8A%E5%8F%8B/38953?fbclid=IwAR0y5kzHoOsHYGhV2O2eUq0YBfx_39vzOjFrrULLiEtps9qu4fH3ZAf4NmE

 如果朋友說的話,由你自己埋單!合理乎?

許多人很在意別人的說話,如果是一些風涼話,比如說自己的子女如何聽話,自己如何沒有壓力,對方可能只是一種分享,卻分分鐘會觸動到一些為著教養子女而覺得苦惱的朋友,讓人感到自己命苦!對說者來說,只是欣賞子女的一種描述,卻可以是悲觀聆聽者的一道心靈海嘯。

在最近的一個聚會中,一位朋友滿腹牢騷,甚至肆意抨擊別人,並且完全沒有任何方寸,實在有點生人勿近。情況就有如正在發脾氣扭計的小朋友,完全不可理喻,以及用任何邏輯解釋。後來才知道他的母親病危在院,複雜的情緒難以言喻,所以有這種行為表現。經歷過這件事之後,我深深的體會到:1.千萬別在意別人的說話;2.無論是誰,年紀有多大,也會因心情而扭計。所以根本不必在意別人的說話以及態度,因為那些很可能是對方調節自己身心的一種不自覺手段,而且每個人也有權可以這樣做。

別人的說話,由你來埋單。聽起來好像很不合理,現實生活中卻比比皆是。朋友因為自卑而講了自誇的說話,你心裡便變得酸溜溜。老闆說你表現不濟,自己不分由說照單全收,並且相信自己很笨,更甚者否定自己的工作能力。別人說應該上街,你便變成別人的棋子,連弄清運動的背後動機也省略。試想想若是益友,會這樣跟你說話嗎?益友只會關注你內心的價值觀,而非硬把自己的價值觀塞進你的心坎。所以那些說話根本不需要理會。

其實世界上只有一種人會為你而說話,並替自己的說話負責。他們不會告訴你怎樣做,反之會邀請你透過思考了解自己的需要,更了解自己的價值觀,才作出最適合自己的決定。他們會關心你如何可以變得更好、更快樂。他們會邀請你為自己作出有益的改變,而不是透過改變你去實踐他的目的。在你受創時,會關心你有些甚麼學習;在你得意時,會分享你的喜悅;在你失去方向時,會助你從迷失混沌中站穩陣腳,找對方向。個人認為,擁有以上這些特質的益友所說的話,才值得聽,才值得入心入肺。

我認識許多這樣的朋友,他們有一個統稱叫:啟導教練。

朋友相知沒有對你負責任的需要,所以你根本不用比較、不用羨妒,你擁有的已經很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頭條日報專欄【對與錯的爭議】2019-6-21

http://hd.stheadline.com/news/columns/356/20190621/774115/

人都以經歴來學習成長,但人對事情的判斷與價值觀,依然可以不一樣!我錯不就等於你對!無論你是否願意,只要你表達己見,你總會有可能成為別人眼中的異己!例如:「我不賭博!」、「支持吸煙!」、「做人要有禮貌!」等,一有立場,你就會變成某些人的異己。

作為任何人的「異己」,其實完全沒有問題,因為這本來就是一個自由世界,人只需要向自己負責,別人根本毋須因為你的差異而操心,或者作出針對!「異己」不會讓社會混亂撕裂,因為有質素的人都懂得求同存異、和而不同的原則。近日卻親身見證許多「異己」被打壓、被斥責的事情,才驚覺原來「異己」會升級,成為眾人的「眼中釘」!不容錯過,必須被針對。其實異己是否已經在經歷他們內心所恐懼的事情呢?他們又有否意識到,自己正以自己恐懼的方式,來襲擊眼中釘呢?所謂「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否則如何說服別人相信自己所相信的一套呢?

我不敵視否定我觀點的「異己」,因為他們有可能比我更對的道理!但要我接受他們侮辱與挑釁警察執勤是對的;因為不言聽計從便要別人下台是合理;以妨礙公共公眾秩序的手法,強迫他人接納自己的觀點是正確;煽動年輕人參與暴力抗爭行動是正當的;以各種惡毒的語言排除異己是必須的?抱歉!恕難從命!我知道許多異己都有極高的文化素養,希望這番言論與這種固執的態度,不會讓異己不安。

今日雖然矛盾焦點已被擱置,但咄咄逼人的言論卻未休止,希望異己們高抬貴手,不再針對異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頭條日報專欄【君子和而不同】2019-6-14

http://hd.stheadline.com/news/columns/356/20190614/772081/

讓社會變得撕裂、不和諧並非政治立場差異,而是尚未成長心智。

未成長的心智最大特色就是我念很重,意思就是有我沒有你,無法認同或接納別人與自己差異。這種野蠻態度每人都在兒時經歷過,直到「他人」觀念形成的時候,才懂得開始關顧別人,分享食物、飲料,請求支援而非指令控制,尋求共識而非專橫跋扈。當然這只是大部份人進程,絕非人所必然,因為有些人會因為一些緣故,可能會沒有習得這種轉變。

最近在舊同學組群內,就因為《逃犯條例》修訂這個社會話題,引發部份舊同學突然退群現象,退也不一定是壞事,因為老同學年逾半百,要退要留可自我主張,但若因為政治觀點不一樣而屏蔽自己,就會讓人覺得惋惜。原來政治上的規條對某些人來說是不可侵犯,數十載交情也經不起政見考驗。

事件爆發後,群內眾說紛紜,有人主張在群裏只談風月不談政治,有人則主張可談但別諷刺對方。也許我就是那個心智未曾成長的人,竟天真地以為在相交多年的老同學群組內,可以盡情傾訴心聲說說真心話,分享一下意見觀點是安全的,怎知原來還要誠惶誠恐避免觸及他人神經線,挺累的!

希望退出了的老同學能回心轉意,運用自己已經成長的心智,考慮多冷靜分享及多包容不一致觀點,別以非友即敵態度看待另一些聲音。宗教不一、政見不同、地位不等,也可以開心共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頭條日報專欄【團隊啟導】2019-5-31

http://hd.stheadline.com/news/columns/356/20190531/768401/

團隊不要失敗,要排除的就是「恐懼」!

團隊要經營的就是傲氣!大家可能不知道,世上最嚴重的心理傳染病是「缺乏自信」,總讓人覺得自己要擁有無敵的能力,優越的條件,才有機會勝出!「缺乏自信」吞噬人一切可能性與真正能力,使人對結果總帶著負面的預期,甚至認為失敗是應得的「報應」!團隊中只要有一個,甚至半個人因為「缺乏自信」而講一句或半句氣餒或負面的說話,便很容易喚起那些心中認為:「我不夠好!」的人的和應!那些人會像被催眠似的,開始在心裡「毆打自己」—不斷地對自己作出批評!然後,腦海裡會浮現人生中各種不如意經歷,就像聖誕燈飾一樣串連亮起,閃閃生輝和唱著,讓人不得不相信自己就是爛泥!對自己面前的考驗與挑戰完全失去戰鬥力!

無懼!不怕輸才能豁出去!豁出去才能見識自己真正的實力!所以要贏,必須要戰勝恐懼!

團隊啟導Team Coaching 是管理集體信念的最佳方法,必須由充滿正能量,身心合一的專業教練施行,因為許多浸淫在「缺乏自信」大染缸中的領導人自己身心俱疲,甚至已經根深蒂固地對團隊失去信心與希望,又或基於種種害怕與恐懼,未敢來個身心大清洗。當然還有可能是不懂如何清洗身心吧!

其實世界對你不俗!既要當領導人卻未具備團隊教練Team Coach 的能力,在溝通與帶領別人前進上渾渾噩噩隨隨便便渡日,然後把不如意的結果看成命運……!來吧!醒醒!沒有天生贏家,只有不願改善的失敗者!成為團隊教練Team Coach 共同戰勝恐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Recruit專欄【心錨作用】2019-5-30

https://www.recruit.com.hk/article/%E5%BF%83%E9%8C%A8%E4%BD%9C%E7%94%A8/38808?fbclid=IwAR0-U5PBybT3cGX8i683WuqceZKWhh9RX4WFe0UPf11R3Wibde1LA5SPjRU

 

精密的頭腦也有簡單的機制,懂得運用便可以化繁為簡,讓自己可以得心應手地處理個人或他人情緒狀態。
NLP神經語言程式學又名身心語言程式學,是一種非常應用主義的新派心理學說,非常功利!主張以快速有效的方法處理種種心理現象。其中「心錨」(Anchoring)可說是NLP學問中一個非常重要的技術。所謂心錨就是利用大腦的學習慣性機制,來達到穩定操作自己身心狀態的一種方式。最常見的心錨現象就是廣告,每當某個廣告播出又或是某個商標呈現,都會讓人情不自禁地想起與廣告或商標相關的信息,這些記憶像烙印一樣深深地植入大腦,卻簡易地被一個關聯且具象徵性的圖像而激活。這就是心錨作用。透過種植心錨,便可以更有效控制自己或他人的狀態。

讓我再舉個例子說明,兒子從小每次聽到一首叫《Baba black sheep》的兒歌都會入睡,當他還小時,每次聽這歌我也會用手指輕輕按著他的眉心,並同時哼著這首歌,直到他入睡。現在兒子已經7歲,每次想幫他及時睡覺時,我只要按一下他的眉心,哼著這歌,他都會很快很順利地進入夢鄉。睡覺就有如按掣一樣方便。縱使沒有真實地播放,按眉心自會想起這兒歌,這就是心錨作用。這心錨連結到安全、放鬆、舒適的生理狀態,這狀態有利入睡。

有時心錨可由場景形成,例如有些朋友一但觸及公司大門的門把,便進入一個受罪的狀態,完全無法提起勁工作,總是想起種種挫敗與責備;而每當下班時再次觸及同一個門把,便會進入完全放鬆狀態,整個人也精神起來,迎接下班後的喜悅。同一個人,只因為不同的場合,整個人的狀態便完全不一樣,可見心錨對個人的生產力有何重要影響。更有些心錨是從經歷中得來,而且潛藏在自己的個性,只要觸及相同處境,整個人的身心狀態便產生變化,全自動化操作,連當事人也未必知道它的存在。

無論是有形與無形,外在或內在,人一生其實不停被種植心錨,鐘響便下課、回應要舉手,許多所謂的理所當然也根本是心錨作用。懂得的可反客為主,操作好自己。無知的便會感到一切失控,對自己失去信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頭條日報專欄【我是冠軍】2019-5-25

http://hd.stheadline.com/news/columns/356/20190524/766543/

 最輸不起的就是冠軍!

比賽的意義就是定輸贏,慶幸體育界有所謂體育精神,讓一眾輸家心靈得到安慰與鼓勵!對!只有輸家才會有體育精神,贏家往往是世上最小器的人!

一個被取締的冠軍,內心有兩個難受主因,第一,欠體育精神!除了驕傲,當冠軍其實甚麼也學不會!甚至誤以為只有自己才配得當冠軍,這種狂妄自傲的想法,讓冠軍既難接受自己優勢不再,更接受不了別人也有進步權利這個現實!

第二,難以自我精進!在高水平上突破,確實需要更大衝勁或創意,冠軍的飄飄然及成功的局限,卻往往會讓追求進步的野心消失。筆者對冠軍的感概,源於美國政府近年對待別國的囂張行徑。在對華貿易上突然變面、枉作罪名;不斷拉攏其他國家,打壓在科技超越同儕的中國電信龍頭企業,更開始透過各種損人不利己的方式操控他人,例如封殺其他中資企業;退出保護世界環境的國際公約;定義他國軍隊為恐怖組織。

彷彿這世界的所有其他國家,必須要臣服聽令於他,否則必會受到不良對待一樣。過去正義的國際形象蕩然無存,取而代之就像是洩了氣的冠軍一樣,技不如人卻難以接受,明顯輸了,還要擋着別人領獎。

若然你不是冠軍!恭喜你!你的進步空間必定更大,比冠軍能學習的一定更多!若然你已經是冠軍!希望你能虛懷若谷,其實西方文化中也有相同的名詞。"Humble authority"意思與虛懷若谷一致,所以霸凌行為,只是個別當權者惹來的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頭條日報專欄【必勝的立場】2019-5-17

http://hd.stheadline.com/news/columns/356/20190517/764654/


作為家長、教練、身心學問導師,宜在政治與社會話題作出判斷性言論?

最近社會與世界亂象頻生,遠有中美貿易戰,近有立法會《逃犯條例》審議。除了投資市場受影響外,老百姓置身這種分裂局面,少不免受到心理牽連,正反雙方都落力透過社交平台及媒體,為自己的想法與執着,作出最合理解釋,心智稍為不成熟,以及未懂得從宏觀處着眼的話,很容易成為被鼓動與被操縱份子,是非黑白,誰是誰非?絕對不能以偏好或情緒作判斷!

在處理有爭議性的問題上,無論是孩子們爭寵、爭玩具,又或夫妻在教養、分手問題上,都總會各執一詞各有各道理。其實他們都是對的!因為這都是從他們世界觀所感受(創造)出來的事實,唯一會出錯的就是那個隨意盲從任何一方的旁觀者!因為他未能運用自己的智慧,去消化所謂「爭議」!美國對還是中國對?逃犯條例該不該立?中美貿易不平衡是理所當然,是個成熟與發展中國家交易的必然現象!與其恐懼別人超越自己,倒不如強強聯手發展未來!奉公守法不滋擾鬧事,根本不會害怕《逃犯條例》,只有那些做錯又不願承擔責任的人,才會有所恐懼!所以最錯,最要負責的是「恐懼」!

作為專業教練、身心教育工作者,立場宜從更智慧的宏觀角度出發,利萬物而不爭!作為宇宙中的一顆微塵,活用自身資源過好生活,讓自己精采,對自己生命負責,無怨無悔才是最正確判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頭條日報專欄【激動的情緒】2019-5-3

http://hd.stheadline.com/news/columns/356/20190503/760960/

 乏力的人是容易激動的!許多迷信激動的朋友,均有一個潛在想法,就是相信激動的情緒,會對事件會產生壓倒性好處,卻不怎明白,失去的比當下得到的更多!

大家首先要明白,當一個人擁有許多解決問題的能力,他會視問題或挑戰為謎語,所以絕對不會相信衝動可以解決一切問題!正如明白門不一定是推或拉,而是可以橫拉的道理一樣,強行拆毀根本是沒有必要的!

但迷信激動的朋友則會橫衝直撞,甚至弄得頭破血流,也可能未弄懂打不開的原因,說穿其實根本並非性格如此,而是缺乏認知問題與分析問題的能力。正所謂:知識改變命運!也許就是最佳例證!

激動最可怕並非解決不了問題本身,而是有可能引發其他種種在理性下絕不會選擇的行為,例如傷害自己或他人,往往足以讓人悔疚終身,更嚴重的可以釀成悲劇!

筆者在這裏分享兩個中和激動情緒的方法。第一,當自己在平和、舒適心理狀態的時候,為自己設定一個用來淡化激動的「意象」,比如說在陽光下海灘上度假。當然也可以是躺在雪白的雪地上!反正就是一個能讓自己完全放鬆心情的景象,並加以VR化,並以一句說話或畫面。當激動情緒來襲時,馬上回想那句說話或畫面,讓自己馬上回到當時心境,這有利中和激動的情緒。

第二,當激動來襲的時候,利用抽離的方法與情緒暫時斷連,方法是在腦海中以第三身角度去觀望當下,當能抽離以第三身看到大局的話,激動情緒便可以得以紓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頭條日報專欄【自信創未來】2019-4-26

http://hd.stheadline.com/news/columns/356/20190426/759272/

今時今日,打工仔先至係老闆!最緊要識得為公司創造價值,咁老闆都要叫你做老闆!

千萬別以爲老闆有好多選擇,錯曬!因為混水摸魚、毫無建樹的人太多,多到充斥著整個機構,完全無法一次鏟除!所以,今時今天打工仔比老闆有更多的選擇!東家不打打西家的機會比目皆事!如果你內心的想法並非這樣,那是因為兩個原因:第一)你份人經常揸流攤!跟本扼人扼到自己都心虛!第二)你自卑症上頭!以至把自己的任何能力都封印起來了!

誰說打工沒出頭?人家不懂得欣賞你,你好應該早走早著,不就是另找平台罷了!只要你份人勤力,肯為公司創造價值,做什麼工作也可以成功!那愁會沒有機會得到賞識?

現今的人就是缺少了一份自信的尊嚴,以至經常被人欺壓!老闆可以賤價聘請到許多沒太大貢獻的人!員工也窮其心思盡量「吞樸」爭取自身價值,跟本是一種互騙的現象,所產生的就是低效與求其,哪可能有質素?員工輸、老闆輸、顧客也輸!豈有此理?

勞動階級所需要的並非憐燘!而是自信自強,並肯為企業創造價值,做得到的絶對是一種專業,企業與勞工齊齊向上流動,市場才會自動提升酬金!甚至連最低工資保障也變廢,因為所有人都變成有價値之人才!

自信的社會人人負責,縱使勞工階層也都身心專業,絕不鄙視自己的工作,敬業樂業尊重自己服務的公司及客戶!日本就是一個很典型具備這種風格的國家,德國也是!當工程師與裝配員薪資所差無幾時,人人受到重視,世界才叫進步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Recruit專欄【引領團隊爆發潛能】2019-4-17

https://www.recruit.com.hk/resources/ArticleDetail.aspx?articleId=38629&page=MPG&sectionId=EDTC&fbclid=IwAR3WviU44Ebwlac_Nf4WxrPYna58a8NNOYpA6Wdql_iQMBSny6HNXD3Sze0

今時今日,所有的領導者都面對著各種不同的挑戰。其中對領導者最大的考驗,並非遇到強大的對手,而是遇著豬一般的隊友!因為團隊內只要有一位隊友的表現不濟,就會拖垮整個團隊的表現,甚至會在組織內傳播「豬流感」影響其他隊友的表現。到底運用培訓的方法是否足以解決這種問題呢?有沒有更有效率更可行的方法?

在撰寫培訓建議書時,經常有公司問及甚麼是團隊啟導(Team Coaching)?與個人啟導(Individual Coaching)有甚麼不同?複雜的事簡單講:團隊教練會視團隊的信念與價值為一個個體,並會以完成團隊目標為依歸。坦白說,這其實是許多領導者、管理人、經理、主任、老師,以至家長必備的技能。許多聰明的領袖人物都明白集體潛意識對團隊表現的影響以及效益,所以往往非常重視團隊文化的建立。在一個團隊內,表現最差的個體,正正代表整個團隊的真正表現,所以在精英團隊內,容不下表現差距太大的成員。問題是,領導人是否有足夠的認知能力,以及適當的培訓體系把腐朽化神奇,讓跟不上的可以追上大隊,又或者內部有互助的結構幫助延後者?這時候就需要團隊教練(Team Coach)的出現。

一個團隊教練與一個老闆的最大分別就是做起事上來不易上心上火,即是可以更果斷操作及執法,不易受團隊成員扭計影響判斷。當然如果老闆本身熟識啟導技巧,也就可以駕輕就熟,更容易親身以團隊教練身分上陣,向團隊施展魔法,號召群雄。反過來說,若果一個老闆發現普遍下屬並非一呼百應,甚至裝傻作假,那麼領導者便要好好反省一下自己在管理與溝通上,是否過度依賴個人英雄主義或太濃烈的個人特色管理及溝通方法。所謂一人計短,二人計長;團隊裡其實有許多智慧,是否懂得引領團隊爆發潛能,團隊啟導的方式就是答案。

做得老闆當然有過人之處與能力,只要不滯留於創業當年的心智,多點關注團隊氛圍的營造與管理,自必能更上一層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頭條日報專欄【團隊教練】2019-4-15

http://hd.stheadline.com/news/columns/356/20190412/756125/

在撰寫培訓建議書時,經常有公司問及甚麼是團隊啟導(Team Coaching)?與個人啟導(Individual coaching)又有甚麼不同?筆者嘗試化繁為簡,跟大家說說。團隊教練會視團隊的信念與價值為一個個體,並會以完成團隊目標為依歸!坦白說,這其實是許多領導者、管理人、經理、主任、老師、家長必備的技能!許多聰明的領袖人物,都會明白集體潛意識,對團隊表現影響以及效益,所以往往都非常重視團隊文化建立。

在一個團隊內,表現最差的個體,正代表整個團隊的真正表現,所以在精英團隊內,容不下表現太差的成員!問題是,領導人是否有足夠的認知與能力,以及適當的培訓體系,化腐朽為神奇,讓跟不上的力量可以追上大隊,又或者內部有互助的結構幫助後者?這時候就需要團隊教練(Team Coach)的出現!一個團隊教練與一個老闆的最大分別,就是做起事上來不易上心、上火,即可以更果斷操作及執法,不易受團隊成員「扭計」影響判斷。當然如果老闆本身熟識啟導技巧,也可以駕輕就熟,更容易親身以團隊教練身份上陣,向團隊施展魔法,號召群雄。

反過來說,若果一個老闆發現普遍下屬並非一呼百應,甚至裝傻作假,那麼領導者便需要好好反省一下,自己在管理與溝通上,是否過度依賴個人英雄主義或太濃烈的個人特色管理及溝通方法。

做得老闆當然有過人之處與能力,只要不滯留於創業當年心智,多點關注團隊氛圍營造與管理,自必容易更上一層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頭條日報專欄【法治的偉大】2019-3-29

 http://hd.stheadline.com/news/columns/356/20190329/752645/

 筆者實在感激法治,因為只有它才能抹走黑暗!讓世人見識「無罪」的威力!它比起大衛高柏飛的魔法更厲害,竟然可以把現實經歷變走,剩下來的只有一對對瞪大的眼睛、一張張張大了的口,以及一聲聲嗟嘆!我知道法治從來也是公義的彰顯,香港的榮耀,我愛法治!

以往真沒注意到,現在完全體會到法治的完美,在於其對世人的慈悲與包容性,甚至比許多宗教信仰所宣揚的大愛更高層次,並呈現得更身體力行,而且有更完整、詳盡的系統與制度,讓整件事變得合理化。甚至可以直接以「無罪」方式,簡易被消失普世市民的感觀經歷,進入第六級催眠狀態—負性幻覺(Negative Hallucination),產生看不見眼前存在的東西,這樣可以快捷、簡單除去寛恕程序的麻煩!你說多完美啊!

這裏作出兩個鼓勵,首先鼓勵更多年輕人投身法律界,因為更多人學習運用好這種法治精神,代表世界會變得更和諧!第二是鼓勵引入更多、更好的法治原則,例如引渡條約及《二十三條》等,升級法治的保護作用。

以上絕非違心話,完全是真心演繹,一種價值觀被嚴重衝擊後的思維扭曲反應,大家可以放心,相信很可能只有我一個會有這樣的反應!當然,我也還是深信法治沒有死!也沒有被操縱、被濫用等情況。因為我真的只在電視節目中,看見那些特技效果而已!作為演員的朋友們,演技精湛,當然「無罪 」啦!

真假黑白是非,何須清清楚楚?就讓香港人繼續做「港豬」,迷迷糊糊下去便可以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頭條日報專欄【教練心態】2019-3-22

 http://hd.stheadline.com/news/columns/356/20190322/750682/


過往鮮有學界比賽備受傳媒關注,近日筆者卻在電視上目睹一個又一個,甚至同時一屏四格播放100、200及400米接力賽的衝刺片段。成為大台甚至社會關注新聞,由於事情的戲劇性,喇沙書院在總分落後下,一口氣囊括A1學界田徑100、200、400米接力冠軍,更因而以些微總分差距,擺脫多年的二奶命,取得失落多年的男子學界全場總冠軍!

除了夠戲劇性外,簡直就是一個讓人振奮人心的勵志故事!雖然兒子距離升中仍有一段時間,但亦使我這個「喇爸」,不得不撰文宣示主權,分享這份借來的喜悅。Samuel Sir最關心的,除了是萬二分敬佩有份出力比賽的選手,更關注在背後發功支持的教練與教師們!

從教練角度來看,遇到庸才是最高興,因為只要幫助他們稍有改變,便有顯著改善。反之,最大挑戰是遇到已經很厲害的人,因為要幫助他們增進一點,也很考驗教練功力,當然這亦是當教練最好玩、最有滿足感的原因。所以無論遇到不怎麼或非常厲害受導者,在啟導別人過程中,已是一種最佳學習!

首先教練需要了解無法突破的原因,一般分為能力上或心態上兩種可能,能力尚可透過適當操練增進,但心態則最考功夫!到底喇沙書院的教練們,是如何在落後情況下,激勵到一班運動員的鬥志呢?良好的心態也許是當教練的最佳內功!當大部份人在最困難環境宣告投降時,只有具備教練心態的人,還會鼓勵自己或他人,堅持要把最佳一面發揮出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頭條日報專欄【宜哭不宜悲】2019-3-15

http://hd.stheadline.com/news/columns/356/20190315/748726/


最近在電台節目訪問一位朋友,妻子因為一宗醫療事故,導致引發心跳停頓,最終在醫院昏迷13日後死亡。原以為住在私家醫院,可以得到較理想照顧,怎知道縱使反映對抗炎藥物有不良反應後,醫生仍提議換藥,相信醫生的判斷,結果就發生這宗悲劇!筆者留意到這篇報道,是因為很有共鳴感,當事人Kenji與Maggie各有一段婚姻,緣份讓他們結合在一起,共同撫養各自兩個共四個5至9歲的孩子,如今重擔都落在Kenji一個人身上,實在讓人非常關切!

同是天涯孤獨人!訪問過程中,Kenji說到對已逝太太的承諾,照顧好四個孩子長大,並且為了回憶太太,每日總讓自己有一段時間哭一哭,讓我非常共鳴,也十分感動!而對他那份孤獨感,筆者也十分有共鳴。回想一年過來的自己,時間是怎樣過已經很模糊,有時也許因為瑣碎事務繁多,又或許已經太累,所以未能時刻想着她,只知道要站穩,前面還有許多事項要完成!

我認為處理離逝要採取可以懷念但不宜控訴的態度,即是可哭不可悲的角度,因為逝者也沒有拋棄我們的意圖,對嗎?過多的思念、過多的緬懷,無疑也是一種控訴!著眼將來,過好生活,才是逝者最願意看見的!

時間過得很快!12個月過去後覺得自己成長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頭條日報專欄【樓市信念】2019-3-8

http://hd.stheadline.com/news/columns/356/20190301/744742/

每個信念均是人倚仗自己感官所創作的一個構想!當所有人都有近似的信念,便會變成比真實更真實的事實!

最近再有超迷你樓盤推出,聞說五步半內已可以走完,比監獄囚室還小,這種生活空間有什麼生活可言?唯對一直迷信置業才是好的香港人來說,竟也是一道美味的平價菜!這種現象,雖然違反了許多邏輯,甚至已經達到不甚人道的地步,但基於大家都深深相信,樓市會持續上升,不買也大把人願住願買。支持着樓市發展的,除了是買家這種普遍的信念之外,發展商亦明白到「越劏越有利」的利之所在,故此必然全力支持創造比想像中更小的住宅。形成了一個固若金湯的生態系統,唯這個生態系統,必有破滅的一天!理由是香港優勢論,必會隨著大灣區的四通八達,互相融和而有所轉變。

事實上筆者認識許多居住在內地的市民,都表示不接受香港擠迫而細小的居住環境,甚至很好奇認為港人的適應力竟能如此強!在他們的眼中,香港就是先進地虐待自己的城市!這種心智也不奇怪,試想想距離香港僅80多公里的大灣區城市中山,承擔五佰多萬貸款,已經可以住在近三千尺的別墅。當大灣區從概念進展為政策,隨之而來的是路通、財通、物通、人通,大融合指日可待。現在還相信永恆不滅這定律是高風險還是低風險,也是一種信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頭條日報專欄【謙遜就是成就】2019-3-1

http://hd.stheadline.com/news/columns/356/20190301/744742/

筆者曾撰文讚賞一位本地的年輕企業家言出必行,真誠待人,絕不信口開河!說來也是種緣份,還記得當日在某演講會的休息室內,他在我之前演說,大家等待出台期間,謙虛有禮地主動請教,更說對NLP非常有興趣,要向我學習。

筆者本以為只是客氣話,怎料隔日便收到其助手的電話約見。客套說話尤其多,坐言起行有幾人?這種謙遜與誠意值多少?終於讓我在他近日舉辦的春茗活動得知!在宴會的入口碰到他正迎送一位著名電視紅星,見到我即主動介紹我是心靈導師的身份。

該晚可謂衣香鬢影、星光熠熠,政商名流均是座上嘉賓,更難得是一些元老級的知名人士,也前來出席捧場。想不到一個春茗的宴會,可以遇見這麼多不同界別,不同階層的人物!單是從場面與排埸來看,已經令筆者十分震撼,深深佩服這位年輕的企業家的謙遜,竟有如此的魅力,贏得眾多朋友的支持!

在模仿學的角度,成功者均有其不一樣的心智!分析下來,勇敢承認自己的不足,虛心請教他人所長,熱誠地對待朋友,積極向自己的理想進發!這些特質而並非他人專利,每個人都可以擁有這些特質,惟有沒有發揮這些特質的用處則是另一個故事。今日,筆者看到這位年輕人,把所有特質發揮過後,內心除了更欣賞他的言行合一外,更希望有更多年輕人可以借鏡模仿,為自己創造不一樣的事業。衷心感謝這位年輕企業家給我們的示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頭條日報專欄【老師也是教練】2019-2-15

http://hd.stheadline.com/news/columns/356/20190222/742813/


筆者剛讀到一篇關於芬蘭將於2020年取消傳統學科教育制度的報道,成為全球首個正式擺脫學科束縛的國家!換句話說,赫爾辛基的孩子不用再上沉悶的數學、物理、語文、化學課,取而代之的將是以某個主題作為學習焦點的課程。

例如學習「在咖啡廳工作」的學生,將吸收關於溝通、經濟、英語、服務等整套知識,這種學習方式將由不同老師同時提供資源、協助分析、引領討論,所以對導師能力將是另一重挑戰,然後學員需要提交學習發現成果報告,並且由老師充當裁判,同學間互相評分。這種突破傳統的教學方式,擺脫知識只在老師身上的舊框架,老師將會以全新的教練(Coach)及導引師(Facilitator)身份出現,據說老師薪酬亦因而有所提升!

讀者看到這篇報道後有甚麼感受呢?筆者曾經把這篇報道放在一些家長組群內,許多家長絕望表示這種教學形式,絕對不可能在香港出現!筆者相信家長並非沒有這種期盼,可能只是覺得有框架、有體制、有評分的學習模式才能分出高低。

我們的傳統很有趣,似乎總要高下立見、優勝劣敗,才可以證明自己的能力,卻忽略這種評估制度,只知在某特定框架下的某次表現而已。

許多偉人的成就,並非以用某種評估標準來衡量,也不是以財富多寡來判斷,而我們卻傾向相信標準,膜拜着制度,認為在人前取得滿分才是好!

筆者從事啟導工作多年,明白到啟導(Coaching)只相信「人沒最好,只有更好!」。筆者真心希望新一代能夠為成為更好的自己而努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Recruit專欄【升職不升格】2019-2-19

https://www.recruit.com.hk/resources/ArticleDetail.aspx?articleId=38135&fbclid=IwAR0aOls24dvzuuQk4YbmXOdTQ4Xx20yP146mI1P8iw359yyDqBz8SjIVilo

Raymond 有異於一般年輕人,早已經接受自己的缺點,知道先決條件不足,所以做任何事也比別人更認真、更用心,以至許多與他共事過的人都對他的工作表現十分欣賞。最近因為公司有一出缺,上司考慮到與期外聘不熟識的新鮮人,倒不如內部提升得力者,結果Raymond 便被上司推薦升職至新的職位了。

新的職位除了帶來工作上的改變外,更是一輪新的挑戰,因為他要負責督導整個部門及幾個不同小組主任的表現。一直以來,Raymond都是著力做好分內工作,職能上突如其來的轉變,對Raymond來說就如要以另一種習慣生活,最大問題是他心裡十分明白,自己並不擅長人事溝通與管理。他內心雖然焦急,但卻苦無對策,甚至不知道應該以甚麼方式去提升自己在這方面的實力。

每次所管轄小組出現任何問題的時候,勤奮的Raymond都總會飛身處理問題,甚至不惜親力親為為下屬解決問題,完全忘記自己該以督導者的身分處理,結果泥足深陷,導致其他管理工作癱瘓!焦急的除了Raymond,還有推薦他升職的上司。

在職場上,就算有一定規模的企業,都未必有自己的完善培訓機制,以協助新晉升的人員適應新的職能改變。許多人也沒有為自己在管理能力上增值,往往都是「硬上馬」,結果變成「硬著地」,嚴重的甚至導致車毀人亡,結果最終影響企業的績效,甚至經濟上造成損失。

當然也有些具有前瞻性的企業,會願意投放資源在人才培養上,實行自己人自己教,以便統一內部管理文化。像Raymond這種個案,從企業的層面看,宜聘請外部顧問或教練,透過培訓或團隊啟導來解決問題。而個人進修也是其中一個可以解決問題的方法,惟要注意尋找與所需能力相關的課程來報讀,這也就牽涉個人對自身問題的理解。許多時他們連自己有甚麼問題不知道,所以往往難以對症下藥,把問題徹底處理好。這時,也就適宜找個教練作出個別啟導,以免多走冤枉路。

記著,別忽略個人能力的培養,否則縱使機會降臨,也會變成是一種災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頭條日報專欄【啟導的作用】2019-2-15

http://hd.stheadline.com/news/columns/356/20190215/740803/

 「啟導能幫助人們樹立意識作出選擇,引發改變。」「啟導能激發個人潛力,使其完成最佳表現。」「啟導不是教人知識,而是助其學習。」前人對啟導(Coaching)給出各式各樣的定義,而啟導Coaching確切本質是:第一,說明人的可能性,人能按其預期的方式作出改變!第二,說明啟導能讓人成為理想的自己,啟導能為一個人提供各個層面支持,助其實現自我,成就最好的自己。

許多時,人們會把啟導與體育運動聯繫在一起,因為每名優秀運動員都有教練。事實上是在過去二十年裏,啟導已應用到各行各業、生活的各個方面以及體育運動中。現在,看到人們在教練的幫助下,實現生活與工作目標是不足為奇。

教練毋須是其客戶所在工作領域的專家。啟導是教練和客戶之間的合作。教練說明客戶成就最好的自己,並實現客戶個人和職業生涯目標。啟導確保客戶能夠展現最好的自己,並以其期待方式學習和發展。

啟導為愈來愈多的人接受,我們可以在蒂莫西‧葛維(Timothy Gallaway)在20世紀70年代中期發表的《網球內在遊戲》這本具有影響力的書中找到源頭。儘管葛維的職業是網球教練,但他將體育運動啟導中很多理念,應用到更廣泛的領域,所以這些理念是大致相關。他保留體育運動啟導最好的一面,客觀幫助人們完成最佳表現。

葛維曾說:「真正的對手不是你的競爭對手,而是你自身的局限性和弱點。內在遊戲可克服限制你實現最佳表現的心理習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頭條日報專欄【硬升職】2019-2-9

http://hd.stheadline.com/news/columns/356/20190208/738961/

Raymond被上司推薦升職,新職位除了帶來新改變外,更是新一輪挑戰,因為他需要負責督導整個部門及幾個不同小組主任的表現。一直以來,Raymond都是做好份內工作便可以,突如其來的轉變對Raymond來說,就如要以另一種習慣生活,最大問題就是自己不擅長人事溝通與管理,內心雖然焦急,卻也苦無對策,甚至不知道應該以甚麼方式,可以提升自己這方面的實力。

每次所管轄的小組出現問題時,勤奮的Raymond總會身先士卒處理問題,甚至不惜親力親為為下屬解決問題,完全忘記自己該以督導者身份處理問題,結果泥足深陷,導致其他管理工作癱瘓!焦急的除了Raymond,還有推薦他升職的上司。

在職場上,就算有一定規模的企業,都未必有自己的完善培訓機制,以協助新晉升的人員,適應新的職能改變,許多人也沒有為自己在管理能力上增值,往往都是「硬上馬」,結果變成「硬着地」,嚴重的甚至導致車毀人亡,最終影響企業績效,甚至在經濟上造成損失!

當然,也有些具有前瞻力的企業,都會願意投放資源在人才培養上,實行「自己人自己教」,以便於統一內部管理文化。像Raymond這種個案,從企業的層面宜聘請外部顧問或是教練,透過培訓或者團隊啟導來解決問題。當然,個人進修也是方法,但要注意的是。

許多時自己無法知道自己有甚麼不足,所以往往難以對症下藥。這時,也適合找個教練作出個別啟導,以免自己多走冤枉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頭條日報專欄【心靈大掃除】2019-2-2

http://hd.stheadline.com/news/columns/356/20190201/738199/


 《跟往事乾杯》這節目名稱取材自一首台語歌曲,聽到這口號便喜歡,意思也夠瀟灑,非常符合NLP學問的積極態度,所以很容易便選上作節目內的環節名稱。

在華人世界裏,對過去態度都可以從形容詞中參透,例如驀然回首、緬懷過去等,總覺得在語意上充滿悲情與失落,有點像查看身上一道道傷痕一樣的感覺。曾經在某套電影看到這句台詞,"You have to honour your past!"筆者發現這句說話很難翻譯成中文,勉強可以用「你該對自己的過去引以為榮!」問題在於「對過去引以為榮」是怎樣的一種態度,在華人文化中很可能會變成一種驕傲,而驕傲是應該避免的。

而且,正面的經歷還可以驕傲一番,但帶有創傷性的經歷還想驕傲嗎?所以,在華人心底裏,似乎總充斥些解不開的結,有如心靈內的垃圾一樣,影響着一個人的身心狀態!也許就是因為我們在文字與語意上,並不具備對過去引以為榮的態度,所以導致我們身心容易因為壓抑,而選擇做許多情緒化的行為。

對自己的過去引以為榮,就是擁抱過去的過程,無論事情好壞,都敢於承擔,敢於包容自己,並把吸收到的經驗作為自己的資源,以備將來不時之需。正面的事情加以讚美、確認,負面的事情從正面角度吸取經驗,透過這種積累,人生觀才能變得更加積極樂觀。

相反,以否認、裝作不知道來處理心結,這些手法對培養心靈健康絕對沒有幫助。筆者建議讀者們趁着農曆新年前,以新方法把所有舊事,珍而重之放於個人歷史博物館,好讓正面資源可以助你與明天飲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Recruit專欄【升職不升格】2019-2-1

https://www.recruit.com.hk/resources/ArticleDetail.aspx?articleId=38135&fbclid=IwAR3VWBixJyGm3v4_8hHHp3T-ZchSHx4dvO1nxRVu5bjIYCsoCqyJnCIac8I

Raymond 有異於一般年輕人,早已經接受自己的缺點,知道先決條件不足,所以做任何事也比別人更認真、更用心,以至許多與他共事過的人都對他的工作表現十分欣賞。最近因為公司有一出缺,上司考慮到與期外聘不熟識的新鮮人,倒不如內部提升得力者,結果Raymond 便被上司推薦升職至新的職位了。

新的職位除了帶來工作上的改變外,更是一輪新的挑戰,因為他要負責督導整個部門及幾個不同小組主任的表現。一直以來,Raymond都是著力做好分內工作,職能上突如其來的轉變,對Raymond來說就如要以另一種習慣生活,最大問題是他心裡十分明白,自己並不擅長人事溝通與管理。他內心雖然焦急,但卻苦無對策,甚至不知道應該以甚麼方式去提升自己在這方面的實力。

每次所管轄小組出現任何問題的時候,勤奮的Raymond都總會飛身處理問題,甚至不惜親力親為為下屬解決問題,完全忘記自己該以督導者的身分處理,結果泥足深陷,導致其他管理工作癱瘓!焦急的除了Raymond,還有推薦他升職的上司。

在職場上,就算有一定規模的企業,都未必有自己的完善培訓機制,以協助新晉升的人員適應新的職能改變。許多人也沒有為自己在管理能力上增值,往往都是「硬上馬」,結果變成「硬著地」,嚴重的甚至導致車毀人亡,結果最終影響企業的績效,甚至經濟上造成損失。

當然也有些具有前瞻性的企業,會願意投放資源在人才培養上,實行自己人自己教,以便統一內部管理文化。像Raymond這種個案,從企業的層面看,宜聘請外部顧問或教練,透過培訓或團隊啟導來解決問題。而個人進修也是其中一個可以解決問題的方法,惟要注意尋找與所需能力相關的課程來報讀,這也就牽涉個人對自身問題的理解。許多時他們連自己有甚麼問題不知道,所以往往難以對症下藥,把問題徹底處理好。這時,也就適宜找個教練作出個別啟導,以免多走冤枉路。

記著,別忽略個人能力的培養,否則縱使機會降臨,也會變成是一種災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頭條日報專欄【一個小錯誤】2019-1-25

http://hd.stheadline.com/news/columns/356/20190125/736378/

游泳池的更衣室傳來一把帶着厭倦與埋怨的聲音:「噓!你看你媽媽的作為!」只見一位爸爸拿着一個細碼的保鮮袋,然後以一籌莫展的眼神盯着它,那一刻兒子與爸爸的眼神把四周的境況凝住了,過了良久,小的繼續洗澡,大的唸唸有詞繼續埋怨:「怎麼搞的?」從旁觀的角度看到這一幕,感覺似曾相識。所以,信我!個爸爸諗咩我完全明白!那是一種很深層次的矛盾,表面上是一方面需要對方的協助,實質上跟本就是不肯共同承擔照顧的責任,所以把所有的責任摃到女人的身上。而且有連動性,它與各種對太太的不滿牽連在一起。

男人的自大在於他們過於片面,瞧不起在家帶孩子、處理家務、跟進家課,同時,照顧起居飲食等工作的難度。其實這些都只是女人工作的表層,如果加上政治因素,如與婆婆或其他家人同居一室,還要應付種種生活習慣上差異,甚至溝通上的忍耐。多重的角色、任務與責任,經濟上還要看著男人的面色,經濟拮据時更要頂力支持,當然還要應付男人的狼性需索,及那些不可閃避的月事!在那麼多的任務上,還要替自己保鮮,護養,以確保不受男人嫌棄,藉此為由外出拈花惹草,女人的職責其實是何等重要!何等偉大!

他媽的一個小失誤,卻換來想復仇般的埋怨,男人你也夠涼薄吧!還是女人的愛已經把你養壞、養瞎了?或是那種理所當然,使得男人失去了同理,遺失了良知?這也許就是女人會以「臭」字來形容男人的原因!

醒醒吧真男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頭條日報專欄【心靈咒語】2019-1-18

http://hd.stheadline.com/news/columns/356/

透過電台推動身心教育已經踏入第三年,過去兩年前後二十四個月不知不覺已經在大氣電波中,處理過半百個啟導個案,一直以來對節目是否對社會大眾有幫助感到迷惑。一直問自己,到底社會上有幾個人會關心這些課題?關注我的節目?直到最近,與一位遠道從加拿大回港的聽眾朋友接觸,知道原來許多居住在海外的香港人,原來都很喜歡聆聽香港的電台節目,藉此保持自己的香港脈搏。席間更表示接聽聽眾電話的啟導個案分享很真實,讓許多有相似背景的聽眾朋友,可以從中得益!從更正面的角度瞭解及處理自己的煩惱。坦白說,這些分享著實是最佳的新年禮物,讓我感到十分鼓舞!對方接着分享自己如何運用我所分享的方式,提升自己與子女的溝通關係。我有付出,不敢謙虛, 但我更相信「没有最好的老師,只有準備好的學生!」,原來在大氣電波中所播的種子,竟會飄洋過海延綿千里地產生正面影響,科技讓老師無處不在。

最近另一位本地聽眾,在電話中說節目的接聽電話環節,可以幫助到許多人,真係節目非常有意義,與一般盡數心中情的節目不一樣,能夠實在的為案主變換思考,解決問題。我還是相信任何人都需要一個教練,幫助自己反映自己的不足,陪伴着自己不斷成長,成為更好的自己。如果你也需要這一種陪伴、這一種確認,歡迎閣下每週日晚上11點來到我的廣播空間,一起細味人生的可能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Recruit專欄【心靈咒語】2019-1-4

https://www.recruit.com.hk/resources/ArticleDetail.aspx?articleId=37983&fbclid=IwAR17ZxHZOmYn22R8tmhhdSMnEVoBuAWGrPSlfNsUgmIC5yqIXJ7my0xv3L8

人類同動物最大分別,在於人類擁有複雜且結構精密的語言系統,除了讓人可以溝通,還可以把複雜的內心感受表達出來。表面看來是一種好事,但事實上一切禍事爭端,皆全因為這個半生不熟的表達能力而起!

就像聖經故事中的巴別塔,語言可能就是對人類最大的一種懲罰。所謂「口舌招尤」,說話能準確表達了自己的不滿,對講者而言,無疑是種宣洩。但對聆聽者而言,卻完全是另一個故事、另一個世界,甚至乎是最大的傷害。所以語言的威力可以很大,古語有云:「一言興邦、一言喪邦」,既凸顯說錯話的後果堪虞,也突出了話說對的價值,情況就有如刀的價值,既可殺人亦可救人一樣。語言其實除了影響與他人的互動,更可怕而又普遍被忽視的,就是語言影響自己與自己的互動!

在進行啟導coaching 的時候,許多案主的思維都黏連著某個負面處境,並且往往口中唸唸有詞,重複說著某幾句說話,內容總與「沒有希望、無能為力、與我無關、損失」等想法有關,例如:「老闆不會信我!」「點樣做都冇可能突破!」「這次一鋪清袋!」這些對自己的咒語十分靈驗,重複頌念更可以讓事主整個身心狀態枯萎,嚴重的更會發展為一種身心或精神症狀!

有趣的是,問題的現實處境並非真的如當事人理解般惡劣,當事人竟能透過喋喋不休的方式虛擬了問題的嚴重性,除影響了自己的表現外,更抹煞了自己將來的可能性!這絕對是種負面的自我催眠,同時反證了只要懂得操作內心的自我對話,自可改變自己的身心狀態,命運原來一直在自己的手上!

NLP身心語言程式學正正就是針對這個課題而孕育出來的學問。讓我用NLP一個技巧「換框法」舉個例:原句「樓價高,沒可能成功置業!」換框法精要在於移換最負面的價值觀,所以變為:「我不用承擔高樓價的風險,可以靜待適當時機,買最超值物業!」同一個課題,兩種態度,後者比較有智慧還是前者那種自我處決式絕望對自己更有幫助?

緊記宜常檢查自己的心靈咒語,負面的要及時換框,身心健康非常重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頭條日報專欄【無障礙傷殘】2019-1-11

http://hd.stheadline.com/news/columns/356/20190111/732307/

「識字不代表識講嘢!」有手有腳亦不代表人生積極!天生我才必有用?對心態悲觀消極的人來說,人生就是一種「無障礙傷殘」狀態,求上進只會暴露自己短處與弱點,「創意」、「創業」及「帶領」,亦非他們的名詞!

近日筆者有幸認識一位年輕的非牟利組織創辦人Walter,他本身是位視障人士,親身感受社會對高學歷傷殘人士就業毫無支援,因此創立一間專門協助他們配對就業服務機構。當聽到他娓娓道來自身過去經歷,以及創辦機構初衷,便深深被他內心那份志氣所感動,驚嘆他完全沒有因為視障限制自己,甚至自身缺陷更打動許多人及機構,支持自己想法,為所有高學歷傷殘人士,提供就業支援服務。

從他身上,我看到兩個人性的優美。第一,Walter一直沒有因為自身殘缺而沉淪,怨天尤人虛耗光陰,反而樂觀擁抱自己的限制,「意之所在,能量隨來!」當專注放在創造而非埋怨,自然可以化缺憾為優勢,更有力量向前走!第二,Walter具備「我為人人」的初衷,希望以過來人經驗服務同路人,概念雖簡卻具說服力,足以感動世界,取得的助力自然源源不缺!

這個例子再次證明「心要比身強」的重要!對比四肢健全,做事毫無障礙,卻沉醉埋怨或為安慰挫敗,而未好好發揮自己,營造出無障礙傷殘狀態,實在是相形見絀!「無障礙傷殘」這種狀態讓人心智脆弱,像流行性感冒肆虐社會,掠奪希望!只要記着一個原則,人皆免疫,就是一個「用」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頭條日報專欄【我的十五萬里程碑】2019-1-4

http://hd.stheadline.com/news/columns/356/20190104/730268/

從2013年初至今,每周一次,每篇500字,累計至今剛剛第300篇,共十五萬字!筆者從未曾寫過專欄,及至得周志珊小姐向郭艷明小姐推薦,有幸在《頭條日報》執筆。雖然《頭條財經報》印紙不及正版,但經過300周反覆傳播,已令小弟在身心教育及啟導界佔有一席之地,回首過去實在要感謝兩位推薦與賞識。更感謝多年來,默默在背後支持的編輯們幫助,協助《教練心經》刊出。最重要的是更要感激一直以來支持的讀者們及朋友們。

今天每周撰寫文章,已成為生活一部份。而且早於數年前,所寫過的題材,已足夠出版第一本的激勵散文。筆者認為,最大收穫來自這十五萬字的本身,從來沒有想過這一點一滴的積累,竟然累積出讓自己感到自豪的成績。

事實上,點滴積累可以造就讓人驚訝的好成績,就好像一些喜歡跑步的朋友,每天堅持不懈完成自己的公里目標,一個月下來,一年下來,讓自己變得更佩服自己,甚至不再小覷自己的能力,這便是自信的累積。所有人均自信得起,只要相信累積的作用!更要學會自我認同!

在這個世界上,除了彩票之外,從來沒有不勞而獲的道理,筆者認為更踏實的方法,就是相信累積的力量,把巨大目標分割成容易實踐的小目標,然後持之以恆用心實踐,這個就是獲取成功的最簡易方程式!如果你也想享受成功的樂趣,在2019年便從簡易小目標開始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頭條日報專欄【不捨2018】2018-12-28

http://hd.stheadline.com/news/columns/356/20181228/728823/

2018是一生中最不捨的一年!如果以一個詞總結我的2018,「不捨」就是我的選擇。期望能留住的實在太多,可以留得住的實在太少。這也許就是人生!以前聽到「時間太無情!」沒太大感覺!直到永遠失去後,才驚覺每一刻也值得珍惜、值得感恩!

如果……痛哭可以清洗內心的悔疚,我願意當一條噴射式水喉,好讓自己能開脫!如果……憤怒可以燃燒掉思念,我願意當地心的岩漿,好讓自己可以永遠忘掉一切!如果……控訴可以追回一切損失,我樂意當命運的主控,好讓自己可以追回舊日的美好!

但事實上一切只是徒然,因為生命似乎只有一個方向,就是往前,要我們起步往前。不捨只會讓自己停滯不前,就像是在車站等候一架永不抵達的巴士!這時真的還要固執地等下去嗎?還是選擇站起來向前走?

也許,還有很多人因為各種原因,脫離不了沉淪,而我……則選擇醒覺,答應自己繼續活好自己的人生!哀痛打擊不了我的自信,因為我敢於為自己的人生負責!憤怒並非我的鎧甲,因為它會淹沒我的智慧!受害人絕非我的角色,因為我留不住時間,虛耗不起光陰去沉淪!我要把生命交給自己,積極設計好自己的未來。覺醒、自信、演出好自己,將是我2019年的座右銘。

我知道許多人願意與我為伍,希望活出更精采自己!如果你也抱著同樣心態,尋找人生的意義,我盛意邀請你同行,在新一年來臨前,先想出三個座右銘,然後認同、讚美自己最少三項能力,最後想一下這些能力對自己未來的幫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頭條日報專欄【放開就是信任】2018-12-21

http://hd.stheadline.com/news/columns/356/20181221/727855/

陪伴是世界上最溫馨的事情;惟對所有在職父母來說,卻是最珍貴或最奢侈的東西!作為在職父母,在工作與家庭之間如何才能取得平衡,達到親子的好效果,祛除內疚感呢?

忙不能是借口—有小朋友之後,家長必須知道從此世界上會多了一個想念你的人,所以宜按照實際的情況制訂好每周的陪伴時間表,時間亦不宜少於半小時,並且必須視之為「高優先」事項,除非真的有突發事情例如出差、重要宴會、身體健康等原因,否則必須按計劃陪伴自己的子女。這樣的話,縱使陪伴的時間不多,也會讓子女明白在父母的心中,自己是處於高優先次序,定時的相伴更有利於增加子女的安全感。只要能堅持執行計劃,子女必定會明白父母對自己的誠意!千萬別以各種理由藉口如工作、應酬、搵食等原因,向子女解釋為何要爽約,以免在子女的心中產生一種甚麼事也比自己重要的錯覺!如果連這種時間也負擔不起,真的要慎重考慮是否一定要生兒育女!

陪伴並非溺愛—許多父

在庇護下,他們無法學會!當父母的,要懂得甚麼時候該放手!

人的技能愈多,愈能解決問題,會愈來愈自信!所以從小便着重建立子女各種能力。筆者還記得兒子初學踏單車時,為了保護他,會在後車輪裝上輔助輪,讓他可以安全體驗平衡。如果要讓他進一步掌握,便需要對他的平衡感有信心,然後移除輔助輪,以手扶方式代替,邊跑邊扶。

筆者會在旁以話語多作鼓勵,「對了!就是這樣!」「你果然可以調控好平衡!」偶有失手,我會說:「嗯!又知道一個失衡的原因了!你真棒!要繼續體驗嗎?」人其實深深受話語影響!所以,如果子女信任父母,父母的說話就是兒女的金石良言!話語提醒我們應該以何種態度與方式回應處境,因此在學習過程中,正面回應非常重要!

經過不斷嘗試及觀察,當技術上的平衡力及心態上的自信俱備後,便是放手之時!許多家長都有「放手恐懼症!」,引致「放手」成為一個最困難決定!尤其對沒有親身參與訓練的家長而言,更會變得誠惶誠恐。在庇護下,他們無法成長!父母需要有足夠的信心,承受可控的風險!真正的支持就是對他們所建立的能力零懷疑。筆者會讓兒子聯想成功平衡單車的景象!這種方法將有利於他把專注放於成功一面,而非緊張上!

放手,就是對當父母的啟導能力最大考驗。同時也是父母享受成功的自滿時刻,如不放開,永沒法得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頭條日報專欄【戲真情假】2018-12-14

http://hd.stheadline.com/news/columns/356/20181214/726090/

陪伴是世界上最溫馨的事情;惟對所有在職父母來說,卻是最珍貴或最奢侈的東西!作為在職父母,在工作與家庭之間如何才能取得平衡,達到親子的好效果,祛除內疚感呢?

忙不能是借口—有小朋友之後,家長必須知道從此世界上會多了一個想念你的人,所以宜按照實際的情況制訂好每周的陪伴時間表,時間亦不宜少於半小時,並且必須視之為「高優先」事項,除非真的有突發事情例如出差、重要宴會、身體健康等原因,否則必須按計劃陪伴自己的子女。這樣的話,縱使陪伴的時間不多,也會讓子女明白在父母的心中,自己是處於高優先次序,定時的相伴更有利於增加子女的安全感。只要能堅持執行計劃,子女必定會明白父母對自己的誠意!千萬別以各種理由藉口如工作、應酬、搵食等原因,向子女解釋為何要爽約,以免在子女的心中產生一種甚麼事也比自己重要的錯覺!如果連這種時間也負擔不起,真的要慎重考慮是否一定要生兒育女!

陪伴並非溺愛—許多父母因為內疚,所以在陪伴子女時都千依百順,這樣是完全喪失了陪伴的意義。有的父母則會趁著僅有機會,不停地教化子女,平常已少見面,見面都是教誨的說話,這樣的話,關係將會愈來愈疏離。父母宜採取關心的態度,以好奇的口吻關心子女日常生活與學習的情況,多提問題而非提供答案,問題宜多針對了解子女的想法與價值觀,這樣才可以更明白子女的心智發展。若發現他們的價值觀有問題,也不宜直接指令去改善,宜多運用潛移默化的方式去影響子女。

記著,千萬別把寶貴的陪伴時間變成子女最討厭的審判時段。所以在與子女共處時,不妨以多欣賞他們的行為或「正面動機」作出發點。若是年幼的子女,則宜多共同合作玩耍或完成某種生活上的任務,例如一起收拾或設置生活空間。

若果明白陪伴的真正意義且操作得宜,在職父母也可以成為很好的父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Recruit專欄【稱職的在職父母】2018-12-7

https://www.recruit.com.hk/resources/ArticleDetail.aspx?articleId=37867&page=MPG&sectionId=EDTC&fbclid=IwAR3hv9tS5xmwlLzuGaugt2tRuqJLlET-EYJMonTZ5V-U0ach7LuMjxrIQZs

陪伴是世界上最溫馨的事情;惟對所有在職父母來說,卻是最珍貴或最奢侈的東西!作為在職父母,在工作與家庭之間如何才能取得平衡,達到親子的好效果,祛除內疚感呢?

忙不能是借口—有小朋友之後,家長必須知道從此世界上會多了一個想念你的人,所以宜按照實際的情況制訂好每周的陪伴時間表,時間亦不宜少於半小時,並且必須視之為「高優先」事項,除非真的有突發事情例如出差、重要宴會、身體健康等原因,否則必須按計劃陪伴自己的子女。這樣的話,縱使陪伴的時間不多,也會讓子女明白在父母的心中,自己是處於高優先次序,定時的相伴更有利於增加子女的安全感。只要能堅持執行計劃,子女必定會明白父母對自己的誠意!千萬別以各種理由藉口如工作、應酬、搵食等原因,向子女解釋為何要爽約,以免在子女的心中產生一種甚麼事也比自己重要的錯覺!如果連這種時間也負擔不起,真的要慎重考慮是否一定要生兒育女!

陪伴並非溺愛—許多父母因為內疚,所以在陪伴子女時都千依百順,這樣是完全喪失了陪伴的意義。有的父母則會趁著僅有機會,不停地教化子女,平常已少見面,見面都是教誨的說話,這樣的話,關係將會愈來愈疏離。父母宜採取關心的態度,以好奇的口吻關心子女日常生活與學習的情況,多提問題而非提供答案,問題宜多針對了解子女的想法與價值觀,這樣才可以更明白子女的心智發展。若發現他們的價值觀有問題,也不宜直接指令去改善,宜多運用潛移默化的方式去影響子女。

記著,千萬別把寶貴的陪伴時間變成子女最討厭的審判時段。所以在與子女共處時,不妨以多欣賞他們的行為或「正面動機」作出發點。若是年幼的子女,則宜多共同合作玩耍或完成某種生活上的任務,例如一起收拾或設置生活空間。

若果明白陪伴的真正意義且操作得宜,在職父母也可以成為很好的父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頭條日報專欄【心錨作用】2018-12-7

http://hd.stheadline.com/news/columns/356/20181207/724024/

精密的頭腦也有簡單的機制,懂得運用便可以化繁為簡,讓自己可以得心應手地處理個人或他人情緒狀態。

NLP神經語言程式學又名身心語言程式學,是一種非常應用主義的新派心理學說,非常功利!主張以快速有效的方法處理種種心理現象。其中「心錨」Anchoring 可說是NLP學問中一個非常重要的技術。所謂「心錨」就是利用大腦的學習慣性機制,來達到穩定操作自己身心狀態的一種方式。最常見的心錨現象就是廣告,每當某個廣告播出又或是某個商標呈現,都會讓人情不自禁地想起與廣告或商標相關的訊息,這些記憶像烙記一樣深深地植入大腦,卻簡易地被一個關聯且具象徵性的圖象而激活。這就是心錨作用。透過種植心錨,便可以更有效控制自己或他人的狀態!

讓我再舉個例子說明,兒子從小每次聽到一首叫 「Baba black sheep」的兒歌都會入睡,當他還小時,每次聽這歌時,我也會用手指按着他的眉心,並且同時哼着這首歌,直到他入睡。直到現在兒子已經七歲,每次想幫他及時睡覺時,我只要按一下他的眉心,哼著這歌,他都會很快很順利地進入夢鄉。睡覺就有如按制一樣方便!縱使沒有現實地播放,按眉心便會想起這兒歌,就是心錨作用。這心錨連結到安全、放鬆、舒適的生理狀態,這狀態有利入睡。

人一生其實不停被種植「心錨」,鐘響便下課、回應要舉手,許多所謂的理所當然也跟本是心錨作用。懂得的可反客為主,操作好自己!無知的便會感到一切失控,對自己失去信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頭條日報專欄【暗示】2018-11-30

http://hd.stheadline.com/news/columns/356/20181130/722032/

剛過去的西九龍補選,由建制派陳凱欣壓倒性勝出,其他兩位民主派人士加起來也只僅多900票,充分反映了香港市民的心聲與訴求。

選舉日的早上,已見大街小巷,主要道路的街角,都有候選人的支持者站崗,有的人多勢眾友善地對路人點頭微笑。有的可能見自己人力單薄,所以在不停叫囂,嚷人要支持其候選人。此種選舉宣傳策略有否經過刻意設計不得而之,但卻肯定充滿「暗示性」!

這些暗示對選民的決擇當然有影響,因為都觸碰著他們內心價值觀。當看見助選人員排列整齊,通常都有四至六人,友善親切地請市民記緊投票,及支持自己所認可的候選人,感覺就是團結、齊心,有心做實事。與另一候選人對比鮮明,助選人員勢孤力薄,由一至兩人組成,緊握著拳頭大聲呼喊著口號,其實相當擾民。加上那些帶有抗爭性的口號字眼,讓人不禁聯想到這些人當選未辦事便會先搞事!議會體制將永無寜逸,民生議題只會成為其綁架對象,被脅持不只是個別的議題,其實是香港人的幸福!這些聯想正就是由助選人員的舉措所引發,這就是暗示的效果,也可以說是一種投射作用,當然這種構想其實很主觀,重點是對構想者真實便是。所以宜要清楚要呈現什麼給別人,而制定相關的策略。所謂:得民心者得天下!那有人喜歡終日家嘈屋閉的環境,與稍不滿意便翻桌鬧事分子一起?

希望是次補選的淨化作用可以為市民帶來更美好的未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頭條日報專欄【溺愛並非好父母】2018-11-23

http://hd.stheadline.com/news/columns/356/20181123/720070/

舐犢情深!為人父母肯定特別憐愛自己兒女,期望當個稱職好父母,但是愛護有加,是否就是好父母?

成為單親「爸咪」的第八個月,最不容易的日子已然度過,唯背負著對亡妻的承諾,會非常在意這個「爸咪」角色,是否當得夠好!是否合格?心裡耿耿於懷,非常想知道自己的表現如何?

終於,有一日忍不住在陪伴兒子往泳班的途中,「仔!你覺得我是個好爸爸嗎?」我帶着戰戰兢兢的心情問。兒子回過頭認真的想:「嗯!你有九十九分!」他笑着回應,我的心情馬上如釋重負,非常在意這位小顧客的評分,眼淚也快要掉下來!但同時很好奇那丟掉的一分到底是什麼?「告訴我失去那分是關於什麼?好讓我可以改進。」

「就是你有時會重複又重複阻止我做某些事!講了又講,講許多遍,讓我好煩!」兒子回應。「那爸爸以後就只講一次吧!」「不行!因為我們小朋友許多時也控制不住自己,所以應該要提多一點!」稚嫩的世界原來也有客觀的智慧,還對著我嬌嗲的說:「我要爸爸提醒我!」

我實在驚喜交集,一方面安慰於自己的成績,另一安慰是兒子的成熟懂事,但同時心裡一涼,噢!原來孩子的世界,也並不喜歡只會溺愛的父母,這多麼的震撼呢!我很感恩自己能超越父母的威嚴,以平等心態虛心接受小顧客回饋,也深信這是親人該有的坦誠,只是這樣做需要很大的勇氣及胸襟,以及高度的信任關係,否則還是別問了!

過度的愛護連子女自己也不認同,今天學懂這個道理沒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頭條日報專欄【挫敗疏理】  2018-11-16

http://hd.stheadline.com/news/columns/356/20181116/717919/

 「分數並非最重要!」這是我對兒子面對考試測驗前的訓言。我續道,「只要把自己認識的都發揮出來便可以!」筆者真心相信,求學不是求分數!作為父母,絕不能因為考試分數低而責備子女,因為分數只能反映在某固定情境下的臨場表現,就如在球場上總會有人失分一樣!

「我不因你失分而不悅,反而會更關心有甚麼可以協助你,更重要的是會關心你的感受!」許多老師只是學習場景的執行者,並不肩負教練角色,所以我認為現今父母,絕不能把培育的責任,推卸給老師及學校,自己要擔起子女人生教練的職責,所以自己必須擁有正確態度!否則損失的並不只是成績,而是與子女之間的感情與關係!

教練就是有方法讓人進步的人!因為教練能客觀觀察,所以比當事人更清楚自己表現不佳的原因,設計合適的訓練,協助受導人進步!「這個得分是我們的,而非你孤單一人的!讓我們一起努力,看看可以如何不一樣吧!」「最重要是知道甚麼應該改善!」「想再次挑戰自己可以如何進步?」我問。教練與受導人榮辱與共,負責引領受導人離苦得樂,是兒女不可多得的人生智者。

失信容易取信難!世界上最難贏取的,是子女對父母的信任心!如能以人生教練身份與子女相處,相信定必可事半功倍!反過來說,父母也要對自己子女有足夠信心,以鼓勵代替批評!一個教練對受導者的信任,往往比受導人對自己信任更高,受導人潛力才有可能被激發。

父母身份並非要兒女臣服,而是佩服!並非在意他們的報答,而是使他們學會感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Recruit專欄【迎接大轉變】  2018-11-2

https://www.recruit.com.hk/resources/ArticleDetail.aspx?articleId=37695&page=MPG&sectionId=EDTC

一個灣區一個夢,連結灣區西岸城市珠海及澳門的港珠澳大橋終於通車了,為灣區西岸的流動提供方便無比的管道,大大縮短了香港與西部城市的互通時間成本。再加上高鐵通行,使港、深、粵連成一線,在灣區東岸城市提高通勤之便,成為國家兩項重大建設的主角,香港可謂得天獨厚,盡享灣區東西兩岸交通樞紐優勢。惜目前對私家車輛行駛限制較多,還有讓外國人費解的是同一個國家,穿梭中港澳三地竟需要掛上三種車牌,而往深圳竟要從港珠澳大橋北上虎門大橋再南下深圳,繞個大圈才可以抵達,簡直就是世間罕見的奇景奇聞!對比於美國灣區,市民自由穿梭各地,相比之下似乎我們的大灣區暫時只徒具形式而已,協同效應確難同日而語,更莫說能吸引港人移居大灣區,相信要待更多企業遷到該處之後,又或灣區有更多創科企業育成,才可一睹這灣區潛力之綻放。

雖然如此,年輕人還是要展開目光,好好地充實準備好自己,讓自己有足夠實力,才可與國內精英爭一日之長短,共同為開創大灣區未來而努力。

還記得小時候的一個夏天,賦閑在家每天對著牆壁打乒乓球,要知道牆壁雖不像真人般反應靈活,但這個對手卻有著與自己一樣快的反應,在長期鍛煉下,不知不覺便累積一定的實力,當回到學校面對真人對手時,竟被對手稱讚球技大進。似乎日積月累的方法,就是創造大轉變的最佳方法。
在啟導工作中,我們對個案的要求也是從小改變開始,要知道猛烈的改變猶如高速突然轉彎的火車,由於與慣性動作有太大矛盾,最終必然會造成反效果。相反小改變累積大成就,也可以讓自己更加容易適應轉變。

無論閣下有沒有想過在未來的大灣區發展,更多的商機與可能性必會降臨。香港人若然還是故步自封未有作出及時的策劃,那只會變成咎由自取的可惜。建議香港人應該多點走動,多花時間一點一滴地探索大灣區發展的可能性,自可創出新天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頭條日報專欄【語言的威力】2018-10-26

http://hd.stheadline.com/news/columns/356/20181026/712489/

傳畿內亞土著以咒罵手法殺樹,開墾森林,方法是群圍著一定範圍樹木,然後每天以最惡毒之態度與語調對樹木破口大罵,直至樹木枯萎為止,便可以把樹木輕鬆移除。這聽起來像天荒夜談,但最近一由瑞典某知名傢私品牌最所進行的實驗證明了!它們在自家陳列室擺放了兩棵相同的植物在入口內,分別標籤著「備受讚美」與「備受傷害」,然後二十四小時長期播放分別由有份參與實驗的學生所灌錄的讚美語及責罵語,「你真美!」「你是最優秀的!」「你真苯!」「你一無是處!簡直是癈物!」等說話,經過三十天的時間,雖然兩棵植物均享有同樣的養份照顧,但受不斷責罵的植物竟然變得委靡非常,嚴重枯竭!相反備受愛與讚美的植物卻壯茁非常。有份參與項目的學生們均意會到原來語言竟對生命有如此大的影響!那麼!對說出這些負面語的人也必然有更直接的傷害!

社會先進人心郤脆弱,情緒、學生自殺等社會問題,是否就是因為語言暴力所造成的?一個經常受捧打的心靈,是否就能煉得茁壯?答案似乎呼之欲出,優秀不一定由挑剔制造!若是持續因按耐不住經常要透過發洩方式宣泄不滿,只突顯自己的情控不足,需要心靈上的支援。真理除適用於家長、教師、老闆、上司外,更提醒每個人都宜好好關注自我對話的方式,健康的身心由正面態度開始,懂得欣賞便自會遇見!

我看見了一個更好的未來、更好的世界,因為當中有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頭條日報專欄【小島風雲】2018-10-22

http://hd.stheadline.com/news/columns/356/20181019/710722/


錢能買到的都是人所需要的!?

最近看到一篇傳是蘋果教主喬布斯臨終遺言,難究真僞,但有幾點頗現實,不妨分享一下:「你可以僱司機為你開車、替你賺錢,卻不能僱人替你承擔疾病!許多丟失的物事也可重購,唯生命卻沒有辦法回購!無論坐頭等艙或經濟艙到達的時間跟本一樣,遇意外也同樣凶多吉少。」似乎錢所買到的只是享受,而當人有所享受時,心理便大滿足了!?

花五千億建人工島是否值得?這怎麼計算也不及免費好!完全不花費保住銀紙應該更快樂!最緊要建與不建對自己跟本沒有任何影響!更妙!何必要犧牲大自然之美及全港納稅人豐厚的財政儲備,更要花十多二十年時間,建一個可以讓近百萬人、數十萬家庭能安居樂業的新城市?況且許多已經擁有物業的港人跟本不會關心,這批在新土地的可能性住客是誰?反正與自己跟本無關係!只憂鬱於會因土地供應增加導致目前的房地產市場波動,甚至各行各業也可能受到波及。那損失便可大可少了!諗深一層,何故別人的幸福要建立在自己的可能性損失上?若現在不憤起反對,狂插這些擁有睿智遠見的官員,怎能考驗他們對香港發展的決心!

在下兩袖清風,才疏學淺,當不起權貴,加上思想天馬行空,毫不着地!所以還是對錢能買到一切深信不移!這從反對建島一例中充分體現「人格」有價。幸福!?快樂!?太抽象了!還是排到最後臨終時才醒覺吧!這可以免除許多痛苦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Recruit專欄【沒有一樣倆個人】  2018-10-15

https://www.recruit.com.hk/resources/ArticleDetail.aspx?articleId=37574

 擔任「爸咪」一職以來,我的一對小老師經常給我盲測,在沒有任何準備下,要求我應對他們的要求,例如喝汽水、吃糖及零食、玩電子手帳……諸如此類。開始的時候,我是按照我的意願審批,所以經常一口拒絕,結果引發的衝突更大,尤其兒子是個面皮很薄的人,後來驚覺直接的否定不單不切實際,更會惹起麻煩,甚至傷害感情。

明白到這種因果之後,我慢慢改變了回應的方法,由「不可!」變成「如果你能夠……(我希望他完成的任務,例如完成某個作業、食物、工作等),便可以了。」這方法對他而言十分有效,許多時候大家都在一種雙贏的合作局面下相處,比過去的鬥爭和諧多了。

但同樣的方法對5歲的妹妹效果就不一樣了。她會再度討價還價,某至驕嗲地埋怨,有時更會以發起脾氣為抗爭手段,所以我要以溫柔的手法如:「妹妹好乖,好尊重爸爸的意願,如果爸爸不太同意,但又怕傷害了妹妹,怎辦呢?」這時候往往都可以成功讓女兒調整自己的要求,如吃一點點、吃完馬上就做甚麼甚麼……。

漸漸我明白到,根本沒有一本天書是所謂最好方法,就是父母能夠多花心思時間加以驗證子女的喜惡。我甚至認為,所有專家的方法,也不及父母本人的體驗準確。所以家長宜用心了解子女,切忌敲定任何提議。

說了這麼久,其實重點是希望大家明白「沒有一樣的兩個人!」這道理,年紀小如是,年紀大亦如是。所以任何管理,包括家庭、組織、企業,只要有人參與其中,都不太可能以一成不變的方式處理個別問題。父母、管理人、領導必須明白只有「心機」是不足夠的,要對人有洞悉力,像一個「品人師」,對不同背景的人都有一定的認知與理解,才可對症下藥,改善各種溝通上或表現上的不足。那麼是否要識「看相」?那也不一定要去到那種境界,但最少要有這種意識,願以不同的方法與不同的人相處。

可惜大部分人都沒有機會接受相關訓練,坊間縱使有一些對人定型定格的心理分析之類,惟不是過於專業難懂,就是過於空泛,難以自圓其說!

一直以來都說服不了自己借鏡取之用之,反而最近所接觸到的另一套系統讓我覺得頗實用。其以人做事的取態作為一個角度,分析個體的普遍特質,同時比對社會上其他人的特質,這樣便客觀多了。有機會再與大家分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頭條日報專欄【欲望管理】  2018-10-12

http://hd.stheadline.com/news/columns/356/20181012/709066/

適當解放子女欲望,也是建立信任的一種手段。

近年筆者很不願出差,因不捨離開一對子女,除擔心以外,別無其他原因!作業是否做好、飲食是否均衡、作息是否定時、興趣班是否準時出席、有否與傭人相處融洽,確實有太多標準,所以很是擔憂。

說穿了,其實就是信不過他們,甚至想操控他們!為了執行標準,有些父母去到好盡,甚麼也Say No!我認為人之初性本惡,欲望主導行為,父母管理不好子女的欲望,會讓子女變成小霸王,過度壓抑欲望,又會變成關係疏離。如果父母自己放任自己又嚴格他人,做不到身教,更有可能使子女覺得不公平,引致充滿敵意。

吃糖果、看卡通、打機、上網等,都是非常普及的爭拗點,矛盾與衝突往往因此而起!所以父母應該加以理解子女內心渴望,利用渴望作為推動子女實踐任務機會。筆者兒子近日迷上看YouTube,程度是看整日也不夠,停止他更會發脾氣,很凶猛!已經絕對上癮了!

我曾提出完全禁絕,更不得要領,衝突更烈,這刻忽然覺悟此危也是機,便轉用談判方式,即是設定條件交換,處理他這方面欲望,發現對兒子頗有效,不論做功課積極性提高,或者自律性也有所提升。欲望是禁不了的,也不可能會是恆久相同的,往往只是一個周期。

過去筆者每日也要替兒子準備校服,出差三日後的早上,發現兒子原來在睡覺前,已經為自己準備好新一日校服,頓然覺得很安慰!看來兒子已經知道規矩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頭條日報專欄【為甚麼而幹】  2018-10-5

http://hd.stheadline.com/news/columns/356/20181005/707026/

為錢而幹,怨氣沖天、捨難取易!為好而幹,用心克苦、排難解困!

煩燥、有求不應、名不乎實的工作態度比目皆是,從行為看穿心態,不就是為錢而幹!所以每當需要付出比原定多的時候,便會滿心阻力。同理、包容、具人性化,讓人喜出望外的態度在社會上越來越罕見,可這才是發揮人性光輝之契機,自我存在的意義!

別怪我小題大做,工作的取態對社會其實有著深的影響,舉例說明之:曾參加某校家長會,訓導主任的訓言讓我感受良多,「家長盡可能別以手機組群聯繋,以免道聽塗說,甚至批評老師或學校…。」按體驗,我實在非常同意這說法的可能性,卻難應同這番言論的動機,因為訓導主任補充說:「曾有低年級同學為怕父母怪責,自編受高年級學生欺凌,害他看了一整天的監控錄影!」本覺得訓導十分盡責,心態卻非常吝嗇於自己的時間,更把這責任擱在家長身上去?這確讓我覺得嘆為觀止!教育工作者更不能功利,只貪圖自己的方便,只喜歡又乖、成績好又合作的孩子,而忘卻自己需要春風化雨之身份責任,協助未上力的孩子有所進步。惜親見老師都愛避重就輕,盲目地以打擊手段教化兒童!尚記得以前被選為班長、車長非因我出色,而是因我最跳皮,老師要以這種方式收服我。今時今天卻已經變成,「你別給我麻煩的心態。」結果待開竅者未開竅,有潛質者沒發揮。這對社會有影響麼?不單廣大的教育工作者宜徹底反省,無論任何工作都必對社會有貢獻,切忌只為錢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頭條日報專欄【父母就是最佳教練】  2018-9-28

http://hd.stheadline.com/news/columns/356/20180928/705481/

育兒最佳秘笈是⋯⋯因人而異!

擔任「爸咪」一職以來,我的一對小老師經常給我盲測,在沒任何準備下,要求我應對他們的要求,例如喝汽水、吃糖及零食、玩電子手帳等。開始的時候,我是按照我的意願審批,所以經常一口拒絕,結果引發的衝突結果更大,尤其是兒子是個面皮很薄的人,才驚覺直接的否定不但不切實際,更會惹起麻煩,最終甚至傷害感情。

明白這種因果後,每次都改變回應他的方法,由「不可!」變成「如果你能夠⋯⋯(我希望他完成的任務,例如:完成某個作業、食物、工作等),便可以了。」這方法對他而言十分有效,許多時候大家都在一種雙贏的合作局面下相處,比過去的鬥爭和諧多了!

但同樣的方法,對五歲的妹妹效果就不一樣了!她會再度討價還價,某至驕嗲地埋怨,有時更會以發脾氣作抗爭手段,所以我要以溫柔的手段,如:「妹妹好乖,好尊重爸爸的意願,如果爸爸不太同意,但又怕傷害了妹妹,怎麼辦呢?」這時候往往都可以成功讓女兒,調整自己的要求,如:吃一點點、吃完馬上就做甚麼甚麼⋯⋯。

漸漸我明白到,所謂最好方法,就是父母能夠多花心思時間加以驗證子女喜惡。我甚至認為,所有專家的方法,也不及父母本人的體驗準確。所以家長切忌敲定任何提議。

父母宜勇於嘗試不同方法,總會找出端倪,以更好方式做好教育工作。同時應該更相信自己的分析能力,總結學習,必定找到合用方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頭條日報專欄【暴風後的欺凌】  2018-9-21

http://hd.stheadline.com/news/columns/356/20180921/703768/

暴力非常的山竹為香港帶來的破壞非比尋常,地球媽媽似乎忿怒了,要我們知道什麼是因果,每件事都有代價,派遣這百年難遇的颶風,讓人類醒覺自己的渺小,誰才是真正的主人!若非港府在事前認真預警,相信會造成更大財產與人命損失!

風暴可怕,唯更可怕、更震撼的是,見到許多市民在不同社交平台,猛力不留如地對政府的批評,茅頭更直指特首及管治團隊的無能,在交通混亂的情況下,害要趕上班的市民猶如翻山越領,飽受「上車」的煎熬。個人十分同情上班族,通通都值得頒發金英勇勳章,沒有大家的不辭勞苦,經濟損失肯定會更大。這時候把心中怨氣發洩在政府上,消消氣,看似有所必要,但要官員們硬食責任,實際上是一種欺凌,對和諧共容的破壞。試想想,誰不知道只要繞過十個球員,再避開龍門便可進球?唯誰可以這般隻手遮天?

特首在風暴過後的上午已率一眾官員要求各僱主彈性處理員工缺勤情況。要知道政府只是市民褓母,並非是所有企業的老闆,如硬要所有企業停工停市,最終是否只是曲綫影響市況的復甦,深化對民生恢復的影響?企業自身的利益損失又是否要由政府負擔?責任在政府?港鐵?僱主?風暴還是...樹木?甚至宏觀一點追究有份讓全球暖化的自己?要知道有欠公允、有欠系統分析的追究其實與欺凌無異!也許這種人心風暴比天文風暴來得更野蠻、更暴力、更具破壞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頭條日報專欄【最好的禮物】  2018-9-14

http://hd.stheadline.com/news/columns/356/

很怕時節,總覺家庭的溫馨難再!這想法給最近參加的一個朋友為兒子辦的生日會改變。參加前,我隨口說女兒的生日也臨近,朋友雖邀一起慶祝,唯免喧賓奪主,婉拒了對方好意,怎料慶祝當天,對方竟然特意為女兒準備最喜的貓咪蛋糕,其他素未謀面的家長甚至紛紛向女兒送上生日禮物!

這等意外驚喜讓我這個「爸咪」十分感動,女兒隨後問我:「為何那些姨姨叔叔從未見過我也送禮物給我?」我也只能回答:「因為大家也知道你乖!」這個溫情又窩心的聚會,除了讓女兒滿心歡喜、滿載而歸外,也間接鼓勵了害怕面對一切節日的我。

因為她的離開,內心暗忖難以予兒女圓滿成長體驗,心感徬徨,覺得總有欠缺,甚至帶著悲憫他們的心態,作為陪伴成長的動力!現在恍然原來內心竟有放不下的那部份,那部份讓我產生自卑感,這份自卑今天因為別人的大愛療癒!

現在,完全讀懂禮物的意義並非在於其價值與用途,也非為著受禮者的喜悅。禮物是種沒前設、沒條件的施予,鼓勵、提醒了我這個爸咪,別再因為自己的不幸,而背負著自卑的包袱。只要肯以愛施予,就是最好的禮物,孩子的未來也依然幸福!我答應自己要放棄對兒女成長的顧慮,心態上與其憐憫他們的缺失,倒不如積極一點,反過來確認他們在沒有媽媽陪伴的情況下成長,已經是不凡的成就。我深信,當我放下當爸咪的懷疑,帶著信心陪著他們生活,不以完美為追求,便是送給太太最佳的禮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Recruit專欄【啟導事業的機遇】  2018-9-8

https://www.recruit.com.hk/resources/ArticleDetail.aspx?articleId=37440&page=MPG&sectionId=EDTC


從千禧年開始接觸啟導Coaching這們新興行業,當年剛了解許多國際機構都有邀請教練替要員進行個別啟導。經過多年發展,今天啟導Coaching在歐美等先進國家的管理體系中,比培訓Training所扮演的角色更重要。從「甚麼是啟導?」到「啟導很捧!」全球認證教練的人數保守估計應該超過5萬,真正活躍及成為個人專業的該不少於1萬。中國方面又如何?根據一項於2014-15年度的統計,82%受訪公司願意投資於啟導,當中有73%為跨國企業。熾熱的發展讓一眾原來的導師都紛紛自稱教練了!今天,啟導行業發展的挑戰,已經非在認知層面,而是業內的專業性與操守。

因為認受性對定義專業非常重要。所以許多專業也會成立自己的公會,目前教練行業也不例外。環顧全球教練機構,以會員人數計,較有規模全球會員過萬的有ICC(International Coach Community國際啟導教練協會)、ICF(International Coach Federation國際啟導教練聯盟),其次是ICA(International Coach Association國際教練協會)。當中ICC以非牟利組織角色營運,並在其網站中公開會員人數全球逾1.3萬人,並採取全球統一課程標準為合資格教練作國際認證。

專業認受性不容忽視
近年愈來愈多人關注教練行業,更有企業長期外聘教練為企業服務,惟許多教練仍然以「自稱」或「自創」的形式作業,未有就教練專業地位作出明確的定義,更未有為專業的行為操守定下規條。教練透過啟導助人,啟導Coaching工作就是要讓別人生命過得更好或讓企業有更出色的表現,助別人創造無盡的空間與可能性,所以教練對人類進步的貢獻不容忽視,普世亦應珍惜重視教練行業的發展。

目前有許多機構提供專業啟導技術相關課程,惟有志成為專業教練者,應該慎選教練認證的國際認受性,以及機構本身的背景,因為投放資金事小,所投放的時間是沒法彌補的!在職教練的工作性質其實與自僱無異,須自己尋找客戶,某些國際機構會為已註冊的合格教練提供「教練搜尋」服務,方便當地民眾尋找註冊教練,惟教練本身亦宜參與各種社區活動以提升個人的知名度。
每一個專業都需要時間發展,有志於啟導工作的朋友宜及早展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頭條日報專欄【標籤是種葬禮】  2018-9-7

http://hd.stheadline.com/news/columns/356/20180907/699997/


「一見發財」,會讓你想起發財還是甚麼呢?我想除了萬聖節外,沒有會自願貼上這個標籤吧。

標籤有兩種價值,第一種是區別,第二種是定義。人們對不了解的(Unknown)都有戒心,甚至不安全感,所以為了這顆不安的心,總試圖為一些現象,作出自以為合理的定義,再從這些定義中,演化各種不同名目的可能,心理學對心理或情緒現象,都有如此情況!

遇見了問題,把各種特徵列出,尋找適當形容詞,標籤便製成了,當某人因某事情緒崩塌,便核對一下其符合多少個現象,超過半數便可把標籤貼上,把之後的治療需要合理化。當遇上不一樣的問題時,再用以上程序生產另一個標籤。

我對這種做法的成效感到疑惑,標籤後對當事人的復康,真的有貢獻嗎?而我所見到的真相是,往往會讓個案變得更依賴、更便利對號入座!例如長期依賴治療及對自己的問題疑神疑鬼,甚至傾向相信是無法治瘉的!

「感性問題從心治」,所以標籤身心問題,對療瘉不見得有實際幫助,甚至會導致個案在信念層面上定義自己,更甚者會讓個案有更強道理變成職業病人。心其實需要時間,而非標籤與藥物!

許多身心問題的根源,與自信與愛關連,自信與愛才是最佳的心靈補品,但潮流及習慣,總教人追求形而物質上的富足,而忽略心靈層面上的慰藉,造成社會集體心靈乾涸,對自己內心需求欠缺培育,甚至一無所知。由豆腐渣工程建成的內心,遭遇人生衝擊時不堪一擊,自信完全崩塌下,被冠上幾個標籤,更容易變得萬劫不復,這種心靈葬禮~哀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頭條日報專欄【暴龍爸媽】  2018-8-31

http://hd.stheadline.com/news/columns/356/20180831/698134/

 某訪問中,藝人袁詠儀述說在教育兒子時也會抓狂,相信所有父母都會心微笑。

作為父母,要兼顧家庭、個人、事業及子女需要,遇到子女在溝通時的執着頑抗,怎不能被觸發爆炸?每個家長所受壓力不一樣,但我深信大部份都一定曾經對兒女大發雷霆,作為專業教練的我也不例外!

我認為,運用這種暴龍式鎮壓手段有效,所以某些爸媽會迷信這種做法,卻忽略要付出的代價!例如形成反面教材、破壞信任感、有損自己身心、引起「抗藥性」效果等。

所以筆者希望分享兩個主張,鼓勵各位偉大的父母。首先要肯承認自己的錯誤,若避免不了暴龍式行為,爆發了!只宜針對兒女行為,千萬別以言傷害其尊嚴,例如人生攻擊!

同時要主動向兒女道歉,說明自己以強烈情緒應對問題是錯誤選擇。敢於承認錯誤,知錯能改也是一種身教!其次,謹記向子女在言行上表達出愛,一句「我愛你們!」,一個擁抱,絕對不能省略,否則後患無窮!

現實點說,人誰無過?父母若因個人尊嚴問題,不肯放下自己身段,也不肯為兒女身心健康,以及雙方關係着想,愛又何在?如何體現?

我的啟悟是,我對失儀的承擔,竟受子女更加敬佩,他們甚至會更快從執着中軟化下來,同時成功帶動他們主動認錯!這樣適時來個大和解,更可增進雙方關係。教養孩子宜用不同方法,因為每個孩子都是獨特的!各位父母好好努力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頭條日報專欄【企業用心  2018-8-25

http://hd.stheadline.com/news/columns/356/20180824/696229/

企業家就是企業的靈魂,企業成敗的關鍵!

許多聽眾好奇的問:何故我在解決個案,能洞悉問題焦點?其實,教練必須具備直覺,就是對事情背面結構與原由有靈感,這種敏銳需要時間培養,Samuel Sir是透過學習不同心理模型,與長期接觸不同人及企業,而培養出這種解讀問題的分析力。

例如筆者近日因家電壞了,而前往本港知名品牌的服務中心,這品牌近年積極製造家電產品,更大灑金錢在廣告上,其敞大的門店不設維修服務,維修服務中心卻躲在都市偏僻角落,交通極其不便的地方。

服務中心沒有排隊等候系統、更不提供座位讓顧客輪候,只是一個極簡陋的產品陳列室!午飯時間不提供服務,這很可能因為只有一位服務人員有關。我的保用期剛過了七日,縱使因交通不便導致一直沒空前來,客服人員都毫不留情要我支付檢查及維修費。

從廣告的花費上,原以為這企業樂意經營品牌形象,但觀乎這種失衡的售後服務安排,卻看穿企業有形無實的用心,不願在產品質量上承擔責任,所以未敢在門店敗露自己產品的品質。服務中心欠缺賓至如歸的感覺,凸顯其用心只重銷售而非關係,自我非常!服務欠彈性則更進一步展現對客戶的支持極不在乎!其實沒有錯對,但這一切真實反映企業家本人的心意與態度,因果自會對其選擇作出反饋。本港企業一直未可出人頭地,極有可能與企業用心息息相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頭條日報專欄【一人一教練  2018-8-17

http://hd.stheadline.com/news/columns/356/20180817/694333/


噩耗來自報章報導17歲DSE女生疑因入讀港大前選科壓力,於家中浴室窗戶縱身躍下。真的嗎?我希望這只是場噩夢,因為事件反映了刻下香港少年人,心靈脆弱已達危險程度。會否另有原因導致?每個人內心深處都總有些秘密,可悲何故連面對與解決的勇氣也欠缺,甚至連尋求協助的信任也沒有?大概18年前,在下一則女生放榜前因擔心成績不好,縱身躍下水壩的新聞,從此,此志透過參與身心教育行業,希望更多人可以珍惜人生,活在當下!從寂寂無名小卒,到成為世首NLPU Master Trainer、大中華教練導師、電台心靈節目主持...,今天,這則報導敲醒了我的陶醉,讓我明白自己所能做的微不足道,一己之力跟本不足以改變世界!

冷靜思考下來,「舊做法只有舊結果!」所以,接下來的策略就是要複製!複製更多具備國際專業水平的教練,務求可以達到「一人一教練」的結果,所有人都有一個隨身教練在旁指導。試想想,當所有父母、老闆、經理、老師、社工也都藉得別人信任、也都具備協助他人疏導負面情緒,做到每個人身邊都有一個藉得信任的助力,可以放心傾吐心事,可以在迷茫中找到目標與方向,與自己的潛力重新携手,敢於創造真正屬於自己的美滿將來,這該有多好?有意義的夢想最值得追尋、支持,此志不渝!

在此之前,Samuel Sir 在電台的免費啟導熱線: 1872999 ,歡迎有需要教練協助的朋友致電留言。祈望這途徑在某一天取消,因為世界已經「一人一教練」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頭條日報專欄【啟導事業  2018-8-10

http://hd.stheadline.com/news/columns/356/20180810/692314/


認受性對定義專業非常重要!所以許多專業,也會成立自己的公會,教練行業也不例外。環顧全球教練機構,以會員人數計,較有規模全球會員過萬的有ICC(International Coach Community國際啟導教練協會),ICF(International Coach Federation國際啟導教練聯盟),其次是ICA(International Coach Association)國際教練協會。

當中ICC以非牟利組織角色營運,並在其網站中公開會員人數全球達1.3萬人以上,並採取全球統一課程標準,作為合資格教練作國際認證。近年有愈來愈多人關注教練行業,更有企業長期外聘教練為企業服務,惟許多教練仍以「自稱」或「自創」形式作業,未有就教練專業地位作出明確定義,更未有為專業行為操守定下規條。教練透過啟導助人,啟導(Coaching)工作,就是要讓別人生命過得更好,或讓企業有更出色表現,為別人創造無盡空間與可能性,所以教練對人類進步貢獻不容忽視,普世亦應珍惜重視教練行業發展。

目前有許多機構提供專業啟導技術相關課程,有志成為專業教練者,應慎選教練證照的國際認受性,以及機構本身背景,因投放資金事小,所投放的時間是沒法可彌補的!在職教練工作性質其實與自僱無異,需要自己尋找客戶,某些國際機構會為已註冊的合格教練提供「教練搜尋」服務,方便當地民眾尋找註冊教練,惟教練本身亦宜參與各種社區活動,以提升個人的知名度。每個專業都需要時間發展,如有志作啟導工作的朋友宜及早展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頭條日報專欄【信任最難賺  2018-8-4

http://hd.stheadline.com/news/columns/356/20180803/690301/


最不易賺取的並非金錢,而是信任!

學生來詢問,如何讓不肯溝通合作的員工,變得願意合作?這確實是個大難題,因職場是利益瓜葛分明之地,僱主與僱員關係壁壘分明,甚至可發展成純屬買賣的互動關係,僱員在心態上付出愈少,才是得到最多的方法,這種溝通現象能解決嗎?

其實不僅是職場,甚至在家庭或任何組織,只要有人、有利益糾葛,均有可能讓人喪失對人性上的關顧!以至簡單地以為別人會因為自己的付出,而聽令甚至服從於自己!許多僱主單純地以為,付出工資便可購得效果;許多父母以為供書教學、照顧起居飲食,便足以讓子女順從自己。所以,我對學員的回應是:除非改掉這種觀念,否則絕不可能改變溝通現狀!

這點我的體驗非常深,初接手獨力照顧子女時,總以為自己的父威足以震懾他們,但發現這種做法不但沒能讓他們順從,更發現令關係愈走愈遠,兒子甚至指責我不夠媽媽溫柔!內心非常不悅,還想加碼處理,展開激戰。

但冷靜下來,卻猛然驚覺兒子不無道理,所謂:因為不同,所以不同!我立即改過自新,以較溫婉方式溝通,同時付出更多耐心陪伴,發現奇妙的事情發生,子女對我的信任慢慢建立起來,變得愈來愈好商量,連平常容易觸發的衝突點,也變得容易處理。

信任不易建立,但穩固了後卻又不易消退。欠缺信任的關係,什麼事也做不成!要解決任何溝通問題,不妨投資信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Recruit專欄【企業家的責任  2018-8-3


https://www.recruit.com.hk/resources/ArticleDetail.aspx?articleId=37246


早前曾在本欄中讚許一位成功企業家的成功之道,在於做人的誠信而非他所創造出來的成績。誠信就是事業通達的關鍵要素,今天借鏡另一反面例子再探誠信之義。
基於工作關係,經常會接觸到不同行業的企業家,最近被某企業家接連爽約,事緣對方總是以有緊急會議為由,每次均在約定會面日期前一天的臨近下班時間,透過秘書通知會面要延期。坦白說,作為經驗的企業培訓顧問,遇到這種現象確實少之又少,因為普遍的企業家會非常重視關心其企業問題的顧問的意見,情況就如病人總會重視醫生為其診症一樣。這種既提出問題,又逃避答案的現象實在十分罕見。時間損失於我而言是肯定的,惟有以別的事務填充突如其來的空檔,希望我的隨和可讓對方創造出價值,使我的損失變得有意義!何樂而不為呢?不過所謂見微知著,從這種耐人尋味的現象中,想出了幾個有趣的觀點與讀者分析。

行為就是無聲的答案

每種做法都是態度的顯現。企業家百業隨身往往身不由己,惟除了要保障自己的時間價值外,也得尊重別人的時間價值,以平等心智待人,即使非要作臨時改動不可,也宜在行為上展露誠意,例如親身以任何形式道歉、鐵定下次會面時間,以示對自己的粗疏有所承擔。且切忌再次發生相同事件,否則會像狼來了一樣,使自己的誠信破產,貽笑大方。

尊重自己的需求

「當別人比自己更願意關心自己的問題,才是最大問題。」這是我對提出更改啟導coaching約會的客戶說的一句名言。試想想,怎會有人拒絕到場消防員的協助?一而再再而三的臨時改期,突顯企業家正面臨人才短缺、助力不足,致事事均要親力親為,沒有心腹能應對問題。其實企業發展至某階段就必須從人治演變為法治,若欠授權與委任的信心,便難以經營出優秀人才。

領導者就是品牌

企業家本身就是企業品牌的模範,企業文化之根本。因為所有成員均會有樣學樣,屬下的所有毛病均是自己作的孽,企業家須勇於承擔。藉得深思的是,作為企業的大腦,首要解決的問題,很可能非在於員工的不足,而是自己的責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頭條日報專欄【家的意義  2018-7-29

http://hd.stheadline.com/news/columns/356/20180727/688318/

人皆希望有個溫暖的家!在香港,要有溫暖的家,首要條件很可能就是要擁有千萬房產,似乎住在劏房,生活環境迫人是不可能感到溫暖的!雖然這套價值觀不一定是事實全部,但應是近代本港普遍心態。

似乎大家已經被這獨特的經濟環境,耳濡目染被催眠得頗透徹,以至家的意義,焦點會放在居住環境上,幸福的家就必須擁有房產!甚至連Samuel Sir也被這功課迫得喘不過氣,這樣真的正確嗎?

相信讀者也知道數月前Samuel Sir愛妻猝逝一事,失去妻子讓我啟悟到家的真正意義在於關係,而非物質上的滿足。

君不見住在千萬豪宅人士的煩惱,不比劏房戶少,反而有時環境上的擁擠,還可以擠出關懷、擠出鬥志、擠出幸福!愛妻身故後首次公幹回港時,我心突然有種有家不願歸的感覺,當晚在機鐵月台上突然發現失去的關係,讓我覺得家已不復再了!

原來家的意義不在於形式上擁有,而是關係是否存在!所以許多家庭問題不在於生活品質,而在於家庭成員關係!就是因為我們太用心經營在生活品質上,甚至把這種不正確現象辯稱是為了更好的家庭關係,美化自己醜陋而錯誤的做法。

朋友們醒醒吧!我很實在的敬告閣下:「家的真正意義在於家庭成員信任與支持,以及所融合出的愛!你真正要經營出的是愛而非品質!」

我不會以嚴厲的言詞說服閣下,也不會關心你選擇,因為創造家的意義,絕對是閣下的責任!真正窩心的感覺是甚麼?或許你已經有答案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頭條日報專欄【心靈蠻荒  2018-7-21

http://hd.stheadline.com/news/columns/356/20180720/686410/
為何要當教練?因為教練是一個「排難者」,能夠透過自我啟導(Self-coaching)或啟導他人(Coaching others)解決問題,提升自己,從而達至理想表現。

人生是精采的!因為高低起跌,天氣不似預期,要經歷的挑戰十分多,往往不可能預計及早作準備。人唯一可以做到的,就是讓自己具備更強「應變力」與「復原力」,可惜傳統教育沒有教授教練學,理由是欠缺培訓專業教練導師,以至過去較少相關課程,甚至連概念也欠奉,解決人生困惑只能靠運氣,可說是相當落後,情況有如蠻荒世代!

人類科技先進得可以上山下海,超越太空,對人生及身心問題處理方式卻異常落後,許多人根本沒有注意到「答案就在問題裏!」,意思是要解決的並非問題本身,而是自己的偏執!終日埋怨自己沉淪苦海,卻故步自封不願接受自己在問題的責任。單單欠缺這種自覺性,已讓人生有所遺憾!

一個具備啟導(Coaching)能力的人,除對自身缺點認知會比較敏銳,更會懂得運用方法,協助他人找到自己盲點。簡單來說,就是對自己的優缺,有較全面理解!要知道自己沒有看出這個真像,是不可能把問題處理好的!

啟導技術當然還有其他重要元素,例如釐清自己的的目標與價值;找出更省力、更有效方式完成任務;懂得如何消化挫敗,在經歷中進步;保育新思維習慣養成和維持,以達成所需結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頭條日報專欄【感情關係  2018-7-13

http://hd.stheadline.com/news/columns/356/20180713/684397/
別因自我價值不足而輸掉關係!恆久相處是種平衡關係,若雙方置對方感受不顧,以教主或皇后姿態操縱對方,緣份必然早盡!

以足球比賽為例,無論龍門如何盡忠職守,只有一次失誤,便可被定義為千古罪人!人性就是這樣,總關注對方缺點,把別人失誤放大千百倍,日常貢獻視之為理所當然,偶爾埋怨已是十分錯誤,終日指責更是無法接受,這種失衡的單向現象,就是許多感情或婚姻關係破裂的主要原因。

須知道足球運動與情感關係一樣,是講求整體合作!情感關係中,若一方常以球迷身份角度,向對方評頭品足,終日批評對方,並以這種手段,作為壯大自己地位或影響力,硬要成為別人的教主或皇后,是非常自私的一種行為,是內心「自我價值」不足所致!

根據「心鏡」理論,一個敏感於別人錯處的人,是因內心也有對自己同樣的憤怨,責備他人只是藉此來宣洩對自己不滿。所以自己是知道自己有問題,卻懦弱去面對它、改變它,而是透過口頭上對他人的虐打,作為宣洩自己對自己不滿情緒的手段。

擁有足夠自我價值的人,對逆境的駕馭力更高,對於突發性的事包容性及應對能力更強,所以根本不會太在意,甚至歸咎於人,只會徐徐沉着應對。這種承擔負責任感,才是讓感情關係變得恆久的基石!所謂愛就是包容就是這種品質!

別因自我價值不足而輸掉關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頭條日報專欄【啟導是甚麼?  2018-7-7

http://hd.stheadline.com/news/columns/356/20180706/682255/
最近筆者活躍於各場合,推廣啟導(Coaching)是甚麼?發現有許多朋友對啟導都甚感興趣,雖然主動查詢啟導形式、過程及具體細節,卻對啟導作用及價值感到迷茫。為讓民眾了解啟導的價值、好處及作用,筆者特此撰文介紹。

啟導就是愛「升呢」者的寶物!聽起來可能有點誇張,但只要符合當事人意願,任何啟導過程必定會成功幫助到當事人。因為啟導就是要讓自己變得更好!舉凡對自己有要求的均能受惠!

啟導就是企業家的帆!成功雖有不同定義與方法,惟要付出的「寂寞代價」則一樣,寂寞容易讓想成功者感到迷失,失去動力。教練能讓你無忘初衷,重新振作!

啟導就是抽出盲點的掃描儀!生命中的困難,往往在於「只有自己不知道」!教練會透過有效的提問方式,讓你觀照自己的絆腳石,排除自作孽的障礙!離開各個人生低窪!

啟導就是領導者的魔法!責備是信任關係的慢性毒藥!可惜有許多管理者迷信於責備的力量,精力用於培養「藐嘴」員工,而非優良團隊!啟導是任何經理均要掌握技巧,讓人「信服」而非「臣服」!才可能把企業的最高營運水平發揮!

啟導主要是單對單過程,也有「團隊啟導」(Team Coaching),主要用於企業效能改善。教練在啟導時會按受導人不同需求,釐清要實踐目標或要處理問題,並且利用不同技巧(不同教練的背景、經驗與能力,均對受導人有不同的協助),引導對方找到自己的資源(潛力)加以運用,以達成目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Recruit 專欄【成功人士的條件  2018-7-6

https://www.recruit.com.hk/Resources/ArticleDetail.aspx?articleId=37079&sectionId=COL

記得有一位前輩曾分享金句:「做事成功不算成功,做人成功方乃成功!」到底怎麼做人才算是成功呢?數星期前曾經在一個大型演講會上認識了一位青年企業家,我們在貴賓廂房內等待出場演講,趁著空檔互相了解大家的業務。言談間,對方不下一次提及希望接觸更多與身心學問相關的資訊,並說會請助理與我聯繫。原以為對方只是隨意說說一些門面話,怎知隔了兩天,其助理真的致電聯繫相約會面時間,還很客氣地說希望探討合作可能性,讓我內心突然向這位青年企業家感到無限的敬佩。因為10個人差不多沒1個會在這種情況下說到做到,難怪這位青年企業家能帶領其企業一天比一天成功。

到底是因為做人態度好因而成功,還是要成功之後才可以發財立品好好做人呢?一個人的品質包括他的紀律、德行、操守、言行舉止、誠信……等等,這到底有甚麼價值?可以為一個人帶來甚麼?不如讓我反過來假設一個人完全不具備以上特質,將會有可能產生甚麼結果吧。

當一個人沒有紀律,過著不懂節制的日子,無法從駕馭自己取得小勝利,便難以讓自己看得起自己。當一個人沒有德行,隨心所欲不顧他人以及大眾利益,便無法獲得他人尊重,做起事來難免障礙重重。當一個人沒有操守,專橫地按著自己方便任意胡為,就會孤立自己,難以獲得他人信任。當一個人的言行舉止粗魯不羈,欠缺良好的溝通態度,為自己種下許多仇恨,便難以讓人心悅誠服地相處。當一個人言而無信,經常不去履行自己的承諾,便難以取信於人。

可想而之,種種障礙都是從個人的品行不好而產生,沒有人希望自己的仕途崎嶇,但只少部分人真正明白,經營做人成功的重要性。

佛學有說人若無法超脫「貪、嗔、癡」難以成佛!所以個人的心魔不除,是無可能真正得道的。清醒過來,著地點說:成佛成魔,悉隨尊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頭條日報專欄【父母業隨身 兒女的世界父母造!  2018-6-30

http://hd.stheadline.com/news/columns/356/20180629/680564/
在啟導的經歷中,許多時候都會遇到單親家庭問題所引起的個案,例如:自信不足、不擅於與異性溝通、離逝所引起的傷痛………等等。自己也算在單親家庭長大,基於4-11歲期間缺乏父性模仿對象,當年母親因生怕我難以理解原因,所以便編了到國外工作的故事,以應我好奇所需。

惟多年使用下自己也開始難圓其說,致失衡於自我價值,內心深處其實很不平衡,雖然長得高大,卻總覺得自己是個很渺小的人!這種信念伴着我成長,後來有一天,父親回家了,在我還未適應與他相處前,他跟母親離異了!我有一種既有還無的無奈,許多年以後爸爸去世,要經過兩年後才懂得哭泣,一堆眼淚讓我突然明白這種「親密的疏離」對自己影響極深!內心其實很憤慨、很孤單、很無奈,當年那份感覺連表達的能力也欠缺,如非習一身心學問多年,相信今天仍舊難以釋懷!

無論從自身或啟導經歷,我非常明白父母對待子女的方式對兒女心靈成長的因果關係,例如:過度溺愛會讓兒女變得依賴、脆弱;過度疏離會讓兒女欠安全感、對人欠信任;過度嚴苛會讓兒女欠缺自信、情緒不穩。單親不是種選項!

今自己也突然昇任單親「爸咪」,面對着N個挑戰,更未必能替代太太的愛,只望他們懂我有認真全力面對,體會「爸咪」有克盡努力!

兒女的世界父母造!父母懂教養,

子女成長後心靈壯碩,面對人生便無需那麼費勁吃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頭條日報專欄【平凡已不凡  2018-6-22

http://hd.stheadline.com/news/columns/356/20180615/676880/
許多衝突與流血事件均由言語暴力引起,所以語言力量確實不可輕視。在社交網站久不久也看見警察被市民辱罵影片,均會替片段中的警員感到不值,執行職務卻被惡言相向,所以在下非常贊成訂立辱警罪,以產生阻嚇作用,從而妨礙警務工作執行,並且減少因語言暴力所造成的傷害。

為甚麼市民那麼痛恨警察呢?也許在現實生活中,可以找到答案。筆者曾於夜店目睹警察查牌的一幕,兇巴巴的警長以呼喝態度對待主理人,並以近乎恐嚇的口吻,斥令其注意營運守則,句句毫不留情,離開時還說自己是先禮後兵!

看在眼裏覺得十分同情夜店主理人,事實上這班警察配備精良,本來已經很具殺氣,還要在言語上以兇惡及大聲手段震壓在場人士,有必要嗎?到底是警察自己欠缺自信,還是在他們眼中,所有夜店的消費者均是刁民呢?常見企業經常有欠能力的經理,以兇巴巴手段鞭打下屬,這樣就可以建立理想團隊嗎?家長終日以高高在上的姿態,嚴管孩子就可以教出英才嗎?

語言是無形的武器,專門攻擊別人的心智,挑戰著他人情緒管理力。許多人以為以兇惡手段便能控制場面,卻不知道換來傷害更大!說穿了其實很可能是因為情商低,才以惡形惡相手段解決問題,其次就是溝通技能單一,所以才迷信,以至依賴兇惡。

所謂禮尚往來,溝通就是這樣,相信要解開種種溝通困局,啟導技巧不可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頭條日報專欄【不必要的語言暴力  2018-6-16

http://hd.stheadline.com/news/columns/356/20180615/676880/
許多衝突與流血事件均由言語暴力引起,所以語言力量確實不可輕視。在社交網站久不久也看見警察被市民辱罵影片,均會替片段中的警員感到不值,執行職務卻被惡言相向,所以在下非常贊成訂立辱警罪,以產生阻嚇作用,從而妨礙警務工作執行,並且減少因語言暴力所造成的傷害。

為甚麼市民那麼痛恨警察呢?也許在現實生活中,可以找到答案。筆者曾於夜店目睹警察查牌的一幕,兇巴巴的警長以呼喝態度對待主理人,並以近乎恐嚇的口吻,斥令其注意營運守則,句句毫不留情,離開時還說自己是先禮後兵!

看在眼裏覺得十分同情夜店主理人,事實上這班警察配備精良,本來已經很具殺氣,還要在言語上以兇惡及大聲手段震壓在場人士,有必要嗎?到底是警察自己欠缺自信,還是在他們眼中,所有夜店的消費者均是刁民呢?常見企業經常有欠能力的經理,以兇巴巴手段鞭打下屬,這樣就可以建立理想團隊嗎?家長終日以高高在上的姿態,嚴管孩子就可以教出英才嗎?

語言是無形的武器,專門攻擊別人的心智,挑戰著他人情緒管理力。許多人以為以兇惡手段便能控制場面,卻不知道換來傷害更大!說穿了其實很可能是因為情商低,才以惡形惡相手段解決問題,其次就是溝通技能單一,所以才迷信,以至依賴兇惡。

所謂禮尚往來,溝通就是這樣,相信要解開種種溝通困局,啟導技巧不可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頭條日報專欄【意願最重要  2018-6-8

http://hd.stheadline.com/news/columns/356/20180608/674840/
 


只要合乎對方意願,任何啟導過程都一定有效果!

曾有人因知道NLP與催眠的淵源,所以帶奚落的心態在課程中要求我的NLP媽媽—茱廸·廸露西亞女士 Judith DeLozier讓他進入彷佛狀態,睿智的媽媽幽默地回應說:「我們所需要的往往並非進入任何狀態!而是要從某一狀態中走出來!」的確,許多人不知不覺活在自己思想構建的牢獄,受着各種充滿個人特色的規則所局限,若未遇高人提醒,今生今世也也可能無法欣賞自己的厲害。

要走出來,其實只要一個條件,就是「合乎意願!」對!就這麼簡單!敢於要求便是最重要的第一關。但許多人因習慣被無奈處境壓抑,習以為常而養成了絕望輸迴—不斷在恐懼與沮喪中沉溺,不再認為自己還有選擇權,久而久之更有可能轉化為不可能症,不再容許自己有所不同,人在這刻,特別需要一個教練從旁提醒,讓自己從某個狀態走出來!

我經常都會問個案一個問題:如果這刻醒來你有所不同,你想看到自己有甚麼不一樣?大概八成人都能自然地把自己的盼望說出來,其餘一成則會把其絕望輪迴的理據說出,這時,甚麼妨礙你前進?是我的常用問題,往往可以解決困境。小部分大約一成人會非常情緒化,把自己的受害原因托出,你是否容許自己把這份悲傷暫且放下,好好審視一下過去的成就?這種確認,對當事人最有幫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Recruit專欄【辦公室相處之道  2018-6-5

https://www.recruit.com.hk/resources/ArticleDetail.aspx?articleId=36890
「合緣奇緣」是日式中文的使用,意指人與人之間合得來與合不來都是種緣分。那麼緣分是一種機率還是一種本領?一起分析看看!

情況一:融入—辦公室人多種類多,不同機構更有不一樣的人際及管理文化,靈活性稍為少一點也難以適應。還記得有一次旅遊到藏區,由於言語不通而當地社群也較保守,對外來人均感好奇因而時刻被盯,感到渾身不自在,直到參加了一次溝火晚會,主動模仿了他們的動作後,大家互動的關係便變得自然,甚至縱使言語不通也有默契解決。無論你是誰,「先跟後帶」是有效贏取信任的原則,因為每個人的潛意識裡,都安心於與自己相似的人、物、事共處。所以切忌一開始便在組織內標奇立異,區分自己。宜及早向同事收風,主動參與組織活動,讓自己更易跟上節奏。

情況二:異同—若要人似我,想法好唔妥!要明白當你排斥別人的同時,其實也在孤立自己。接納與自己價值觀不一樣的人,表面上很厭惡,這是因為自己投入了過多的個人情感。要知道對公司而言—涼薄但現實地說—同事並非公司的持份者,大家其實也像過客一樣總有天成過去,關係不像親人般恆久,四個字「別太認真」!

情況三:衝突與排斥—「不招人妒是庸才!」如你被人針對,先考慮成因,很可能你在前述的兩類情形下經已足夠讓你成為眾矢之的。若加上獲得權貴如老闆、上司賞識,那你不是成為被巴結的對象,便肯定會被排斥得像生人勿近似的喪屍,因為大家也害怕你會是老闆條針,所以幾大也要抹黑描臭你,務必想令你感到無癮而自動蒸發。解鈴者繫鈴人也,自我確無問題,但要明白每件事情都總有代價。要化解危機其一方法是順理成章,爭取表現儘快上位,甚至可能的話,成為針對者的上司。其次要懂得「玩政治」,首先要將冰封的自己解封,並且胸襟要廣,主動與口多兼八卦的核心公關人物建立信任關係,多打招呼、多參與群體活動,起碼讓自己的工作態度透明化一點,減輕別人因誤解而產生的憂慮。對方就算不唱好自己,也不再隨意唱衰自己。

其實職場也好生活也好,都可以廣結善緣,只要自己開懷點,對人又關心點,縱使非長得人見人愛,也可以粉絲處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頭條日報專欄【教練的教練】  2018-6-1

http://hd.stheadline.com/news/columns/356/20180601/673142/
 

「你既認真又嚴格!當然會容易觸動!」一晚,我兒於枕邊向我說,「我們最怕你生氣的!」七歲孩子的心思原來絕不簡單,竟一針見血地把我的狀況指正出來!對!我承認對孩子們的表現確有要求,嚴格與否當然自己不怎意會,但受導人的感受確藉得關注。

過去確實在許些生活細節上,我都傾向以高標準完成目標,且會對抗逆感到非常不耐煩,甚至於有時會較兇,這也許是父性部份的力量,用以捕獵與保護,無奈卻宣洩在兒女的違規表現上!聽到哥哥的說話,一旁的女兒也補充說,「爸爸,當你高聲罵哥哥時,我覺得很害怕!」這刻內心深處真有點悔疚,不斷反省着自己的言行。 「你這般對我們,『我們會有樣學樣』遇到事情時就以呼喝解決!」兒子再道。

這句說話彷彿就是在問我:「你會為着我們的成長願意做多少事?」真的!我完全沒想過,這個小朋友會這麼坦率向我表白自己的想法與感受,內心一方面很安慰,因為這代表着他對我的信任,另一方面卻十分掙扎,到底該以何種方式回應他?日後又該如何做?

我回應道:「好吧!我答應你們『爸咪』會改善!同時,我希望與你們一起合作,把事情做好,以後我們也要以更細心的態度,放棄呼喝叫罵的方式,以更溫柔的方式與對方溝通好嗎?」我一直認定孩子就是我的老師,現在更大的頓悟是覺得他們也是我的教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頭條日報專欄【全職「爸咪」】  2018-5-27

http://hd.stheadline.com/news/columns/356/20180525/671462/
 

向天下所有單親父母致敬!

自太太身故擔任全職「爸咪」兩個月以來,我的生活節奏作出翻天的轉變!首先,因為6時左右要起牀,喜愛捱夜的我現在9︰30便已經上牀陪瞓,完全顛覆了過去捱夜工作或打機減壓的方式。其次,事業從單純的工作,變得多元,因為要同時兼顧工作、學業、健康、飲食、娛樂、陪伴……。

幸好女兒仍在幼稚園低班階段,否則要同時應對兩個孩子的功課、紀律、活動等需要定必吃不消。記得最近兒子要英文默書,作為「爸咪」當然要作好準備,當我與兒子都信心十足時,結果是只取得44分的成績,因為英默曾改期,導致「爸咪」錯誤替兒子準備了之前的內容!我的化解方式是—讚許兒子在沒有準備下也有44分;其次向兒子say sorry ,同時告訴他其實也有一定責任協助「爸咪」,其實只要帶著啟導學Coaching 容許出錯,共同承擔的原則便是。

對我來說,其實最困難的在於要結合父性與母性的特質,例如:在差池出現時,仍能以溫婉的態度對待孩子;我外出工作時,如何有效保持他們的功課與生活節奏;更重要的是要取得兒女對母性部份的認同與信任!

生命往往有它的故事!我從未想過要應對這些考驗,但仍堅信適應它的價值!也許這就是我的使命,要我把所認識的 NLP及啟導學問及所具備的能力,更着地應用在生活中!

感恩上天的器重!以及賜與我的力量!我要全心全意學習,祈求祢的憐惜,別對我作出更嚴厲的考驗!

向所有單親父母致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頭條日報專欄【教不太遲】  2018-5-11

http://hd.stheadline.com/news/columns/356/20180511/668204/
 

聽眾陳女士來電訴說對愛女四度試考DSE的狀態感到非常失望,今年更因認為自己準備不足而退考,作為單親媽媽覺得束手無策,甚至認為不知道可以怎樣做。

父母對子女的教養問題上切忌採取放棄態度,宜不斷嘗試新的做法,然後加以注意兒女在心智與行為上的反應,並且視一切的挫敗為回饋訊息,千萬別太在意得失,其實一生不短,不一定要開場就追求取得滿分!

因為健康顧慮,曾經有一段時間我與太太都實施「禁汽令」—不容許兒女在任何時間喝汽水,基於幼兒沒太多的思考,這等方法起初是有效的,其後隨年齡成長,遇到的阻力與抗衡越來越大,甚至時會因此產生衝突。於是意識到孩子開始希望有自己的主見、更多選擇權。

所以開始設定能喝的條件,如:當天完成運動類的課外活動及補習班,便可喝一瓶。 這樣的改變不單讓大家的茅盾減少,更注意到兒子因為得到這種「補償」,在接下來的溝通中會傾向更合作,效果似乎不錯。當然,如果效果不理想,便需要調整新準則或條件,甚至重申父母的觀點作為談判的框架,然後制定雙方同意的做法。沒錯!筆者認為在保護孩子的同時,也得尊重孩子的世界,鼓勵他們自己作決定,並且為自己的決定負責。而非任何事也依賴父母與家庭的支援。甚至在有限度的損失下,讓他們體驗挫折。凡事不容,只會讓兒女更想造反,到頭來極可能得不償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Recruit專欄【自信 最強復原力  2018-5-7

https://www.recruit.com.hk/resources/ArticleDetail.aspx?articleId=36750&page=MPG&sectionId=EDTC

「沒有誰比自己更可靠!」但前提是:必須具備足夠自信,否則只是天方夜譚!

許多人選擇透過倚靠物質來充實自己的自信,說穿了,其實目的就是希望從外表上獲取更多的確認。你長得漂亮、你這個是限量的、你穿得很好看、你的車很炫……若一個人過度依賴這種外在的豐足定義自己、找到自己的話,情況就有如偏吃一樣,早晚會變得自信營養不良,最好別碰上挫敗,否則恐怕要沉淪許久,方能重新振作。

對拳手而言,最可怕的對手是打不死的一類。迅速的復原力,是人生最最最強大的武器,最最最重要的能力。復原力須要極大量的自信助燃,自信稍有不足也難以產生理想效果。

Jenny剛受失戀的打擊,愛人的狠心很快就給自己的自信心化解,原來的損失感消失了,甚至認為損失的是對方;對自己的未來更認為值得擁有更好的!

生命總有其軌跡,有人說就似活在河流中,不知會遭遇甚麼?終點何處?我則認為河中充滿分支,自信及個人的能力就是我們的舵,能創造轉向的空間,引領自己往新嶺地,尋找新可能。也許很多時候會遇上湍急的水流,此時自信衍生勇氣,能力改變結果,最可靠的力量在於自己。有時候,更會因為危險的漩渦而擱淺,此時自信重燃希望,能力撫平創傷,最可靠的力量在內心深處。有時候,甚至會因為巨浪的打擊而覆舟,此時自信與能力生生不息,排除所有恐懼與退縮,助我們遠離黑暗。而無論面對甚麼逆境,唯一可靠的力量,就是自己!

自信是一種習慣,也是一種狀態,更是一種生活態度,一種最具投資價值與升值能力的工具。不像金銀珠寶人皆可取可用;自信是恆久屬於你自己的最珍貴財產。為此,我們應每天找個值得欣賞自己的理由,甚至從歷史中尋找相似的經驗,把這些記憶融會及重新整理一下,最後要以一個簡易的方法如手部動作、一個意象或一句說話,作為時刻提醒自己的標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頭條日報專欄【影孤難自持 以詩懷緬故人】  2018-5-5

http://hd.stheadline.com/news/columns/356/20180504/666155/

聽眾聽完我在電台啟導節目分享離逝主題後來函,請教如何脫離丈夫已經四年離逝的傷痛,祈與讀者分享我如何回覆。

孤獨的感覺確是很不好習慣,每次形單隻影也都會想到她。這讓我更明白對方對自己如何重要,自己愛她的質量也十分高,才會有這種思念。早幾天在杭州出差時,在西湖邊上獨自蹓躂時,我把想念之情融匯在自己所寫的一首詩裏,與你分享一下:

獨步西湖路,懷緬故人辭,華燈初上夜,浪漫醉人時,途人倆卿卿,影孤難自持。

月娥含笑問,相會待何時,無語問蒼天,破繭在何時!  

這是我人生第一首詩詞,寫得不好是應該的,但不是重點,重點在於在寫的前後,自己雖熱淚盈眶,卻有趣地很認同自己的傷痛,這種對傷痛的接納容許我抒發了緬懷之情,我更透過在面書公開作為一種儀式,讓認識我的朋友明白我是個有血有肉,有情有義的人。

我不會否定自己思念故人的情緒,更不會在任何人面前,包括親人假裝堅強,我甚至會欣賞自己會傷痛,這證明了自己的愛的真實!要記住,沒法延續這愛並非一種自己的選項,但要否保留這愛卻是我們可作的主。我深信,具備這種愛人的能力,不損將來我再愛其他人的能力。

我內心深信對方也在另一邊,認可我的想法,因為我知道她也愛我。

在機場回家時,我又突然很懷疑回家的意義!覺得未來很茫然,很迷失,覺得一片空白,待在月台好一陣子,不停思索,最後我發現自己弄錯了,那非空白,那叫自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頭條日報專欄【教練狀態】  2018-4-27

http://hd.stheadline.com/news/columns/356/20180427/664394/

「沒有誰比自己更可靠!」但前提是必須具備足夠自信,否則只是種天方夜譚!

 

許多人選擇透過倚靠物質來充實自己自信,說穿了,其實目的就是希望從外表上獲取更多確認!你長得漂亮、你這個是限量的、你穿得很好看、你的車很炫!若一個人過度依賴外在豐足定義自己,找到自己的話,情況就有如偏吃一樣,早晚變得自信營養不良!最好別碰上挫敗,否則恐怕要沉輪很久,方可重新振作!對拳手而言,最可怕的對手是打不死的一類!迅速的復原力,是人生最強大的武器,最重要的能力。復原力需要大量自信助燃,自信稍有不足,也都難以產生理想效果。

 

生命總有其軌跡,有人說就似活在河中,不知會遭遇甚麼?終點何處?我則認為河中充滿分支,自信及個人的能力就是我們的舵,能創造轉向空間,引領自己往新嶺地,尋找新可能。

 

也許許多時會遇上湍急的河水,此時自信衍生勇氣,能力改變結果,最可靠力量在於自己!有時候,更會因為危險漩渦而擱淺,此時自信重燃希望,能力撫平創傷,最可靠的力量在內心深處!有時甚至會因為巨浪打擊而覆舟,此時,自信與能力生生不息,排除所有恐懼與退縮,助我們遠離黑暗,唯一可靠的力量就是自己!

 

自信是一種習慣,也是一種狀態,更是一種生活態度!一種最具投資價值與升值能力的工具!不像金銀珠寶人皆可取可用。自信是恒久屬於你的最珍貴財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頭條日報專欄【如果還有愛】  2018-4-20

http://hd.stheadline.com/news/columns/356/20180420/662432/

每當大家與人互動時,不論在家、職場、朋友圈、感情,有沒有注意到自己對待他人區別?例如你願意接受朋友唆擺,卻難容忍家人對你的關顧;接納愛人缺點,卻不容忍下屬的不足。總有些人足以令你調節自己內心界限。

 

你偏心包容,還是恨心拒絕是否都有一個準則?也許個人喜惡就是操作準則推桿,也許邏輯才是操作準則推桿,甚至也許根本沒有準則,只是一種隨心所欲?

 

如果有愛,其實人可以很靈活,世界也會更可愛!愛是凌駕一切準則的「原力」!愛的力量十分強大,不但可以殲滅恐懼、委屈、悲傷、煩躁、吝嗇、自私、驕傲、偏執等負面情感,甚至還可以改變世界!南丁格爾、德蘭修女、甘地、曼德拉等都是代表人物。愛更衍生同情、憐惜、包容、體諒、關懷、原諒、接納、奉獻等,甚至誘發突破!

 

愛可以讓父母不離不棄,不怕千辛萬苦培育子女成長,而非成績!愛可以讓情侶相互扶持,共同在人生道路上一起進步,而非肉慾!愛可以讓家庭和諧共融,一家上下齊心,心有所屬!可惜愛還是太抽象,不像財富般實在,可以直接兌換有形之物,導致愛這種原力流通量大減,甚至讓人逐漸忽略,總以投資角度來衡量愛的回報!

 

能夠去愛人,是種得天獨厚的特異功能!有幸獲得愛,更是一筆橫財、一種恩賜!懂愛該惜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Recruit 專欄【辦公室爭鬥 殃及池魚】  2018-4-6

https://www.recruit.com.hk/resources/ArticleDetail.aspx?articleId=36618

辦公室的鬥爭最可怕之處,不在於各有傷亡,而是在於殃及池魚!

 

一家管理有道的機構,人事調和,成員都往同一方向努力。反之,成員都把精力放在自我利益之保護,更嚴重者,會運用自己的權力作為攻擊他人的武器。

 

「為甚麼這個安息彌撒沒有輔祭?」親友關心地問道。我與太太曾在這個堂區舉行婚配聖事,今天在同一個教堂,同一批親友面前,舉行太太的安息彌撒。為了讓年幼的子女適應沒有媽媽的日子,我勉力帶著支離破碎的心情,處理好各種事務,籌辦喪禮、聘請工人、保持兒女生活節奏、維持工作秩序。我一向極少參與堂區內部事務,只會為堂區貢獻,理由是覺得人事複雜,猶幸代父代母協助,打點一切聖道儀式事務,否則必更筋疲力竭。在他們竭力協助下,除了輔祭這問題外,一切也非常順利。

原以為辦公室政治只會在辦公室遇到,怎知道原來有人的地方就有政治問題!

 

我其實並不認識輔祭的負責人,根本沒機會結怨,從代父母口中知道,原來是他刻意調走原答應協助的輔祭人員,成功導致安息彌撒在零輔祭下進行。作為一位教友,我深信天父經已接收了太太,根本不在乎那些形式上的或缺!只是對所有知道實情的親友來說,這無疑是個笑話。況且安息乃對亡者及其家人的祝福,輔祭負責人竟不顧神父、亡者、親屬的情面,運用職權阻止其他輔祭協助神聖的彌撒進行,似乎有意向一些人還以顏色。我乃旁人,卻被殃及,看在眼裡,怎不譁然。原來標榜以愛待人的聖教會,竟然也有如此品行的信徒,實在讓本人大失所望,我甚至懷疑這個宗教的可靠性!

 

無論辦公室政治發生在哪,最可怕除了可以摧毀機構的公信力及名譽外,更使機構原有的表現下降,若沒有適當處理,更會助長山頭主義,導致機構更形腐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頭條日報專欄【給妻子的公開信】  2018-4-6

http://hd.stheadline.com/news/columns/356/20180406/658628/

每刻我也懷念牽著你手的感覺,它不柔滑,甚至因為經年累月的操勞而變得粗糙,但勝在有溫度!

 

每天我還懷念這種無形的溫暖,從我接手妳的工作,我就似考古學家發現珍寶一樣,在許多日常生活細節中,都發現妳的點點暖意!原來妳所花的心思比我所貢獻的更多、更大!大得讓人就似因為無法看到邊際而覺得不存在!大得可以容納這個孤傲的,以為辛勞賺錢就很了不起的我。我終於明白,妳終日辛勞下,還要關顧我、包容我、忍受我、愛我,而我還以為這些都沒甚麼了不起!對不起!我現在感到非常慚愧、非常內疚!

 

為了自辯,我曾經試圖透過埋怨妳的缺點,來減輕失去妳的傷痛,竭力思量下,發現妳的嘮叨、妳的脾氣,原來都是出於對我的保護!我認為別扭的安排,原來都是出於愛!冒著生命危險替我誕下兩個娃娃,原來就是最偉大的犧牲!甚至我對辦事的自信,都源自妳無條件支持與打氣,妳同時是我的教練,也是我的死粉,當天下人離我而去時,你依然伴我把手同行。感謝妳的溫度,妳讓我透徹明白愛的真諦!

 

今天,作為妳的丈夫,一個自負大男人,原來脆弱得連拯救妳的能力也沒有!只反覆反省過去為何不肯就妳的貢獻,給予更多的尊崇、更多合作、不肯作出更多回饋、更多愛護?原來都是因為妳對我的痴愛,縱容了我,妳情願讓自己粉身碎骨,也不忍心讓拖着疲乏身軀的我為妳多做些甚麼!

 

我一生自大,但在妳的愛面前卻原來這麼渺小!而妳,還可以在我面前溫柔的淺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頭條日報專欄【離逝之癒】  2018-3-23

http://hd.stheadline.com/news/columns/356/20180323/655841/

太太在幾週前突然離世,我家頓然變作單親戶,我肩當起「爸咪」的責任,感恩太太的嚴謹,平日做事十分有條理,我很輕鬆便能接手。

 

相處廿載我內心的傷痛並沒有因教練的身分減少,唯發現自己的復原力卻比想像中及身邊的親友強!想到今非昔比無緣再見最讓我觸動,但沉淪在這種想法只會讓人在苦痛中輪廻!所以我選擇保住當下,再創未來,並把對未來的未知視為未開的禮物!這態度讓年幼子女更專注當下與充滿可能性的未來,家總算穩住了!這心態還讓我冷靜下來安頓家中事務,我知道親友都緊張我、關心我,這是拜太太人緣佳所賜,請大家放心!我既不倔強也不軟弱,會在重大打擊中像柳支一樣保持重心。悲痛來的時候不裝強,迷惘來的時候不迷失,重心的力量源於自己,也源於子女。這非「平常心」,我稱之為自信與靈活!

 

太太出事的第二天,我走訪子女的學校知會老師、教練、校長,以排除老師對他們有可能出現的情緒反應的誤解。我也向子女植入兩個訊息:1)媽媽在天享榮福。2)媽媽永遠在我們心中。一天,接兒子下課時,某相熟家長問我兒母親在哪?我兒指著天空笑著說:在天上!然後拍拍心口說:還在這裹!對方哭了, 兒子還安慰她!孩子的世界是父母的世界觀的映照,這點我現在更深信不疑!

 

愛人,請體諒我沒有讓孩子們為你的離去而哭泣,這責任我親自承擔了!你離開的那一夜,兒女很驚訝地說:原來爸爸是會喊的!接著他們還一起伏在我胸膛安慰我!我…因而被療癒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頭條日報專欄【安慰的藝術】  2018-3-16

http://hd.stheadline.com/news/columns/356/20180316/653987/

縱使你沒有接受過專業訓練,也肯定在生活中安慰過他人,可能是:失戀的同學、撒嬌的子女、家人、朋友遇上生活的難題等。良好安慰說話對遇上挫折的人非常重要,有如旱災下的一口水,讓人可以如沐春風重新振作,反之,不好的安慰說話有如把尖刀,有落井下石,傷口撒鹽!變成所謂:「開口夾著脷」!

 

安慰不同處境的人當然有不同的措詞,但安慰的原則均是相同的。對方哀痛的時候說:舒發一下內心感受是需要的!對方自責的時候說:你已經承擔了許多!再給自己壓力已經變得不再合理!對方逃避時說:知道你現在特別需要更多的空間!所以,最重要的第一原則是:認許對方的正面動機Positive intentions—無論對方發生什麼事或處於何種負面情緒中,都要緊記這個大原則!

 

若希望更進一步向對方提供意見,可以在認可完對方正面動機後接上一句建設性提議,如:舒發一下內心感受是需要的!只要同時記緊好好照顧好自己,免於對自己身體造成傷害!又或者:你已經承擔了許多!再給自己壓力已經變得不再合理!況且真正的責任並不宜以猜測的方法判斷,還是先別想太多為妙!

 

安慰他人最難的其實是要能駕馭自己的情緒狀態,自己的情緒非處於正面狀態下千萬別妄意安慰別人。這有如醫生做手術前先要徹底做好消毒工作一樣重要。能安慰他人是種很重要的處世能力,既可幫助他人又可鼓勵自己,心情與情緒的走向,心念千差萬別其實只在一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頭條日報專欄【啟導是甚麼?】  2018-3-9

http://hd.stheadline.com/news/columns/356/20180309/652094/

追求進步,才需啟導!如果可以,自己解決更好!但因為有一個很普及的心理現象,「不知道自己不知道!」,讓人逆來順受,把不合理合理化,例如出身寒微感到自卑。

 

其實,自卑應是靠着優越條件才可有所作為的人,出身寒微沒有包袱,基準低,些微進步都顯得大!可是人的思維方式何等奇妙,一念之差竟影響着一切情緒與狀態,最終殃及自己表現!

 

透過教練洞察與反饋,受導者似是在鏡中觀照自己種種得失覺醒過來,做事做決定當然更醒目!加上啟導本身主旨是「引領進步」,所以可以說啟導是一種協助變身的過程。

 

怎麼知道自己有可能需要接受啟導?生活中有許多慣性行為現象,提示我們有受啟導需要。例如慣性遲到、易怒、酒醉、自卑、失敗、失戀、依賴、害羞、放棄等,人生漫無目的,又或所有既定目標也都難以完成,這些現象都表示自己很可能有啟導需要。

 

當然,構成同一種現象可以有千百種可能,關於人的事怎可能簡單以看本書來解決,縱然身邊有支持或關心自己的人,也往往因為溺愛、依賴又或欠缺啟導能力,而無法協助你進步。思維有別於身體情况,身體有自癒能力,有些病不用看醫生也能自癒;但思維沒有自癒力,所以性格、行為上毛病,又或人生各種表現緩滯、不濟,則宜邀請專業註冊啟導教練協助。

 

除了父母,會認真關顧你所進步的人,可能只有教練!自己能應付更好!否則還是接受啟導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Recruit專欄【價值觀地圖】  2018-3-2

 

https://www.recruit.com.hk/resources/ArticleDetail.aspx?articleId=36452

 

Coaching並不能翻譯為教練,因為Coach才是教練,視教練為名詞形容Coaching從業者沒有甚麼問題,惟強把Coaching譯為教練,則表達不了Coaching那種啟發與引導進步意思,而且教練一詞有教導的意思,因此宜把Coaching翻譯成它本身作用,就是啟發、引導他人完成既定目標,啟導才是最貼近的意思!

 

目前,所有字典裏Coaching解釋為輔導,又或是指導、培訓、訓練等,這樣翻譯便把Coaching與其他專業混為一談。讓我們區分一下,輔導工作是指向對人生感到身心不適、不滿者提供協助與疏導。輔導員會為當事人提供干預性補救。

 

培訓是一種透過研讀、經歷或教授而增進知識、技術過程,培訓師是專家而培訓課程目標,往往透過特定技巧取得即時結果。培訓非一對一,往往是一對眾。

 

治療是為尋求心理或生理症狀人士提供協助,特別指希望獲得情緒上療癒,以及從精神痛苦中獲得釋放個案。治療往往涉及案主精神健康,啟導則涉及案主的精神成長。案主尋求治療或輔導動機,往往是希望從痛苦與傷痛中走出來,啟導則是一種激發,而非一種補救。治療與輔導比啟導更多涉及處理過去經驗。

 

基於啟導是一種較新溝通方式,全球的文化中,對Coaching這個動詞都有翻譯上的困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頭條日報專欄【啟導是甚麼?】  2018-3-2

http://hd.stheadline.com/news/columns/356/20180302/650196/

許多經歷過情感風暴的朋友都體驗過,要把感情放下的困難。情況有點像要把黏在身上的口香糖除掉一樣難搞,總有殘餘以及有一絲絲黐纏,強加擦拭留痕更深!似乎越刻意要忘記過去卻越完全無法忘懷一樣,總無法擺脫失去的苦痛。也許,就是因為許多人認為這種失去的悲傷是無法忘懷,以致它變成心理上不可祛除的負擔!

 

把口香糖冷卻,才能容易把它整片去除!同樣,如要做到無痛失戀效果,便需要懂得把往事冷卻的方式。秘訣一:從VR到手機屏,一切煩惱皆由心生,若讓一切往事在腦海內如VR般瀝瀝浮現,會造成疑幻似真的對照,刺激度當然會更強烈,猶如還暖的口香糖一樣極難處理。所以要運用抽離的方式,減輕過封內心的影響。

 

首先要問自己意願的支持,容許自己淡化過去感官的記憶,然後把原來VR感官形態,如:聲音、光影片段縮小至像手機屏幕大小,就是要做到以第三身角度來看過去,以冷卻舊事對自己情緒干擾,若發現效果明顯,執行秘訣二,否則再將舊記憶繼續縮小至手錶大小,如完全不順利,找教練!

 

秘訣二:建立私人歷史博物館,徹底消除記憶不一定是最佳選擇,所以宜把已經淡化的往事,放進「私人歷史博物館」意思,就是把它視為值得珍藏、值得回味的寶物,從中可以有所提醒。

 

理想的效果是達到讓情感既保存又不受其影響,只要多作嘗試,所有人皆可以做到!若是遇有困難,便宜找教練幫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頭條日報專欄【價值觀地圖】  2018-2-23

http://hd.stheadline.com/news/columns/356/20180223/648336/

許多經歷過情感風暴的朋友都體驗過,要把感情放下的困難。情況有點像要把黏在身上的口香糖除掉一樣難搞,總有殘餘以及有一絲絲黐纏,強加擦拭留痕更深!似乎越刻意要忘記過去卻越完全無法忘懷一樣,總無法擺脫失去的苦痛。也許,就是因為許多人認為這種失去的悲傷是無法忘懷,以致它變成心理上不可祛除的負擔!

 

把口香糖冷卻,才能容易把它整片去除!同樣,如要做到無痛失戀效果,便需要懂得把往事冷卻的方式。秘訣一:從VR到手機屏,一切煩惱皆由心生,若讓一切往事在腦海內如VR般瀝瀝浮現,會造成疑幻似真的對照,刺激度當然會更強烈,猶如還暖的口香糖一樣極難處理。所以要運用抽離的方式,減輕過封內心的影響。

 

首先要問自己意願的支持,容許自己淡化過去感官的記憶,然後把原來VR感官形態,如:聲音、光影片段縮小至像手機屏幕大小,就是要做到以第三身角度來看過去,以冷卻舊事對自己情緒干擾,若發現效果明顯,執行秘訣二,否則再將舊記憶繼續縮小至手錶大小,如完全不順利,找教練!

 

秘訣二:建立私人歷史博物館,徹底消除記憶不一定是最佳選擇,所以宜把已經淡化的往事,放進「私人歷史博物館」意思,就是把它視為值得珍藏、值得回味的寶物,從中可以有所提醒。

 

理想的效果是達到讓情感既保存又不受其影響,只要多作嘗試,所有人皆可以做到!若是遇有困難,便宜找教練幫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頭條日報專欄【身心治未病】  2018-2-9

http://hd.stheadline.com/news/columns/356/20180209/645513/

許多經歷過情感風暴的朋友都體驗過,要把感情放下的困難。情況有點像要把黏在身上的口香糖除掉一樣難搞,總有殘餘以及有一絲絲黐纏,強加擦拭留痕更深!似乎越刻意要忘記過去卻越完全無法忘懷一樣,總無法擺脫失去的苦痛。也許,就是因為許多人認為這種失去的悲傷是無法忘懷,以致它變成心理上不可祛除的負擔!

 

把口香糖冷卻,才能容易把它整片去除!同樣,如要做到無痛失戀效果,便需要懂得把往事冷卻的方式。秘訣一:從VR到手機屏,一切煩惱皆由心生,若讓一切往事在腦海內如VR般瀝瀝浮現,會造成疑幻似真的對照,刺激度當然會更強烈,猶如還暖的口香糖一樣極難處理。所以要運用抽離的方式,減輕過封內心的影響。

 

首先要問自己意願的支持,容許自己淡化過去感官的記憶,然後把原來VR感官形態,如:聲音、光影片段縮小至像手機屏幕大小,就是要做到以第三身角度來看過去,以冷卻舊事對自己情緒干擾,若發現效果明顯,執行秘訣二,否則再將舊記憶繼續縮小至手錶大小,如完全不順利,找教練!

 

秘訣二:建立私人歷史博物館,徹底消除記憶不一定是最佳選擇,所以宜把已經淡化的往事,放進「私人歷史博物館」意思,就是把它視為值得珍藏、值得回味的寶物,從中可以有所提醒。

 

理想的效果是達到讓情感既保存又不受其影響,只要多作嘗試,所有人皆可以做到!若是遇有困難,便宜找教練幫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Recruit專欄【無國界VS邊緣化】  2018-2-2

 

https://www.recruit.com.hk/resources/ArticleDetail.aspx?articleId=36318

 

近日再度發生虐兒致死案件,着實讓人聞者心痛!再度透視了,家長本身在品格及教養問題上對幼兒成長的影響,真的非常關鍵與重要!輕則培養出社會的破壞份子,重則直接影響兒童身心健康。以往只知煉獄是十分可佈,今天卻明白,人間原來也有煉獄!法治不能讓可人兒復生,卻可以透過嚴厲懲處,警惕社會要善待兒童,慎重負好教養責任。

 

一直以來,在啟導工作中,發現許多人所面臨的問題,均與當事人成長經歷有關,例如:自信心不足、溝通關係問題、情緒起伏大等。Sandy自小與母親關係特別差,以使踏足社會後,很快便離家自住,其後在自己心智未有準備好之際便與男友結婚,結果有了自己的小孩後,由於男方年輕不甘被家庭所困,結識另一女子並與她離婚,可憐的Sandy獨力撫養難支,經常把情緒發洩在自己年幼的女兒身上,女兒因此不肯信任她,她發現自己竟無意識地成為自己當天的母親!這種輪迴說明若沒有任何改變或提升,問題並不會自己化解,又或者不肯認真面對問題,都對自身造成長遠影響。

 

大家似乎總會輕視身心及情緒問題影響,總要到發生不幸或嚴重事件,才開始關注問題,是否還要以這種非常被動的做法應對問題呢?

 

家庭教育是社會文明與幸福基石,是國家興衰存亡關鍵,是所有父母應該肩負的責任,真心希望大家可以做好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頭條日報專欄【無痛失戀】  2018-2-2

http://hd.stheadline.com/news/columns/356/20180202/643422/

許多經歷過情感風暴的朋友都體驗過,要把感情放下的困難。情況有點像要把黏在身上的口香糖除掉一樣難搞,總有殘餘以及有一絲絲黐纏,強加擦拭留痕更深!似乎越刻意要忘記過去卻越完全無法忘懷一樣,總無法擺脫失去的苦痛。也許,就是因為許多人認為這種失去的悲傷是無法忘懷,以致它變成心理上不可祛除的負擔!

 

把口香糖冷卻,才能容易把它整片去除!同樣,如要做到無痛失戀效果,便需要懂得把往事冷卻的方式。秘訣一:從VR到手機屏,一切煩惱皆由心生,若讓一切往事在腦海內如VR般瀝瀝浮現,會造成疑幻似真的對照,刺激度當然會更強烈,猶如還暖的口香糖一樣極難處理。所以要運用抽離的方式,減輕過封內心的影響。

 

首先要問自己意願的支持,容許自己淡化過去感官的記憶,然後把原來VR感官形態,如:聲音、光影片段縮小至像手機屏幕大小,就是要做到以第三身角度來看過去,以冷卻舊事對自己情緒干擾,若發現效果明顯,執行秘訣二,否則再將舊記憶繼續縮小至手錶大小,如完全不順利,找教練!

 

秘訣二:建立私人歷史博物館,徹底消除記憶不一定是最佳選擇,所以宜把已經淡化的往事,放進「私人歷史博物館」意思,就是把它視為值得珍藏、值得回味的寶物,從中可以有所提醒。

 

理想的效果是達到讓情感既保存又不受其影響,只要多作嘗試,所有人皆可以做到!若是遇有困難,便宜找教練幫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頭條日報專欄【教練的價值】  2018-1-26

http://hd.stheadline.com/news/columns/356/20180126/641304/

如果每個人都易於看見自己,我們便無需存在了!了解自己是一件非常需要勇氣的事!情況有點像諱疾忌醫的人,不願作出身體檢查的心態相似,害怕接受真相。性格缺陷與身體癮患一樣,若不面對,又長期不去作出治理,恐嚇最終會把問題深化,變成無藥可治真的指日可待!聽起來似是危言聳聽,又有幾許人明白是肺腑之言!就讓我給大家幾個實際例子。

 

Robert是某家廣告公司的行政管理人,無論人事部招請了誰給他,他都總向人事部反映新員工都不濟事,無論新員工、公司與Robert自己都覺得很無奈。原來Robert做事要求十分嚴格,往往讓下屬吃不消離職,這與其成長經歷有關,Robert深信只有吹毛求疵才能鍛煉出好員工。Robert這種想法雖然不無道理,但時移世易,老方法在新時代很難通行。當他虛心承認自己確需要改變心態,問題才可迎刃而解。

 

因為不同所以不同,化解困局必須從根本着手。許多時候問題創造者本身都帶着解藥,只是自己並未有察覺到而已。所以好的教練,必須具備良好的「釐清問題力」,在啟導過程中,讓受導人有所觀照發現。承認自己不足之難在於考驗自我寬恕與自我提升力,若欠教練在旁指導協助,着實較難實踐。沒有最好,只有更好!當了這麼多年教練,總結下來發現這個真理,無論你是誰,有甚麼學歴或專業資格、財富也好,只要自己願意,透過有效的啟導過程,人生都總有進步空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頭條日報專欄【成長教練不好當】  2018-1-19

http://hd.stheadline.com/news/columns/356/20180119/639216/

嚴父出孝子,慈母多敗兒!這些陳舊的育兒金句該登堂入室?還是該永久消失?

 

家長該當好子女最好的人生教練?但坦白說,這角色確實不易當!有兩個主要理由:1) 缺信任。2)欠技巧。簡單地認為只要多倍伴,便順理成章可成為子女的必然教練嗎?啟導工作往往是受導人主動委任,所以受導人對教練已具備足夠信任。

 

同樣地,家長希望成為子女的教練,前設條件是得到子女的確認與信任。這對現今的家長非常具挑戰,因為可能連陪伴的時間也罕有,要子女特別是年幼的子女「瞧得起」、「信得過」,願意接受成為自己的心靈成長導師,真的十分不容易。

 

另外,家長自身日常的思、言、行,也非常重要,如果品行與人格魅力不足,例如:認定自己是師奶、大叔,低俗、粗鄙,愛賭博,無所事事得罪人多稱呼人少,都難以得到子女的敬佩。所以父母宜發展一兩項技能傍身,如運動、琴棋書畫等,反正可讓子女敬重的皆可。

 

反而第二點,啟導技巧的增進則較易處理,只要在坊間找個配合自己時間的課程便可,一兩天的課程,當教練該注意和具備的都該足夠。當然,由於啟導是一種不一樣的溝通方式,與自己日常的溝通方式全不一樣,所以對父母而言,難度最高在於是否能虛心、有耐性地運用這種並不習慣的方式,與子女溝通。

 

家長要記住,陳舊過時的嚴厲方式,只會讓小朋友失去自信,只有充滿愛、受到支持的孩子才有機會把自己發揮得最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頭條日報專欄【病一直沒好】  2018-1-12

http://hd.stheadline.com/news/columns/356/20180112/637221/

近日民調顯示特首林鄭月娥女士的民望支持度有所提升,標誌着林女士的管治受更多市民支持。對施政者來說,絕對是一支強心針,有則改善無則加勉,施政者可以調整自己做到盡善盡美。

 

想到這裏,我忽然心發奇想,為何只有那些重要與的政治人物才有被受民調,不然若每個人都可以擁有屬於自己的民調報告,知道自己的一切所作所為所給人的感覺,並由他人評估自己的自信與他信程度,這會多大的價值啊!許多人總以為生活只需向自己負責,與人無由,這種想法十分錯誤!

  

沒有人是孤島!我們必須要與他人互動,所有互動均由個人內心世界主導,涉及一連串的決定。舉例:一個人在社交網絡與他人口角。要不在社交平台表達意見是個選擇,意見是否惹火也是選舉,如何回應又是選擇。

  

所以甚麼人做甚麼事!所有決定其實都會引起「蝴蝶效應」,除了自己外其實也會對他人造成影響,問題在於自己是否知道而已。

  

好民望加強管治者管治信心,我們每個人都是自己的管治者,有否意識到自己的管治方式對自己內心來說,民望有多高?若果自己內心對自己的表現感到滿意,並且十分信任支持,那麼做任何事都乾淨俐落,反之則畏首畏尾、表現不濟,嚴重的甚至會自暴自棄推翻自己,豈不哀哉?!

  

啟導過程就是透過教練的反饋問題反映自己,具備像民調一樣的功能,讓人意識到自己的不足,甚至人際能力上的他信力與自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頭條日報專欄【心靈民望】  2018-1-5

http://hd.stheadline.com/news/columns/356/20180105/635256/

近日民調顯示特首林鄭月娥女士的民望支持度有所提升,標誌着林女士的管治受更多市民支持。對施政者來說,絕對是一支強心針,有則改善無則加勉,施政者可以調整自己做到盡善盡美。

 

想到這裏,我忽然心發奇想,為何只有那些重要與的政治人物才有被受民調,不然若每個人都可以擁有屬於自己的民調報告,知道自己的一切所作所為所給人的感覺,並由他人評估自己的自信與他信程度,這會多大的價值啊!許多人總以為生活只需向自己負責,與人無由,這種想法十分錯誤!

  

沒有人是孤島!我們必須要與他人互動,所有互動均由個人內心世界主導,涉及一連串的決定。舉例:一個人在社交網絡與他人口角。要不在社交平台表達意見是個選擇,意見是否惹火也是選舉,如何回應又是選擇。

  

所以甚麼人做甚麼事!所有決定其實都會引起「蝴蝶效應」,除了自己外其實也會對他人造成影響,問題在於自己是否知道而已。

  

好民望加強管治者管治信心,我們每個人都是自己的管治者,有否意識到自己的管治方式對自己內心來說,民望有多高?若果自己內心對自己的表現感到滿意,並且十分信任支持,那麼做任何事都乾淨俐落,反之則畏首畏尾、表現不濟,嚴重的甚至會自暴自棄推翻自己,豈不哀哉?!

  

啟導過程就是透過教練的反饋問題反映自己,具備像民調一樣的功能,讓人意識到自己的不足,甚至人際能力上的他信力與自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Recruit專欄【專注成功】  2018-1-5

 

https://www.recruit.com.hk/resources/ArticleDetail.aspx?articleId=36185

 

每到年底,在氛圍上總讓人對新的一年充滿憧憬與盼望,這種心理狀態在新世代的行為主義心理學NLP來看,叫做「專注將來」。

 

所謂「明天會更好」,當一個人正面地專注將來,會讓人對未發生的事情抱有期盼,從而能蓋掩當下或過去的一切不如意。因為滿腦子都想著更好的在前方,語意中暗示了自己很快就會過渡了黑暗的日子,更好的就在前方,所以觸發內心繼續往前走的動力便會發揮。相反,若果一個人負面地專注將來,就會形成類似萬念俱灰的心情,除會對將來的可能性完全絕望外,更會對刻下所經歷的苦惱延伸,建構出可怖的將來!然而,一切雖看似絕望,但在啟導coaching的時候,卻是讓人覺醒的方法,因為這暗示著若不肯作出改變,一切都沒可能如願以償,藉此激發一個人的轉變動力,為自己做點不同的事。

 

當下不如意,就要專注將來往明天看,以消除受刻下不滿的干擾,前提是要對將來有正面的主張,直接點說就是要有正面目標。否則縱然專注將來也是漫無目的在浮動,如在大海中漂泊,只會是一種茫茫然。

在工作上亦然,若對自己的業務、入息不滿,與其在苦海中埋怨,倒不如積極充實自己,讓自己在實力上更具價值及競爭力,可以是溝通、表達能力上,也可以是情緒管理或狀態管理上,亦可以是語言能力上,舉凡有利自己升值的都值得做。然後,為自己的實力定好一個價格,從市場上找出路,緊記千萬別自卑,要對自己有絕對的信心,才可以更上一層樓。若果願意承擔責任的話,則可以加大野心,選擇更高一個層次的職位。記著,成就只給準備好的人。

 

明天會更好不是必然的。2017已成過去,現在宜專注將來,在新的一年定好有利自己的目標,哪怕目標空泛,只要比現在的自己更好、更快樂便是。同時宜答應自己作出一至兩項小轉變,所謂:小軌跡大不同!一切不再一樣均由一個念頭開始。

 

忘記過去,談何容易。努力面前,現在大家應該知道如何才做到。

 

祝各位新年進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頭條日報專欄【改變的時刻】  2017-12-29

http://hd.stheadline.com/news/columns/356/20171229/633549/

每到年底在氛圍上,總讓人對新的一年充滿憧憬與盼望,這種心理狀態在新世代的行為主義心理學NLP來看,叫做「專注將來」!

 

所謂「明天會更好!」,當一個人正面地「專注將來」,會讓人對未發生的事情抱有期盼,從而能蓋掩當下或過去的一切不如意,因為滿腦子都想著更好的在前方,語意中暗示了自己會很快就會過渡了黑暗的日子,更好的就在前方,所以,觸發內心繼續往前走的動力便會發揮。

 

相反,若果當一個人負面地「專注將來」,就會形成類似「萬念俱灰」的心情,除會對將來的可能性完全絕望外,更會對刻下所經歷的苦惱延伸,建構出可佈的將來!雖然一切看似絕望,但在啟導Coaching的時候,卻是讓人覺醒的方法,因為這都暗示着若不肯作出改變,一切都沒可能如願以償!藉此激發一個人的轉變動力,為自己做點不同的事!

 

當下不如意,就要「專注將來」往明天看,以消除受刻下不滿所干擾,前提是要對「將來」有正面的主張,直接點說就是需要有正面目標。否則縱然專注將來也是漫無目的的在浮動,如在大海中漂泊,只會是一種茫茫然。

 

明天會更好不是必然的!過兩天2017將成過去,現在宜專注將來,在新一年定好有利自己的目標,那怕目標虛泛,只要比現正的自己更好、更快樂便是。同時宜答應自已作出一至兩項的小轉變,所謂:小軌跡大不同!一切不再一樣均由一個念頭開始。

 

忘記過去,談何容易!努力面前!現在大家應該知道如何才做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頭條日報專欄【遭遇處理】  2017-12-22

http://hd.stheadline.com/news/columns/356/20171222/632376/

身心健康由遭遇處理開始!經歷並非一種選擇!每天我們都會有不同遭遇,好、壞、主動、被動,都在發生,縱使周詳籌劃也不一定從心所願,所謂「謀事在人,成事在天!」遭遇與結果不由我們決定!有人希望白頭偕老,卻分手收場;有人遭逢不幸,受到性侵傷害;有人沉迷電玩,卻最後演變成個人事業。遭遇建構我們的人生歷史,人的幸福與快樂感,一切取決於我們是否懂得處理遭遇開始。

 

首先,我我們要懂得判斷好與壞的經歷,好的經歷我們需要把它感官經驗放大陪增,壞的經歷我們要懂得如何化淡變小。因為任何經歷都是感官的作用,一切都是大腦遺留的影像,聲音、感受所引起的作用。若果所發生嘅係一啲好事,運用VR化的方式讓自己隨時可以設身處地親歷其中,好讓一切正面能量得以被盡情吸收,然後保存位可以即call即有的身心狀態。

 

不良的遭遇便需要把它模糊化,運用如:多重抽離、重塑印記、換框、次感元的轉變等方式,讓一切不良遭遇對感官的刺激淡化,Let Go 是要有技巧的!

 

一個人如果有豁達之心,遇上任何遭遇都有能力行駛判斷好壞遭遇的主權,相反,若果一個人沒有自信、心胸狹窄,連自己也不肯原諒自己的話,那麼遇上壞遭遇的機率將會比任何人都會高。

 

「同一個地球,另一個世界!」要創造美好幸福快樂的人生,並非一種總長式的幸運,而是一個人的思維態度,生命本來就是值得欣喜、感恩的美事,祝願各位讀者朋友聖誕幸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頭條日報專欄【大慈善家】  2017-12-15

http://hd.stheadline.com/news/columns/356/20171215/630236/

父母都是世上最偉大的慈善家!

  

當父母就像是義工一樣,是一份沒有金錢報酬的工作。有人會把兒女的學業成績、將來的成就當作報酬!這樣的話,所有供書教學便變似投資,股價(子女成績)稍有不遜便會相當觸及神經。我認為雖然父母有權分享子女有成的喜悅,但這些所有其實都只屬於子女自己,而非父母!聽上去當父母很虧,但父母卻可從這點體現奉獻一切的高尚情操!

  

「因為我養育你,所以你要做好我要的事!」一些父母下意識利用子女來實踐個人理想,指定子女要當個醫生、律師、建築師等。我認為只要不強求,尊重子女自己想法,多鼓勵,不非法禁固其思想與理想便是!所以「因為我養育你,所以你可以放膽做想做的事!」這才是當父母的態度。  我經常提醒兒子,別為取悅我們而取得一百分,我所高興的,其實是看到他肯為自己付出努力,並且享受固中樂趣,而不誤以為,成績結果是對我們的「交代」,把自己的榮耀與滿足感看成是一種「貨幣」。家長就是義務教練!與受導者「榮辱與共」,齊上齊落,是一種最偉大、恒久的贊助Sponsor ship行為。所以父母都是世上最偉大的慈善家!無私、不問報酬、永遠支持!如果想體現愛的最境界,當個父母便可以一清二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頭條日報專欄【走佬父母】  2017-12-8

http://hd.stheadline.com/news/columns/356/20171208/628155/

笑容在哪,價值就在哪!前提:首先要學懂甚麼讓自己真心、開懷地笑起來!快樂是怎麼回事?在紫醉金迷的世界,追求快樂的焦點,似乎都放於物欲上,唯卻看見許多有房、有車、有家的人,非但沒有特別快樂,反為沉溺,甚至迷失在物欲的競賽中,擁有人所共仰的奢侈品,卻只覺很酷而不覺得因此而快樂,甚至還有可能因快樂不起來而覺得內心更空虛。我不仇富,也十分認同消費後的痛快,但卻不忘別以「追求物欲」供奉快樂!快樂!就是擁有一些金錢換不了的東西!

 

權力、地位、知名度、成就並非金錢可換取,擁有了理應舒心快樂,卻往往總被附帶的恐懼、壓力、擔憂所消磨殆盡,非但完全無法因此快樂起來,更甚者會因此喪失快樂的知覺。我不孤芳自賞、也不反對精進,但卻常告誡自己別以「戀棧權位」供奉快樂!快樂!就是有所精進也無所畏懼!

 

擁有愛情、被寵愛、珍愛固然值得快樂!但沒有也不見得就該苦惱,因為沒有「還愛」、被「索愛」之煩惱,也是一種樂得自在的快樂!更不會因害怕失去而有所焦慮。事實上,懂得享受自由的快樂也十分重要呢! 快樂!就是一種選擇,無論何時,都一應有值得快樂的原因!好好找出引發真心笑容的元素,並且多以之為伴,好好感受本來就是費用全免的快樂是怎樣的!聖誕節快到了,好好享受一下節日的快樂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頭條日報專欄【快樂的售價】  2017-12-1

http://hd.stheadline.com/news/columns/356/20171201/626109/

笑容在哪,價值就在哪!前提:首先要學懂甚麼讓自己真心、開懷地笑起來!快樂是怎麼回事?在紫醉金迷的世界,追求快樂的焦點,似乎都放於物欲上,唯卻看見許多有房、有車、有家的人,非但沒有特別快樂,反為沉溺,甚至迷失在物欲的競賽中,擁有人所共仰的奢侈品,卻只覺很酷而不覺得因此而快樂,甚至還有可能因快樂不起來而覺得內心更空虛。我不仇富,也十分認同消費後的痛快,但卻不忘別以「追求物欲」供奉快樂!快樂!就是擁有一些金錢換不了的東西!

 

權力、地位、知名度、成就並非金錢可換取,擁有了理應舒心快樂,卻往往總被附帶的恐懼、壓力、擔憂所消磨殆盡,非但完全無法因此快樂起來,更甚者會因此喪失快樂的知覺。我不孤芳自賞、也不反對精進,但卻常告誡自己別以「戀棧權位」供奉快樂!快樂!就是有所精進也無所畏懼!

 

擁有愛情、被寵愛、珍愛固然值得快樂!但沒有也不見得就該苦惱,因為沒有「還愛」、被「索愛」之煩惱,也是一種樂得自在的快樂!更不會因害怕失去而有所焦慮。事實上,懂得享受自由的快樂也十分重要呢! 快樂!就是一種選擇,無論何時,都一應有值得快樂的原因!好好找出引發真心笑容的元素,並且多以之為伴,好好感受本來就是費用全免的快樂是怎樣的!聖誕節快到了,好好享受一下節日的快樂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Recruit專欄【內部企業家】  2017-12-1

 

https://www.recruit.com.hk/resources/ArticleDetail.aspx?articleId=36037

 

在「互聯網+」年代,只關注傳統經營模式已變成企業衰亡的主要原因。幾乎所有行業都要透過線上線下與客戶或服務對象保持緊密聯繫,這種變化對所有企業的應變與效能考驗特別巨大。

 

企業要追上時代的步伐,必須得到員工上下整體配合,願意把原來比較單一的工作性質,轉變為更多樣化的工作性質,惜在薪酬及福利制度的保障下,企業要一呼百應使所有員工同心同德談何容易?因為做又三十六唔做又三十六!若企業平日沒有做好內部和諧工作,更會導致僱傭關係不和,分分鐘反過來被員工以各種行動要脅,讓企業有所損失。

 

這種風險在實行佣金或獎金制度的公司,成員基於多勞多得,唇亡齒寒的價值觀驅動下,比較少遇到。事實上許多採用傳統薪酬制度的企業,已經從制度入手釋放人力資源,以項目為本的矩陣管理(Matrix Management)這種讓職能扁平化的方式,透過不同項目的協作,讓員工變得更多任務化(Multitasking)。

 

由於企業薪資包袱與成本過大,故利潤空間變得更狹隘。我大膽預言,5年內企業將相繼改變薪資制度的形態,實行類似獎金取代部分底薪的做法,以迎合市場的需要,內地企業更應該是這種新制度的先驅。換句話說,企業將出現更多願意與機構共同進退的「內部企業家」Intraperneur。所謂內部企業家,就是願意有所承擔,樂意牽頭協助企業找到創新道路與方法的人。

 

這其實是一個難能可貴的機會,因為情形就像有機構支持,打本給你做生意一樣,所以管理人應該提早做好心理準備,好好裝備自己,培養企業家精神,為未來闖天下作好準備。老實說,任何企業在任何時候,特別遇到考驗時,其實都需要這種員工。

 

所謂企業家精神,籠統來說是指一個願意以冒險和創新手法,懂得活用或開發資源,把意念創造成有市場價值的人。這考驗一個人的創意、策劃與執行力,而靈活(Flexibility)就是成功最重要的核心,無論在溝通、資源運用、創意思考上都須要用上。管理者要作好心理準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頭條日報專欄【出租天使】  2017-11-24

http://hd.stheadline.com/news/columns/356/20171124/624066/

孤獨面對問題,只是種選擇!可能你會認為世上沒人會懂你、沒人會明白你、也沒人有必然責任時刻關顧你!但何故要封殺自己獲得協助的機會?何故不願揭示問題,不肯給予自己機會讓他人有渠道理解你?是否覺得,冰封自己,比真誠面對自己更容易?!「自己問題自己辦!」這也許是習得無助的根據,選擇孤獨面對問題、困難與考驗似乎是唯一出路!

 

當然,也有可能因擔心被拒絕、被恥笑而不敢貿然提出自身需求,其實這種猜想雖然合理,但同時絕對值得獲頒發最佳編劇獎!因為,別人很可能只因連自己問題也未解決,而不敢、不懂如何向你提供有效協助而感壓力而已!記住!只有經過專業訓練才可當救生員,隨意找個某君傾訴不見得能在苦海中拯救你!朋友有問題,找教練吧!

 

猶如守護天使Guradian Angel,教練是智慧的信使,帶動你內在智慧與力量,協助你找到完成自己人生作業的方法,這是「啟導型」教練的使命。教練不可以替代你完成任務,因為這是每個人自己的人生功課,教練會助你找對符合內心價值的行動方案,並且在適當時機提出反饋。身為教練多年,有時候我會覺得,教練就如一位出租天使,為受導者保駕護航。教練是你夢想的擁護者,為你的進程打氣。教練是清道夫,為你在成功路徑上排除阻障。教練是蓋章者,肯定你的成就。教練是你的助言人,讓你順利吐出心聲。教練是心靈按摩師,為你釋除壓力,改變負面身心狀態。教練是建築師,助你修建亮麗的未來!遇問題,找教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頭條日報專欄【啟導型教練】  2017-11-17

http://hd.stheadline.com/news/columns/356/20171117/621971/

記得在二十年前,某種冼腦式的課程頗為流行,自己也曾在友人感召下,參加了首階段的課程。課程十分煽情,主張以批判手段讓迫使人承認自己的不足,以產生轉變。然而,這種口味十分重的手法卻特別受年輕人青睞,課後個個也自稱為教練,四出以行刑式手法啟導身邊朋友與家人。有趣的是,這種手法卻對不願誠實面對自己的人,非常見效!導致有許多人都在過程中樂此不疲地傳播這種有特色的啟導風氣!

 

自此許多人便先入為主地對認為「教練」這種人,都是叛逆份子,甚至對「教練」這名詞有非常負面的印象。

 

其實一直以來,社會均沒有正式認受過教練身份,對啟導工作更沒有適當的標準認知。導致一些機構可以籍把弄人心,來魚目混珠,戲弄老百姓。人生教練Life Coach身份動機本意就是協助他人過更理想的生活,啟導Coaching亦有異於教導Teaching的死板,靈活於輔導consuling受制於多種過時的心理學觀點限制,更是一種上游工作,以修正盲點,防患未然,而非一種治療方法,個人更認為透過專業啟導過程,有機會讓各種身心疾病從字典中消失,對社會的貢獻是可以肯定的!

 

教練要成為更權威專業,得到社會大眾的認受與尊重,宜以平易近人的普及方式,展示啟導的專業性,同時,必須要團結起來,共同維護專業路線的發展。為更多企業建立啟導文化,使企業產能與績效表現同時提升!

 

在此希望有一天,人們均以具備啟導Coaching能力為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頭條日報專欄【未來企業戰士】  2017-11-10

http://hd.stheadline.com/news/columns/356/20171110/619799/

互聯網加年代,對企業應變與效能考驗特別巨大!企業要追上時代的步伐,必須得到員工上下的整體配合,惜在於薪酬及福利制度讓的保障下,企業要一呼百應使所有員工同心同德談何容易?因為做就三十六唔做就三十八!若企業平日沒有做好和諧工作,導致僱傭關係不和,分分鐘反過來還會被員工以各種行動要脅,讓企業有所損失!這種風險,在實行傭金或獎金制度的公司,成員基於多勞多得,唇亡齒寒的價值觀驅動下,比較少遇到。事實上,許多傳統薪酬制度企業,已經從管理制度下手,釋放人力資源,以項目為本的矩陣管理Matrix Management這種讓職能扁平化的方式,透過不同項目的協作,讓員工變得更多任務化 Multitasking。 

 

由於企業薪資包伏與成本過大,故利潤空間狹隘。我大膽預言,五年內企業將相繼需要改變薪資制度的形態,實行仿似獎金取代部份底薪的做法,以迎合市場的需要,內地企業更應該是這種新制度的先驅。簡單而言,企業將出現更多願意與機構共同進退的「內部企業家」Intraperneur!所以管理人應該提早做好心理準備,好好裝備自己,培養企業家精神,為未來闖世界作好準備。

 

所謂企業家精神,籠統來說是指一個願意以冒險和創新手法,懂得活用或開發資源,把意念創制成有利可圖成品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Recruit專欄【面對大灣區的黯然】  2017-11-3

 

https://www.recruit.com.hk/resources/ArticleDetail.aspx?articleId=35911

 

有報道指,國內電子支付系統「支付寶」將全面登陸本港,為市民提供安全、便捷的電子支付服務。能夠有效利用科技令生活變得更有效率、更安全,理論上是一件好事。惜從收音機上卻聽到一些香港人的另一種反應:「我寧用八達通!」「為甚麼要將所有功能結集在手機上?」「都不清楚是否真的安全可靠!」若果這些觀點真的代表新一代香港精神,那麼我深信香港青年未來難以在粵港澳大灣區中有甚麼貢獻與地位了!

 

近年經常穿梭大中華區各地,親身目睹與體驗國內電子支付的發展,其發展速度確實讓人感到非常驚訝。最近到上海公幹,身上已經可以零現金而通行無阻,電子支付大行其道,可以說已經成為國內生活的必需品了。過去使用現金的風險,包括遺失、假鈔、傳播細菌、損耗等引發的問題,透過電子支付已經徹底被解決,現在連菜市場買肉買菜也可使用。電子支付增加了貨幣的流動性,這點從每年新年的搶紅包數量中可見一斑(註:2017年除夕夜微信紅包收發達142億個!)數量事小,更重要是這種往來同時深化參與者的關係,對各種關係營銷奠下良好的基礎。

 

每個念頭都有一定代價!點揀?在乎知不知道自己要甚麼?故步自封帶著歧視國產而盲目抗拒接受新事物,以為可避免被同化,實質是封殺了自己與時俱進的機會,有點像當年寧存現款於床下底鐵皮罐,也不敢存進銀行的老人家般的思維模式!我們真的要這般塞?連體驗科技的成本也付不起?

 

香港目前依賴八達通的方式其實很不以民為先,每張卡所鎖定的押金是要保障機構而非用家,按一半港人擁有一張八達通計算,單單押金已近2億港元!不慎遺失後的補發手續費及時耗更是一場惡夢。說是方便,卻經歷20寒暑至今市民買仍以現金為主。何解?考慮背後的成本,一切都是保障營運商也。朋友,這才是霸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頭條日報專欄【默書教練】  2017-11-3

http://hd.stheadline.com/news/columns/356/20171103/617789/

為幼童準備默書從來都是家長的頭痛問題,尤似一場思維與態度的戰爭!對我兒而言尤甚,兒子幼稚園在非常寬鬆的教育模式下成長,從來沒有功課也無補習的壓力,面對小一功課,默、測、考一浪接一浪的場面,會難以適應,面對英文默書,溫習起上來更有如押赴刑場般的淒涼!連專業如我的啟導教練也差點要跪低。

 

我信仰沒兩個人一樣,孩子亦然,所以根本沒有必勝方程式!但家長卻責無旁貸肩負成長教練的職責,所以說時下教育制度,乃同時考驗家長與學童的能力也十分貼切。

 

講到英文默書,基於廣東話才是家中官方語言,氛圍上有隔閡,造成兒子根本欠缺學習動機,在臨急抱佛腳情形下,要耗費大量時間也是意料中事,人性的懶惰更使任務充滿危機!軟硬兼施就是我家的法寶,我們會向兒子強調學習態度而非分數,以免他誤會努力是為父母而非自己!這種角力所費時間最多。

 

其次是宜設計配合孩子的溫習方法,基於每個孩子的感官吸收力不一,宜充份了解孩子的強弱,像我兒以聽力主導,讀能聽懂看卻不懂,對他而言,默書最大困難在於認與寫,因為這些講求內視覺的運用,所以溫習的方法必須協助他加強視覺與聽覺上的關連。其三是知性,兒子是皮薄自尊強的類型,所以更大的考驗在於過程的種種發難與崩潰情緒管理,我的策略是少打擊、多鼓勵!記得人無相同,以上分享只供參考!共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頭條日報專欄【三重智慧  2017-10-27

http://hd.stheadline.com/news/columns/356/20171027/615801/

筆者多年前已經開始以「期差」一詞來形容因期望與真實表現的差距所造成的心理狀態。以「期差」而不用「落差」來形容,是因為 「落差」一詞未能有效表達這種差距的成因來自個人的期望。行為心理學家Albert Bandura曾在Bandura Curve的研究中發現,人十分在意自己的當下實際表現與期望表現值之間的距離。

 

長期處於「期差」狀態會容易引發各種如:焦慮、抑鬱、失眠等心理問題。不要天真以為,抱着不去期望便不會失望的心態,便能避免「期差」的出現,因為「期差」並非在於結果,而是在於如何定義自己的行為結果。化解「期差」的口訣是:只作改善,不作定義!放棄單純運用成敗、好壞、得失、對錯、是非黑白、高低、美醜、愛恨、喜惡樂哀……等審判原則,因為這些所謂標準同時是種限制,例如:失敗了不代表毫無貢獻!受到批評不代表不被重視!此刻不對不代表將來也不對,時移世易所有的標準都會受着各種各樣的因素影響而改變,所以花時間批評自己可能意義不怎麼大。(註:別對號入座,誤解為不分是非黑白,筆者強調的是不執意定義自己行為與表現之結果而已!)

 

遇上「期差」,只需要問自己兩個問題, 一、學到什麼?二、還有什麼值得改善?這樣才可以超越由判斷所引起的心理壓力,讓自己可以全程沉迷於找尋事情的出路,這叫作積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頭條日報專欄【心病心藥醫】  2017-10-20

http://hd.stheadline.com/news/columns/356/20171020/613728/

筆者多年前已經開始以「期差」一詞來形容因期望與真實表現的差距所造成的心理狀態。以「期差」而不用「落差」來形容,是因為 「落差」一詞未能有效表達這種差距的成因來自個人的期望。行為心理學家Albert Bandura曾在Bandura Curve的研究中發現,人十分在意自己的當下實際表現與期望表現值之間的距離。

 

長期處於「期差」狀態會容易引發各種如:焦慮、抑鬱、失眠等心理問題。不要天真以為,抱着不去期望便不會失望的心態,便能避免「期差」的出現,因為「期差」並非在於結果,而是在於如何定義自己的行為結果。化解「期差」的口訣是:只作改善,不作定義!放棄單純運用成敗、好壞、得失、對錯、是非黑白、高低、美醜、愛恨、喜惡樂哀……等審判原則,因為這些所謂標準同時是種限制,例如:失敗了不代表毫無貢獻!受到批評不代表不被重視!此刻不對不代表將來也不對,時移世易所有的標準都會受着各種各樣的因素影響而改變,所以花時間批評自己可能意義不怎麼大。(註:別對號入座,誤解為不分是非黑白,筆者強調的是不執意定義自己行為與表現之結果而已!)

 

遇上「期差」,只需要問自己兩個問題, 一、學到什麼?二、還有什麼值得改善?這樣才可以超越由判斷所引起的心理壓力,讓自己可以全程沉迷於找尋事情的出路,這叫作積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頭條日報專欄【啟導式經理人】  2017-10-13

http://hd.stheadline.com/news/columns/356/20171013/611609/

筆者多年前已經開始以「期差」一詞來形容因期望與真實表現的差距所造成的心理狀態。以「期差」而不用「落差」來形容,是因為 「落差」一詞未能有效表達這種差距的成因來自個人的期望。行為心理學家Albert Bandura曾在Bandura Curve的研究中發現,人十分在意自己的當下實際表現與期望表現值之間的距離。

 

長期處於「期差」狀態會容易引發各種如:焦慮、抑鬱、失眠等心理問題。不要天真以為,抱着不去期望便不會失望的心態,便能避免「期差」的出現,因為「期差」並非在於結果,而是在於如何定義自己的行為結果。化解「期差」的口訣是:只作改善,不作定義!放棄單純運用成敗、好壞、得失、對錯、是非黑白、高低、美醜、愛恨、喜惡樂哀……等審判原則,因為這些所謂標準同時是種限制,例如:失敗了不代表毫無貢獻!受到批評不代表不被重視!此刻不對不代表將來也不對,時移世易所有的標準都會受着各種各樣的因素影響而改變,所以花時間批評自己可能意義不怎麼大。(註:別對號入座,誤解為不分是非黑白,筆者強調的是不執意定義自己行為與表現之結果而已!)

 

遇上「期差」,只需要問自己兩個問題, 一、學到什麼?二、還有什麼值得改善?這樣才可以超越由判斷所引起的心理壓力,讓自己可以全程沉迷於找尋事情的出路,這叫作積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Recruit專欄【當機會來的時候】  2017-10-6

https://www.recruit.com.hk/resources/ArticleDetail.aspx?articleId=35768&sectionId=EDTC

別以為在職場上遇見機會就一定是好事。其實機會是對性格的一種考驗。

 

某些時候,我們或會覺得機會就有如住在外地的遠房親戚,相信有生之年也不可能遇上。這種心態由自卑所引發,十分催眠。所以縱使有一天在路上偶遇遠房親戚,為怕被親戚追究自己的冷漠無情,與其難以面對,只好裝作沒看見,甚至當認錯人。這樣的話,當機會來的時候,甚麼也沒有!

 

某些時候,我們或會視機會為路邊的乞丐—知道存在,卻感到厭惡!因為對機會總有某種遐想,迷信漂漂亮亮的才是好機會。其次是因對付出十分計較,鬱悶於對他付出後是否有理想果報,所以最後也只好把自己不肯付出的責任歸咎於乞丐太可惡。這樣的話,當機會來的時候,甚麼也沒有!

 

某些時候,我們或會視機會為騙徒—總覺得哪可能有咁大隻蛤蜊隨街跳!與剛剛的一類恰好相反,其實內心就是過度計較,一定要打必勝的仗,甚至害怕自己迎接機會後會蒙受損失,所以每次機會來扣門的時候,總耗盡心思託詞推搪。這樣的話,當機會來的時候,甚麼也沒有!

 

某些時候,我們或會認為機會如流星,只是一種偶然,求不得,所以拒絕主動為自己創造機會。其實機會是種因果關係,所以若要機會造訪,必須要有農夫一樣的心態,為每個可能投下願望種子,好好灌溉。例如敢於表現自己、落力開拓人脈、提升自己實力等,堅持這些原則,機會必會拜訪。這樣的話,當機會來的時候,效果完全不一樣。

 

當機會來的時候,就是性格上的具大考驗,要常緊記那顆埋藏在心裡的願望種子。因為內心就有如一個碰碰車場,各種價值觀會不停地碰撞,讓人不敢作出決定,以至害怕付出。緊記切忌只以當下利益為判斷標準,廉價出賣自己的將來;宜初衷莫忘,以合乎自己目標的程度衡量,才可作出最身心一致的決定。

 

最後,要敢於承擔自己的決定,天地萬物皆有陰陽圓缺,所以任何決定肯定有得有失,沒可能贏盡天下。

 

機會是對性格最大的考驗,無論遇上與否,都會讓我們更了解自己的個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頭條日報專欄【破解失望】  2017-9-29

http://hd.stheadline.com/news/columns/356/20170929/608063/

筆者多年前已經開始以「期差」一詞來形容因期望與真實表現的差距所造成的心理狀態。以「期差」而不用「落差」來形容,是因為 「落差」一詞未能有效表達這種差距的成因來自個人的期望。行為心理學家Albert Bandura曾在Bandura Curve的研究中發現,人十分在意自己的當下實際表現與期望表現值之間的距離。

 

長期處於「期差」狀態會容易引發各種如:焦慮、抑鬱、失眠等心理問題。不要天真以為,抱着不去期望便不會失望的心態,便能避免「期差」的出現,因為「期差」並非在於結果,而是在於如何定義自己的行為結果。化解「期差」的口訣是:只作改善,不作定義!放棄單純運用成敗、好壞、得失、對錯、是非黑白、高低、美醜、愛恨、喜惡樂哀……等審判原則,因為這些所謂標準同時是種限制,例如:失敗了不代表毫無貢獻!受到批評不代表不被重視!此刻不對不代表將來也不對,時移世易所有的標準都會受着各種各樣的因素影響而改變,所以花時間批評自己可能意義不怎麼大。(註:別對號入座,誤解為不分是非黑白,筆者強調的是不執意定義自己行為與表現之結果而已!)

 

遇上「期差」,只需要問自己兩個問題, 一、學到什麼?二、還有什麼值得改善?這樣才可以超越由判斷所引起的心理壓力,讓自己可以全程沉迷於找尋事情的出路,這叫作積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頭條日報專欄【恐懼有藥醫】  2017-9-22

http://hd.stheadline.com/news/columns/356/20170922/605963/

恐懼是認知的副產品!

 

大自然環境中許多生命,都展現着種種勇敢的氣質。三文魚逆流而上,奮不顧身地於溪流飛躍、甚至爬行,縱使皮開肉裂,為的是完成自己的使命:回到出生地傳承繁衍;蝴蝶幼蟲很清楚自己的基因信息,所以生下來便勇往直前,最終會排除萬難破繭而出,變化成美麗的蝴蝶,漫舞花叢中除幫助花粉傳播,更好好充實自己完成傳承的使命。使命mission讓這些生命從生來就有着死忠的目的,不離不棄向着這終極目標勇敢地進發!

 

反觀有着上等頭腦智慧的人類,對自身使命卻容易含糊不清,甚至往往因為認知得愈多,思維越變得複雜,不夠單純,甚至愈變得惶恐、恐懼,導致對所有事退縮不前,對風險的態度更是零容忍!導致對自我的決策左搖右擺,迷失於繁多價值觀中!造成「因為不想輸,所以不贏!」的現象。這種輸打贏要的功利式心態,會讓人忘卻自己的使命!反過來說,只要使命感清晰,那麼一切便可以無畏無懼!

 

人生每階段均有最值得做好的事!這也就是個人使命的泉源。嬰兒要掌握一切生存技能、學生要培養好自己智慧、成人要尋求自己的極限!記着,上天所賜的智慧是用以思考自己的使命,而非用來斤斤計較各種風險得失,更非用來為自己創造完美藉口的!

 

人類比其他生物更有福的是—我們可以同時擁有,由不同身份所引發的使命!成功其實很簡單!只要不輕易更改,釐清自己每個使命,就是已經是一種成功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頭條日報專欄【當機會來的時候】  2017-9-15

http://hd.stheadline.com/news/columns/356/20170915/603860/

機會是對性格的一種考驗!某些人視機會為住在外地的遠房親戚—難以遇上!唯縱使有一天會在路上偶遇,往往基於不知如何面對,而裝作沒看見!某些人視機會為路邊的乞丐——知道存在,卻感到厭惡!因為對機會總有主觀的遐想,認為漂漂亮亮的才是好機會!其次是因對付出十分計較,鬱悶於對他付出後是否有理想果報,所以,最後也只好把自己不肯付出的責任歸咎於乞丐太可惡!

 

某些人視機會為騙徒——總覺得人生是不可能會有好機會,所以每次機會來扣門的時候,總心思耗儘托詞躲避。許多人以為機會是一種偶然,求不得!所以拒絕主動為自己創造機會。其實機會是種因果關係,所以若要機會造訪,必須要有農夫一樣的心態,為每個可能投下願望種子,好好灌溉。例如:敢於表現自己、落力開拓人脈、提升自己實力等,堅持這些原則,機會必會拜訪!

 

要常緊記那顆埋在心裏的願望種子!因為當機會來的時候,會成為性格上的問題更大考驗!內心會有如一個碰碰車場,各種價值觀會不停地碰撞,讓人不敢作出決定。這時候切忌只以當下利益為判斷標準,廉價出賣自己的將來,宜初衷莫忘,以合符自己想要目標的程度衡量,才可作出最身心一致的決定!最後,要敢於承擔自己的決定,天地萬物有陰陽圓缺,所以任何決定肯定有得有失,沒可能贏盡天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頭條日報專欄【家長教練】  2017-9-8

http://hd.stheadline.com/news/columns/356/20170908/601775/

對許多父母而言,每年開學都是一個挑戰,面對升幼升小升中更甚。除了要承擔有形的,如:買書簿、校服、用具等一堆開銷,更要注意無形的,子女心理上的調適工作。

 

陪伴就是最好的支持!—父母就是子女思想的靈魂,步梯上的扶手。參與運動比賽的選手如缺乏教練在旁支持,對運動心理與發揮均是一種挑戰!儘可能在開學前後多陪伴接送子女,以了解其內心反應與需要。參考常用語:能夠陪伴你一起上學真的很快樂!/每天看見你上學探索與學習新事物感覺真好!

 

留意自己的言行!—父母就是子女行為的一面鏡子,忌在子女面前批評學校的一切,避免讓子女引以為據,造成對上課學習的負面印記。無論遇上甚麼事情,宜保持正面用語,找出事情背後價值。參考常用語:學校真細心!能夠透過這方式考驗你的靈活、耐心、體能等。

 

協助發掘學習的趣味與價值—父母就是子女的導航儀。子女對一切事物的價值觀比較單純、模糊,未懂得從更深角度了解事情的好處。所以父母宜留意子女對學習體驗的言行,了解他們內心的想法,有需要時加以糾正。參考常用語:爸媽很好奇你對上學/學習的體驗,願意跟我分享一下嗎?

 

一個孩子一個世界!孩子個性都與父母個性遺傳關連,孩子最佳教練!遇到困難時,父母不妨參考自身性格的特色,以此為據加以分析,便不難想出各種應對方法。遇問題時宜採不作追究態度,不問:為甚麼?宜以:你可以如何…+正面反應?作為溝通常用語。這樣修正或提供建議才管用。共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Recruit專欄【別放棄思維的主權】  2017-9-6

 

https://www.recruit.com.hk/resources/ArticleDetail.aspx?articleId=35608

每種工作總有其優勢,像手板眼見的機械式工作,雖然沒有甚麼仕途可言,卻勝在沒有壓力;銷售工作沒有底薪,卻勝在多勞多得,有生意可以寸爆天下;頻繁地開會,日日要OT的管理工作任重道遠,壓力非常大,卻單單大茶飯並且往往一呼百應。所以看得穿的話,每一項工作都總有其價值。不過當工作處於高原狀態時(停滯不前),我們便很易把焦點放在自己的不足上,失去原本看到的工作價值。

 

意之所在 能量隨來

由於工時長,工作壓力大,Calvin 對自己的生活感到納悶,甚至感到有些厭惡,每天帶著「進牢」般的負面心情回到辦公室,加上業績表現未見突出,經常受到上司「關顧」,導致內心甚為迷失,心裡一方面怪責自己,另一方面經常為自己謀定後路,導致連原本該有的表現也保不住。要知道悲觀也是有力量的,可以封閉人的心,限制著各種可能性,就有如負重磅跑馬拉松一樣,可以跑落去已經算贏,怎能奢望有機會勝出呢?

 

「意之所在,能量隨來!」大腦好神奇,當完完全全專注某一件事、某種情緒,就會衍生出能量,把原本平平無奇,甚至並不存在的東西當成存在,最終甚至可以將理智擊敗!

 

當人專注於某些憂慮或個人弱點歭,整個感官系統便會開始建構與負面念頭相關的意象,預演著悲觀與失敗。如果當事人轉化不過來,把這種預演的悲觀看成是一種警惕,便很容易被恐懼掩蓋,專注在失敗的可畏中,那便會誤把悲觀信息放得很大,甚至壓倒理智,消磨了自己真正的實力。

 

這種現象特別在學習一些高難度的動作時尤其明顯。記著,真正的高手是不受恐懼迷惑,只會專心有利成功的細節,哪有空間與時間恐懼?

 

想擺脫負面情緒或悲觀思維?最好的方法就是先接受它的可能性與正面價值,同時公平地容許事情的另一面—正面可能性的存在,並選擇把專注力集中在其正面的價值中,以迎接成功的心情行動,自會水到渠成。記著,我們本來就是思維的主人,有駕馭思維的能力,千萬別輕易放棄這種主權,因為真正的自由就在這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頭條日報專欄【求雨心態】  2017-9-1

http://hd.stheadline.com/news/columns/356/20170901/599708/

人類的心智模式很有趣!古時,缺水的時候,會透過求雨舞來解決問題。現代科技發達,大家一定不會以這種儀式解決問題。其實遇上問題願意積極解決,並非壞事,但如果選用的方法冇效果的話,達不到想要效果之餘,更加浪費自己時間!那麼現代的人是否已經聰明起來?懂得選用合適的方法處理問題呢?

 

從事銷售行業的Andy業績一直做得不錯,最近卻遇上困難生意每況愈下,他為了扭轉逆境決定減少作息與娛樂的時間,甚至陪伴家人的時間,並且認為只要加陪時間在工作上,便可以扭轉困局創造新的可能。可是隨着時間過去,Andy發現這種磨爛蓆的做法完全沒有效果!陪加時間在工作上,變成是Andy的一種求雨舞儀式!科技雖然發達,但原來人的心智發展還沒有培養出解決問題的智慧。其實業績不好只是一個結果!造成結果的原因卻多種可能性的系統原因,況且生活還有其他各種重要的元素,倍增工作時間不代表一定能取得更大成效,反而會拖垮整個生活的平衡!

 

Andy的案例其實只是鳳毛麟角,生活中每一天,有更多人為自己想完成的目標跳着求雨舞!要脫離這種好像老鼠滑輪的遊戲,必須要掌握兩件事,第一是分析能力,第二是行動力。正如要水除了從天上來,也可以從地中出一樣。求雨背後的需求其實是水,所以了解水的形成、來源與儲存才是最建設性的方法,然後當然是坐言起行把想到的方案確切執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頭條日報專欄【不說不也能拒絕  2017-8-25

http://hd.stheadline.com/news/columns/356/20170825/597536/

忠誠地照顧自己的感受,比任何事都重要!Andy 被譽為好好先生,由於他永無托手踭,同事們都很樂意與他相處,但Andy內心卻並不快樂,甚至對同事與工作感厭倦,理由是同事們老把該自己負責的工作,摃在Andy的身上。Helen的朋友請她借錢幫忙渡過難關,雖然自己財政處境不充裕,卻因不想拒絕朋友,加上友人不斷纏繞,便勉為其難借了錢給對方,自己內心卻非常後悔這個決定,擔心借出去的錢,沒有辦法取回。

 

許多時候內心總有更好的答案,卻因為我們欠缺保護自己的能力,不懂有效婉拒別人,結果導致許多時使「硬啃」他人的要求。記住!要有這樣的心態!一) 你並非為拒絕而拒絕他人,而是在好好的照顧自己而已!二) 人的好與壞,非以有否拒絕他人來判斷!三) 被你所拒絕的人,內心除肯定有承受被拒絕的能力,更有照顧自己的責任。 四) 宜視所有提出的協助需求為一種賞識,所以拒絕對方也是一種謙虛的態度。例句一:「我相信你相信我比你的能力更強,才會提出這個要求,但事實上我沒有你想像中的厲害!因此在這件事上我無法提供協助!」拒絕就是這麼簡單!句子中甚至毋須半個「不」字!例句二:「睇得起我先搵我幫手啫!幫唔到你都要多謝你!」這句很可能連解釋也節省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頭條日報專欄【教練不問的問題】  2017-8-18

http://hd.stheadline.com/news/columns/356/20170818/595316/

教練需要掌握兩項主要技巧:一)聆聽、二)提問。這兩點看似簡單,當中卻大有學問!讓我向讀者解釋一下。

 

許多人均不察覺自身行為或想法的盲點,所以教練必須有能力聽出心事來。事實上,每句說話都是內心想法的反照。所以每個人在說話中都會不知不覺露饀,把自己的價值觀、限制、情緒從用字遣詞及語氣中顯現出來。譬如:我不能/不會/不屑完成這個任務!「不能」表示心理意識集中在能力層面的欠缺,「不會」特顯當事人心裏有個人化的標準,如值不值得、應不應該,「不屑」顯示出個人有鮮明的身分定位。三者同時亦反映推動執行的價值觀極可能不足。語氣聲調以及肢體動作也非常重要。

 

提問就是邀請思考的請帖!教練透過啟發引導促成受導者找到屬於自己的答案,所以教練最利害的,就是提問能力。簡單如:你有什麼目標?教練可以把問題轉化為:如果可以成為更完善的自己,那個自己會是怎樣的?當然教練也有提問的宜忌,例如教練永遠不會問究竟!理由有三個,首先,教練就是把你抽出泥巴的一只手,深究責任對振作起航,沒有太大的貢獻。其次,「點解」 往往容易讓人為自己創造藉口,因發出一連串虛假。再者,專注未來的變化、不一樣,才是啟導的果實,對受導人𧗠生最大的價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頭條日報專欄【大腦的小秘密】  2017-8-11

http://hd.stheadline.com/news/columns/356/20170811/593078/

「意之所在,能量隨來!」大腦好神奇,當完完全全專注某一件事、某種情緒,就會衍生出能量!把原本平平無奇,甚至並不存在的東西當成存在,最終甚至可以將理智擊敗!

 

由於工時長,工作壓力大,Calvin 對自己的生活感到納悶,甚至感到有些厭惡,每天帶着「進牢」般絕望的心情回到辦公室,加上工作表現未見突出,經常受到上司的關顧,導致內心甚為迷失;Peggy婚禮在即,卻突然對未來生活感到迷惘,原本一直盼望的天長地久的愛情,但突然覺得有所恐懼。

 

以上兩個案例突顯選擇正念的重要性。大腦真的非常神奇,當人專注於某些憂慮或個人弱點時,整個感官系統,便會開始建構與負面念頭相關的意象,預演着悲觀與失敗!如果當事人轉化不過來,把這種預演出來的悲觀看成是一種警惕!便很容易被恐懼掩蓋,專注在失敗的可畏中,那便會誤把悲觀信息放得很大,甚至會壓倒理智,消磨了自己真正的實力!

 

這種現象特別在學習一些高難度的動作時,尤其明顯!記着,真正的高手是不受恐懼迷惑,只會專心有利成功的細節,那有空間與時間恐懼?想擺脫負面情緒或悲觀思維?最好的方法就是先接受它的可能性與正面價值,同時,公平地容許事情的另一面,正面可能性存在,並選擇把專注的力量集中在其正面的價值中,以迎接成功的心情行動,自會水到渠成!記着,我們本來就是思維的主人,有駕馭思維的能力,千萬別輕易放棄這種主權,因為真正的自由就在這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Recruit專欄【創業勇氣來自思維策略】  2017-8-8

https://www.recruit.com.hk/resources/ArticleDetail.aspx?articleId=35451&sectionId=EDTC

每個月我也會主辦一個關於思維策略的研討會。在最近的一次研討會上,請來了年輕有為的本地旅遊網站主席,分享創業成功心得。創業對許多人來說是一個禁區,許多年輕朋友會認為連做夢的空間也不具備。思維影響行為,一生的可能性與機會,往往因此被埋沒。

 

利己、利他、利眾

「香港的旅遊業競爭激烈,近年連一些老牌旅行社也因為經營問題,需要賣盤退出,究其原因,都是因為舊式經營方法追不上新世代的消費行為。」香港旅遊網主席Eric Siu說。「我們的網站完全為香港人而設,其實香港人可說是全球最捨得旅遊的族群,經營者只要有心滿足這群消費者的需求,旅遊業還是很有市場的!」由此可見,蕭主席的雄心大志乃以服務香港市民為依歸,這點在創業中非常重要。

 

許多創業者創業的雄心,都以希望自己的企業能夠成為行業的領頭人為重點,這樣的話很可能會因為要平衡公司利益而忽略了市場需要,讓企業與群眾距離愈來愈遠。所以創業者必須擁有共贏的心,以「利己、利他、利眾」的心態主導經營路線。出發點好,做起事來便不會迷失方向。

 

夢想都是堅離地

談到如何構建自己的創業理想,Eric補充說:「夢想往往都是堅離地!你必須有一套思考方法,把夢想從外太空拉回來安全著陸。所以我會將自己的思維方式分成3個部分—夢想、執行、批評。當在做夢的時候,我會去得好盡,完全不會考慮如何完成。我會把這部分放在辦公桌上,然後把夢想當成我的客戶,我要提供最完善的方法滿足顧客的需求。最後我就像一位審判者,好好審視執行者所提供的方案的可行性,並且帶著建設性的原則,批判著每一點有沒有瑕疵。」我發現這種思維框架,最能有效把心中的理想實現!

 

大家在Eric的分享中,會發現思維可以有不同的方式呈現,這很可能就是成功與失敗的關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頭條日報專欄【經理也是花王】  2017-8-4

http://hd.stheadline.com/news/columns/356/20170804/590894/

傳統的管理者往往迷信於動之以利及懲之以理的團隊帶領方法,簡單來說就是相信與依賴規則的威力!要知道現今的年輕人,個人的意識與認知己非當日吳下,尤其是具備實力者所掌握的能力與技巧,很可能已經超越管理者的認知,個人的主張強烈,管理人面對這類型屬下,必須要懂得運用啟導技巧。

 

啟導就是引發人才、留住人才的最關鍵要訣,理由有三點:

 

一)領導者的魔法—傳統的管理與領導方式已經過時!因為人的意識越強、越聰明,越需要啟發、引導,使潛力得以進一步發揮,激勵、批評只會讓人才流失!啟導Coaching過程是一種尊重自主性,重視潛力發揮的方法,所以駕馭人才最佳辦法就是運用啟導原則。

 

二)從團隊到個人—有志向的高管、人才重視的並非職銜厚祿,而是個人的提升與可能性!因此世界級的企業,均從流程、管理關注,轉為更個人關注。他們知道,「人」才是企業成功的關鍵,所以越有遠見的領袖,越重視啟導!

 

三)從征服到信服—團隊需要一個有能力讓屬下願意盡展所長,不斷精進、不斷創造的智者!掌握啟導技巧的領導者,就好像金牌經理人一樣,能夠點石成金,既是公司的重要資產,更是人才的良師益友!

 

總結,人的表現才是企業最重要的資產,經理責無旁貸有責任做好能力開墾的工作,讓自己的部門百花盛放,而人才開發最好的方式並非規則,而是良好的啟導能力!有下屬而不懂專業啟導知織?同無牌駕駛同樣危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頭條日報專欄【照顧自己】  2017-7-28

http://hd.stheadline.com/news/columns/356/20170728/588789/

多年啟導的經驗,面對過許多人性的弱點,啟悟到人必須掌握兩個使自己變得更快樂的元素。第一:做人要有自信!第二:要懂得照顧自己!具備自信,一個人才能發揮自己,這點相信讀者們都會同意,在這不多作深入解釋了!但照顧自己還需要提醒嗎?甚麼才算懂得照顧自己呢?

 

一個人能有自信便可不斷突破困難,與時俱進。而懂得照顧自己,除可以易於從任何挫折中復原過來外,更讓自己可以駕馭壓力,有更強健的心靈狀態。

 

照顧自己的定義在於從生理、心理上看顧好自己需要。例:許多人基於需要承擔的家庭責任大,心裏總覺得要照顧好別人,自己從來沒有排名,怱於理會自己的需求。這樣的話,縱使做到身邊人無一不滿,自己內心也難覺滿足,有所欠缺。

 

記得!犧牲從來是欠缺遠景的做法,況且跟本沒有人要求你出賣自己內心的需求。照顧自己最難的就是要能理解與回應自己的需求!我體驗的最佳方法是,宜多陪伴自己,與自己好好對話,聆聽內心深處的聲音。一個人肯對自己負責,才是真正的保護到自己,才不會因自暴自棄而走歪。

 

照顧自己不等同要忽略他人,兩者都重要,且跟本沒有矛盾,是生活的藝術。我甚至在兒女三歲開始便灌輸這種觀念,因為他們的未來是屬於自己的,並非我們的,我為父母也不願看見他們一輩子需要我們的照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頭條日報專欄【私心惹的禍】  2017-7-21

http://hd.stheadline.com/news/columns/356/20170721/586589/

啟導(Coaching)工作就是為了平衡受導者人理性與感性衝突與矛盾。理性知道應該如何、甚麼才對!感性卻往往從中作梗,極力滋擾,導致案主生命不進不退,停滯不前,無法實踐任何目標!原該寬恕他人釋放自己,卻擁抱仇怨,坐困愁城。原該執行計劃,天天進步,卻以種種理由推搪以至沉倫不起。

 

分裂的人生頗像目前香港立法與行政的現象,縱使行政會議有足夠的分析、數據支持,推出的政策以利眾為依歸,立法機關只要有部份議員因為「心情唔靚」,便可運用各種不負責任、不合理的情緒方法,甚至扭反邏輯,不顧一切地把議案或撥款拉倒,而責任還可以推卸於他人!從專業角度判斷,這種同歸於盡心態,絕對是由極端情緒失控所造成,所謂先處理心情,後處理事情。所以財委主席不留情面地在會議中宣佈法院裁決,當場驅逐四位被DQ的議員,容易激發泛民情緒,實屬是有欠同理心的不智之舉。

 

停滯不前差不多已經成為香港的特色,老百姓都是政治的犧牲品!安穩的生活在香港確實實難尋!記得曾遇上一位需要處理夫婦溝通問題的個案,無論如何引導對方找到理性可接受的好方法,最終也因感性的部份不滿而拉倒,我問:「嘗試問一下自己,其實心裏真正渴求的是甚麼呢?」接着反反覆覆、支支吾吾,吐不出來。原來,當事人心裏想離婚,但卻過不了自己良心,只希望找個威望者的支持,掩飾自己的不智。人心,絕對有權這樣自私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頭條日報專欄【絕望的解藥】  2017-7-14

http://hd.stheadline.com/news/columns/356/20170714/584462/

讓人絕望的,並非事情,而是那股無法駕馭的悲觀心情!想一想,遙控他人、操縱結果、得心應手,都是人心中有意無意間之盼望嗎?可能一些朋友未必同意,但試想想,那個父母不希望兒女聽話?那個投資者不想點石成金? 那個富豪心中

 

信以本能傷人?經濟學中的無窮慾望,佛理中的貪、嗔、癡,都指明就是因為人奢望順心順意的生活,所以每每遇到逆境與挫折,都形成期差讓人感到不快,甚至已經忘記自己原來就是自己煩惱的始作俑者。口袋裏有一盼十,當然比有一盼三的煩惱來得大!

 

我並非反對人該有目標!我只不同意目標不達時的那種撒賴與悲觀,以及自暴自棄的心態而已!情況有如埋怨自己的畫作不夠漂亮一樣!其實畫下去不就行了嗎?像水才能救火的道理,何苦要在火𥚃送柴呢!

 

所以,以一句:「我知道了!」應對所有不如預期、不如意、不從心所欲的事才是最好的方法!對方不聽使喚—「我知道了!」; 生意衰敗—「我知道了!」; 結果不符預期—「我知道了!」不慌不忙一句「我知道了!」確實已經很足夠!

 

剩下來的就是「我可以有何選擇?」或「我可以有什麼其他策略?」或「我需要調整什麼?」這樣的話,人便更容易脫離悲觀的操控。想一想,既然上天安排了這樣的一種功課你來克服,你還讀不懂他的心意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頭條日報專欄【盲俠教練】  2017-7-7

http://hd.stheadline.com/news/columns/356/20170707/582287/

 

過去有盲探,現在有盲律師,而我也不輸蝕,當個盲教練!

 

為了讓更多人了解啟導Coaching對人的作用及好處,自本年四月開始,以大膽、創新方式,在大汽電波以電話進行啟導,義務接聽眾電話,為有需要的聽眾朋友料理心情 。由於只憑聲音,完全無法從非語言的微細表情與動作中,了解案主身心狀況,確實有一定挑戰。


其實以電話進行啟導,非常普遍,特別在地域遼闊的國家,更是最有效率啟導方式!但公開地變成電話啟導真人秀,卻是全港首創!很感激電台的支持與信任,更感恩自己心底深處喜歡挑戰難度的那部分全力支持!當然,聽眾朋友們願意真心分享,才是最重要的主菜,特此答謝各位曾作分享的朋友。

 

朋友關心問:「Samuel Sir你不怕失敗而影響名聲嗎?」我素來喜歡挑戰自己,因為深知這其實是進步與成長的重要過程,就像準備破紀錄的運動員一樣,要對自己實力有信心,不做力有不遞的事,而是精益求精,縱使未可成功突破,也不值得消沉,因為原來的實力不會因此消失,所以,根本沒有什麼會輸,何懼之有呢?具備這種心態,人生便會越活越有意義!此外,我們雖與受導人榮辱與共,但作為教練更重要的信條是:只負責啟導!不負責成功!

 

若能把事情看得通透,任何考驗與挑戰也是一種享受!共勉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Recruit專欄【晉升的忌諱】  2017-7-4

 

上回提及晉升五項誡條,包括:一)忌被誤會!二)忌過度謙虛!三)忌被看偏!四)忌無知!五)忌隔莫!相信讀過的朋友都已經知道五項誡條精要在於要一)有自信!二)要起眼!

 

讓我舉個例子,說明這兩點。基於工作,經常在九龍某大商場某家以原隻焗薯聞名的快餐連鎖店用膳,那裡有一位工作起來十分耀眼年輕人!餐廳採取先付款後送上方式上菜,所以在等候其間便無所事事四處望,總見這年輕人極之積極地以輕快的步速把客人的餐膳呈上,並且都總帶著真心笑容面對每一位客人,由於她的步速高,效率快,就像花間中的蝴蝶來回飛舞一樣,與其他同事形成強烈對比,我心不禁讚嘆這位年輕人的積極,更留意她許多時候會主動關心顧客的需要,列如除問是否要喝溫水,更主動提出調味料的選擇,如非穿上制服,我肯定懷疑對方是餐廳老闆或店長!餐廳裡的傳菜工作本來被認為沒什麼前途,所以很少年青人會加入這項工作,但這位員工的工作態度卻是逆潮流,我心想,如果有合適的職位我一定會挖走這麼好的員工。

 

有自信—要認知自己能力!當能力低於需求,要勇敢給予自己嘗試機會,為實力升哩!上司敢委任,便永不要嫌棄托手肘。當能力高於需求,要全情投入愛上自己的任務,讓其他人也感到你對工作的熱愛,像表演,享受展現能力的快感!

 

要起眼—常保自己工作活力!並且專業地工作,千萬別拿工作任務作籌碼用,人在其位就要好好照顧好自己的情緒!有心態失衡就馬上找朋友或專業人士處理,千萬不可拖延,以免影響表現。另外,宜以靈活頭腦向上級建議更有效率的流程,更要使服務對象留下好印象!

 

展現自信,積極地工作,避犯五項誡條,成功指日可待!

 

 

頭條日報專欄【愛上工作的理由】  2017-6-30

http://hd.stheadline.com/news/columns/356/20170630/580433/

 

為什麼工作?工作為什麼?這也許是許多人內心的「佛地魔」——知而不敢談課題!也許讓自己麻木地埋葬自己的初衷是較好的出路!可能,迷失至看不見自己總比接受自己現有的模樣會來得更安全!是這樣嗎?

許多年前,拜訪一位在某舊屋村街市的「豬肉佬」朋友,華哥。印象最深刻的是,見他熟練地把還敞著血的半邊「豬殼」從貨車摃上肩膊,只需一只手抓住豬前腿,然後人豬合一地走回肉枱,瀟灑地把豬殼摔在地上,霹啪一聲響遍整個細小的街市,同時,還隱約聽到他本人在摔的瞬間加入了非常通俗的助語詞,讓整件事突然變得更感厭惡,然後華哥緩緩從塑膠圍裙的前袋抽出一根煙,這時我不禁讚嘆華哥的熟練與任務之艱巨,對方鎖緊眉頭,一副很討厭自己的表情,徐徐回應說:「有咩X用吖,我哋D豬肉佬!讀得書少,咩x都唔識,咪唯有做埋D厭惡性工作囉!」我深深感受到對方內心那份傷感與無奈,所以用另一個角度回應說:「你知道嗎?若非你願意在這努力向街坊售賣「營養」,舊村裡的老人很有可能會非常不便,甚至因缺肉而營養不良!」華哥頓時燦爛的笑起來,以至剛抽進口的煙也爆散了出來,以害羞而自豪的態度回應說:「那裡,那𥚃!」

不要看輕你的工作!因爲小人物也可以有大貢獻!也不要因陶醉於目前的貢獻而滯留不前,因為你一定可以透過提升自己,作出更大的貢獻!

而我,很高興自己寫的文章可以啟迪眾生心靈上的需要!並且答應大家會繼續努力!

 

 

頭條日報專欄【靈丹心藥】  2017-6-23

http://hd.stheadline.com/news/columns/356/20170623/578202/

 

每周在電台都分享許多心靈金句,惟電光火石間聽眾可能未及消化,所以安排在這把這些靈丹心藥奉獻給讀者,方便大家細嚼回味!

 

所有心理疾病都容易引發失眠問題,反過來講,只要解決失眠問題,對舒緩身心疾病會有好大幫助!千祈咪睇小休息嘅力量呀!

 

要瞓番個好覺,就要記住「心安則神寧、神寧則意清、意清則利鬆弛」,識得放鬆就係化解失眠最重要法則!如果萬一真係有心事,千祈唔好側側膊,搵個教練同你傾下啦!

 

瞓覺之前應該好好咁為自己重設狀態,無論生活或工作發生過乜嘢事,同自己講:「問題一定可以解決,但唔係而家,而家我要好好地放鬆瞓番覺好嘅!休息完我就會可以全力以赴嘞!」記住唔瞓覺係解決唔到問題嘅!

 

「同一個地球,另一個世界!」呢句說話係提醒我哋,每個人都會以自己獨特而個人嘅方法理解事情。自己假定嘅嘢,對他人嚟講,未必係屬實!所以唔確定就問,千祈唔好估估吓啦!

 

甚麼「逆地而處、換位思考!」都只係空中樓閣、可望不可即!要切實理解他人,首先要肯放下自己嘅成見,進入對方世界反望自己,咁一切真相自然會大白,同理心就係咁嚟!

 

有心靈需要嘅人,一啲都唔可笑,因為佢哋能夠勇於道出自己內心嘅問題!最可笑嘅其實係為了保持別人眼中形象,而否定自己有內心需要的儍瓜!記住!

 

心靈健康係一切之本,要誠實面對自己內心嘅需要啊!

 

 

頭條日報專欄【強身有法】  2017-6-16

http://hd.stheadline.com/news/columns/356/20170616/576077

 

可能部份朋友明白過身心相連,知道一個人心情的好壞,對個人健康都有着關鍵的影響。尤其對於經常處於極端的負面情緖的朋友來說,那些如忿怒、忿怨、鬱結、憂戚等,都有如身體內的恐襲,會對身體造成嚴重的破壞與傷害。所以,如何可以脫離負面情緒的干擾,就變成一個非常必要,有利健康的技巧。

 

其實最簡單化解負面情緒的方法,莫過於能誠心地以感恩之心接受所發生過的事情。雖然命運不由人,但我們仍然有權選擇對所發生事情的應對態度,一邊失之交臂,另一邊可以焉知非福?而且每一件事都有不同的正反兩面,能夠每事都從事情或他人正面動機來看,總會找到一個新的角度!

 

另一個可行的方法,就是改變自己的狀態。最有效改變狀態的方法,莫過於載歌載舞,舞動起來把一切煩惱煩擾拋諸腦後。當然要選擇一些有利提升的歌曲,許多年前一位外地老師,教導了一首頗具暗示性的有趣歌曲—Cell Song細胞之歌,在YouTube也能中搜到許多相關短片,現把歌詞分享給各位讀者:Every little cell in my body is happy every little cell in my body is well. 在網絡觀看影片,大家便會明白到這首歌曲如何能有效改變狀態了。

 

最後就是抽離反省!如身邊沒有教練,可以利用科技的方法係自己Selfie一下,以抽離的角度想像自己就是自己的最佳好友,與自己好好溝通,分析權衡一切利弊,並且對情緒中的自己加以支持與提點!

 

 

頭條日報專欄【化癌唯心(二)   2017-6-9

http://hd.stheadline.com/news/columns/356/20170609/573968/

 

筆者的父親曾因淋巴癌而接受鏢靶藥物治療,療程差不多需要六至九個月的時間,在正式展開療程之前,我曾經運用思維啟導的方式,替父親植入他自己人生中感到最自豪的經驗,作為應對治療過程可能會引發的不適感。

 

記得當時,每次見到他的時候,他都有提及由於自己經常重複地想起這個自豪的畫面,甚至經常有親歷其境回到過去的感覺。同時,讓自己也會覺得年輕力壯精力充沛。雖然沒有證據證明這些想法對復原的實質幫助,但父親的治療過程結果比想像之中順利,治療過程縮短了,變異的細胞也完全消失了!

  

分享一下我的思維啟導方法:首先,請當事人選擇一個能夠舒適躺臥的位置坐下,然後請他注意自己的呼吸慢慢地放鬆下來,慢慢閉起雙眼。(這裏要注意排除環境的干擾,如果有其他的干擾聲音,宜告知對方這些聲音都有助其放鬆。)

 

接着請對方回想人生中感覺到最自豪、最自信的一個場景,並讓自己設身處地至於其中,感受一下為何在這個場景中,內心因為甚麼會充滿自豪、充滿自信的感覺?鼓勵對方更深入描述看見甚麼、聽見甚麼?當資料蒐集足夠,便複述對方感到自豪自信的原因,加以肯定認同!最重要的是要求對方把這個重要的場景,深深地烙記在自己腦海中。重複地要求對方,每次感到焦躁不安的時候,腦海都要連接這個景象,成為一種自然的習慣!

 

期望我的分享能幫助更多有需要的朋友!

 

 


頭條日報專欄【化癌唯心】  2017-06-02
http://hd.stheadline.com/news/columns/356/20170602/571754/

 

近日在電台節目及面書中,均收到有關癌症患者的啟導求助個案,希望這篇分享能支援更多有心靈需要的朋友!
中國文字很傳神!「癌」這個字無論從字形、讀音,都並不可愛、動聽!有人甚至下意識地,把它與「死」、「亡」等同或關連起來。其實它要表達的,就是細胞的異變!「它的出現主要原因是要提醒我們要更懂得愛惜、照顧自己的身體!」細胞異變與生活、飲食、情緒習慣有密切的關係,因此若不幸遇上異變,不宜抓狂,宜好好靜下來好好思考一下,與自己的身體好好溝通一下。其實,人的身體充滿訊息,只是我們沒有好好理會而已!其次,要信任自己的身體!信任自己的復元能力!

勇於承擔,抱擁變異!記着!怨天尤人只會深化怨憤,不利復原!要駕馭好自己的心情,必須換一個框看侍目前的情況。宜脫離受害人身份,變換為自己身體的主人,以感恩心感謝異變細胞的提醒,告訴他們自己已經深深地明白了自己過去的粗疏,答應從今以後要好好照顧、好好愛自己身體,讓每顆細胞有活得更健康的條件。「所以變異的任務已經完結,請他們以自己的方法復元!」

要保持自信,心境開朗!縱使患病,也得相信自己及自己所相信的治療方式!所以宜回想自己的優越經驗,例如:如何度過人生中最困難的時刻、自信滿滿的經歷。拾回信心,把自信當成自己的細胞的食糧!信任所選治療的效果,好好配合指示指引,但別托付心態,真正的復原責任始終在自己手上!

 

 

Recruit專欄【等待晉升5忌】  2017-6-2

 

https://www.recruit.com.hk/resources/ArticleDetail.aspx?articleId=35103&sectionId=EDTC

 

有朋友因為多年沒有晉升,呆在同一個崗位近6年,找我尋求協助,給建議與啟導coaching。我劈頭第一句便問他:「你喜歡現有的工作與崗位嗎?」我提出這樣的問題,是希望他自己能夠首先弄懂自己的真正意願。因為如果自己心裡面討厭份工,還是早點另謀高就好過!想晉升以下誡條定要謹守:

 

誡條1—忌被誤會 許多時候,那些常覺得未受重視、未被賞識的朋友,內心有可能會愈來愈瞧不起自己所服務的機構或管理層,嚴重的甚至變成反對派。其實各處鄉村各處例好正常,展現不忠引起誤會好難返轉頭。

 

誡條2—忌過度謙虛 我再問這位朋友:「這麼多年有沒有向公司反映過自己的升職意圖?」千萬不要以為只要安安分分,埋頭苦幹就會自動獲得賞識。今時今日若果唔識包裝宣傳自己所做過的傑作,好易令人誤以為無料到無貢獻。

 

誡條3—忌被看偏 許多上司都因為怕鑊,經常搵那些可以得罪的下屬來做替死鬼,所以要適當地向上司宣示一下個人背景、廣闊的人際網絡、持續學習有能力,而FacebookInstagram等往往是好渠道。要識得做勢保護自己。

 

誡條4—忌無知 不妨自問:「如果你係你老闆,你會認為呢個下屬是否得力?」別以為做好分內事就夠,要經常代入老闆角色,以他的思維來提醒自己要做好、做多點老闆需要的事,做到話頭醒尾。每每要老闆提你就犯了忌!

 

誡條5—忌隔膜 老闆都是人,都有許多煩惱要解決,沒甚麼值得驚。所以要大方得體,無須見到老闆就好似見到喪屍般走避,否則會使人覺得你怕事閃縮毫無大將之風。能堂堂正正主動上前打招呼就更好!

 

睇完以上5項誡條後,可有覺得升職其實不是這麼容易?其實最重要是知道自己有何不足,加以改善。

 

頭條日報專欄【寬恕權利本不存在 2017-05-19
http://hd.stheadline.com/news/columns/356/20170519/567815/


許多惡劣的溝通關係,都不可能傾斜地由單方面所引發!舉個例子:某人經常針對你,而因為你並無向對方表達你的不滿,所以對方以為你能夠接受自己的針對,而毫不留情地繼續針對你!你自己!就是間接讓這種情況延續下去的元兇。由此可見,溝通是一種相互影響、共同參與、共同負責的現象!當你認為某人對你不公,甚或欺負你時,跟本同時是自己的責任,也是一種自作的孽。就好像被受溺愛的孩子一天突然埋怨父母沒有狠心教好自己一樣,跟本大家都有錯、責任均等,如果要說誰該被寬恕,我認為跟本沒有!

溝通的初衷可以是要讓對雙方接納自己的觀點,但並不代表對方必須接納,以及,不接納也不代表對方錯誤自己正確!溝通永遠沒有對錯,溝通只有理想與不理想的效果而已,並非誰該在這溝通關係上,負上承擔錯誤的責任。跟本沒有罪人,誰人能有權去說「寬恕」別人呢?若某人帶著寬恕的心與他人溝通,也只是一廂情願的幻想,你怎麼知道對方不是同樣帶着寬恕你的態度來與你溝通呢?

若然有一方承認責任,勇於認錯,對方需要的其實是「原諒」而非「寬恕」!當你希望「寬恕」某人時,記緊同時問一問自己,是否也有責任?真的想希望改善關係,根本並不需要經過寬恕的過程,而是需要理解互動關係中的矛盾位如何形成,這樣比寬恕更真心、更積極!

 


頭條日報專欄【真正的恐懼】 2017-05-12

http://hd.stheadline.com/news/columns/356/20170512/565826/

 

分享一首由 Marianne Williamson所寫的詩,我特別喜歡。它道出人性的真弱點:人因對自我的無知,導致懼怕自己利害多於自身的不足。最後一節更說明啟導教練的應有心態。

「我們最大的恐懼並非我們所知的不足,而是我們的能力超越我們已知的估計!其實,最令人害怕的,往往不是黑暗,而是光明。我們自問,我是誰?竟然可以如此聰敏、機智、才情洋溢,令人難以置信!

其實,你是誰?你不能成為什麼人呢?你是上主的孩子,你如果渺小是對這世界毫無幫助的。畏縮不前以免身邊的人受到威脅之想法並不可取,我們必須要像小孩子一樣光芒四射。我們與生俱來就是為了彰顯造物主放在我們裡面的榮耀。

這並不只是我們這些人能做到的事,而是這世上的所有人。因為,我們容許自己的光芒散發出來,故此,下意識地,我們會堅信並認許別人會具備相同的能力與特質。由於,我們能從恐懼中釋放了自己,所以我們理所當然地成為了他人能釋放個人恐懼的一個最佳例證。」

許多人因各種因素引發的自卑感,而不願信任自己,甚至掩蓋自己內在的光芒,寧可裝扮成無能為力的弱小,也不願運用好自己的天賦,貪圖假安逸而實質活在自己構建的苦海中!你看!頭腦的力量多麼的大!誰管你怎用?

 


頭條日報專欄【嚴選教練機構】 2017-05-05

http://hd.stheadline.com/news/columns/356/20170505/563654/

 

近年啟導Coaching盛行,坊間有許多不同機構,舉辦不同類型教練課程,教授不同方法與技巧,到底如何選擇適合自己的?本人從1999年開始認識教練行業,當年也曾努力希望能找到堅國際、堅有系統的機構,經過多番了解後,大部份都是沽名釣譽,根本沒有學術或評審機構承認!

今天,更多人明白啟導的作用與好處,不論企業或個人對啟導的需求愈趨懇切。經過近20年發展,愈來愈多人參與教練行業,唯堅專業的課程數量仍然不多!如果只是當興趣班其實無所謂!但若希望作專業發展,則宜小心選,以免耗了資源卻收不到預期效果。容我以過來人角度教大家如何分辨好課程、好機構!

1. 必須國際認證行內許多教練導師因為沒有國際機構認受,課程欠缺評審,課程質量參差,更只能發自己簽發的證書,情況與自己發鈔一樣,欠行業認受性!

2. 選擇評審課程許多自稱「國際」機構,純屬某個體於外地商業註冊,欠實際營運。所以宜選擇有代表性,第三方國際學術評審機構所審批課程。

3. 具備專業營運一些國際機構,課程內容全球不一,更無專業人員開發課程,所以只能在市場招攬不同課程供應商合作,導致營運成本上升,最終把高昂版權、考試、認證、續版費轉嫁學員。所以選擇宜選國際統一課程機構方為上策。

4. 國際化團體全球覆蓋性、教練導師與會員數量,最能有效反映該機構的代表性!課程不一、導師太多或課程統一但導師太少都非佳選!希望有助大家參考! 

 


Recruit專欄【父母資格認證制 2017-05-05

https://www.recruit.com.hk/Resources/ArticleDetail.aspx?articleId=34970


從一個身心教育工作者角度來看,我倡議進行父母資格認證制。

這樣的思潮被一則年輕母親虐兒致死個案深化:初為人母的事主,因為忍受不了初生兒子的哭叫聲,按捺不住激動的情緒,猛烈搖晃及掌摑,甚至拋到地上……幼兒最終因為蛛網膜下出血死亡!我深信,這個案只是被溢了出來的那滴水,現實中尚有許多大大小小、因為父母情緒激動所引發的個案存在。

父母都是兒女心靈導師。為人父母除了要承擔育養責任,還須照顧好兒女心靈成長。這點可以從我日常啟導工作引證,因為差不多所有個案的性格缺陷,均與成長的經歷與創傷有關。

在內地,傳宗接代是一種孝敬父母的儀式,許多尚未學懂照顧自己的年輕父母,往往為了取悅祖輩,抱著人有我有的心態而生育,之後以肩負掙錢養家為由,子女都交給父母教養。香港生育原因也許不同,但有能力的交給外傭,沒能力的只有忽略的現象,依然極為普遍。簡單而言,大部分的家長,為人父母前均沒有機會接受過與教養方式相關的訓練,情況就如沒有檢測好的製品,不知道甚麼時候會「爆炸」!

為人父母是一個重大責任,絕對不可以勉強。不過既然決定負上生育責任,便要有從一而終的心理準備,絕對不可以半途而廢,更不能因為個人心理、生理以及經濟能力所帶來的各種壓力,而埋怨自己的骨肉。這是一場對個人情緒管理能力的長期考驗,更考驗父母解決問題、人際社交、應對逆境、培養孩子的能力。許多夫妻經常因為子女的行為表現而吵罵,導致家嘈屋閉,養育不善更拖累家庭整體和諧。

倡議父母認證可能是我的天方夜譚,但父母該學習育養責任,提升各種與教養有關的能力卻是不容忽視。希特拉的極端思想,乃因童年受虐所致,從「心靈先進」的角度,社會應實行「源頭保護」制度,讓所有父母懂得灌輸正確價值觀、保護孩子,使他們發揮好自己的天賦才華!

 

 

頭條日報專欄【哭不出的心碎】  2017-4-28

http://hd.stheadline.com/news/columns/356/20170428/562211/

 

那年夏天,再見到爸爸,是某個下課後的黃昏。開了家門,望見父親正收拾收拾著,我輕輕的叫了他一聲:「爸爸!」父親淡淡然的嗯了一聲,繼續收拾收拾著。之後我眼瞪瞪說不出甚麼,但內心有一份強烈的離愁別緖。「怎麼搞的!打字機壞了!?」這時心裏更壓抑,卻只有支吾以對。「爸爸去哪兒?我送你好嗎?」「幫我提著這個……」我一直提著打字機緊隨著父親的背影,完全未弄清發生甚麼事,只記得那是一段很不好走的路,非因村落小徑迂回凋零,乃是強烈的無奈感在交煎著,卻,只能跟從著父親的背影,心裏縱有千鬱萬結,仍是只能一步一步迷惑地跟著走,縱使內心許多問號,卻一句也沒有提出來……!記得唯一說過的,就是迎送父親上車後的那句:「再見!……爸爸!」雖然沒有清楚的交代,但我隱約知道他將不會再回家了…我只有拖著沉重的心情獨自回家,那天回家的路變得很漫長……很不好走……內心深處那份沉痛開始變得麻木。

 

  

沒機會在爸爸離世時說……再見!那年在西岸帶課,收到消息時呆了一會,沒下半點淚,只知心裏鬱悶至極,原來最痛苦的是哭不出的傷痛。那天在海邊走了好遠的路,希望找出那點感傷,可惜最終還是空白!那段哭不出的路,很長……兩年後的某個晚上,突然開悟了,那夜自己一個人哭了很久很久!

 

 

頭條日報專欄【都是為了明天】  2017-4-21     

http://hd.stheadline.com/news/columns/356/20170421/559958/

 

現在的一切,都是為了明天的安排!不經不覺,我在電台的心靈節目已經做了近三個多月。很想與讀者分享一下自己從一個啟導教練,搖身一變成為電台節目主持人的感受。記得自己小學一二年級的時候,已經嘗試利用當時的卡式錄音機 ,模仿電台知名馬評人董驃先生精采的賽事報道,當年只當是模仿遊戲,從來沒有想過要成為電台節目主持人,現在回想起來,原來自己對播音早已經帶着一份好奇。

  

這種好奇一直發酵着,直到踏進社會工作,不知不覺中參與了大大小小的各種晚會、婚宴主持工作,及後成為培訓師、導師、教練,現在回看起來,這些當年看來是大挑戰的經歷,原來就是把自己的能力準備好,一切彷彿有如冥冥中的一種刻意的安排!安、沉、闖是人成長的三個形容詞!有些人不肯跨出自己的安舒地帶,應對考驗的態度像是可免則免,所以完全沒有機會了解自己的潛力,發揮自己的可能性,這為之「安」。「安」的相反是「沉」,一個人在苦悶於過度安逸的情況,會為了尋找刺激而縱情享樂,最終沉淪在聲色犬馬、吃喝玩樂中,對自己的發展完全提不起勁。

  

原來!我還是比較喜歡「闖」!闖是一種對當下不滿的飢餓感,並且樂意應對新事物、新挑戰,敢追求一切可能性的態度和。「闖」是人生能否步步提升的關鍵。轉換新工作、接受新任務、改變舊習慣、開展新關係、創造新產品/服務,一切均需要具備勇敢的心,願意考驗自我試煉自己,過程不會怎樣舒適,但都是為了明天!

 

 

 頭條日報專欄【消失了的愛】  2017-4-7

http://hd.stheadline.com/news/columns/356/20170407/556508/

 

當親密關係破裂時,案主往往善於申訴對方的不是。而我,經常只會問相同問題:「你們倆有多久沒兩個人一起吃飯/看電影/散步/旅遊?」「………許久………沒有了……。」甚至「沒甚麼印象了……!」幾乎是所有案主的同一答案。教練的問題猶如夜空中劃破天際的流星,耀眼而矚目,撕破因黑暗引起的渾沌,讓問題核心清晰浮現。

 

一個人對另一個人的愛,竟會無聲無息,靜悄悄在不知不覺中消失,甚至彷彿從來沒有愛過一樣!為何呢?愛,像盆栽,不可能自生自長,需要惜心灌溉栽培,付出越多也不一定長得越好,因為栽種不同植物均有不同方法,利忌水、陽光、風雨、空氣……等等,在盡然了解對方之前,根本無法讓對方感受到你的愛!不栽不種那可能長花結果,長期燦爛?

 

每個人都渴望得到愛,因為愛包含一切心靈所需的維生素!良好的親密關係含愛濃度高,療瘉著疲憊的心靈,比任何規條更能緊繄人心。愛是內心的一種固執、一種堅持,親密關係的最重要基石,也是讓人生變得幸福的關鍵條件。

 

從愛變得更愛,甚至愛屋及烏,連對方的家人也愛!或從愛變成一種無味的生活習慣,只是種盡義務與同情心的相處!甚至不知道從甚麼時候開始,二人世界已經絕跡,再沒有真心話,愛已經沒有任何排名,變得連普通朋友也比不上!淡而無味!愛的信念雖然非常脆弱,但同時力量非常強大。沒條件愛只是一種藉口,願大家找到愛的理由!

 

 

Recruit專欄【等待晉升5忌】  2017-4-7

https://www.recruit.com.hk/resources/ArticleDetail.aspx?articleId=34861

 

看待事情和人物的角度,就是一個人對人、事、物的標籤。社會經常宣傳要尊重世界的多樣性,不要種族、老弱、宗教、性別、性取向、年齡歧視,可惜人的私心、恐懼總戰勝真理!

 

你以為歧視只出現在社會,錯!一些父母總在別人面前批評自己的子女,雖然動機很可能來自恨鐵不成鋼,希望子女能多向他人學習,但經常以這種方式表達就是歧視。一些上司非常自我地判斷不懂討好自己的下屬為辦事不力,這非歧視是甚麼?反過來,下屬總喜歡挑戰權威,認定所有上司都是壞人,經常在團隊中擾亂生事,這還不算歧視嗎?甚至你自己經常否定自己的潛在可能性,因為相信自己是無法變得更好、值得被愛、可以幸福!這些全都是歧視。

當人把標籤貼在任何人包括自己額上的一秒開始,一個信念便會深深地種植在心裡,影響著一個人的判斷與反應,甚至經常會把對方的行為對號入座,縱使對方偶有良好表現也標籤為可疑事件而予以否定。相反,表現稍有差池就會深化認定自己的判決,使被標籤者萬劫不復,永墮萬丈深淵。這就是標籤之禍害。

 

醒醒吧朋友們!放下你的標籤,一切的爭拗、戰爭皆可避免,你根本無須透過信任別人來取得安全感。因為真正的「心安」來自信任的力量。記住不標籤便不會有所歧視,這也是一種另類的源頭減廢。

 

信任帶來希望

當一個父母展現出對自己子女的徹底信任,甚至超越子女對自己所相信的,子女便會達到父母所相信的成就。當一個上司深信自己的下屬絕對有潛質完成任務,甚至超越下屬對自己的期望,下屬才會竭盡所能發揮自己該有的潛質。當一個下屬深信自己的上司是個好領導,而非一個大壞蛋,且開懷地接納對方成為自己的教練,用心透過各種磨練來栽培自己,不再浪費精力於作對謀反,自己的事業發展領地自然會中門大開,機會陸續有來。

 

同樣地,這種高質量的信任,放之於一段愛情、一種關係,也非常重要。試想想,如果你不信任自己所愛的人、不信任與別人的關係,一切讓懷疑作梗,這樣自己便會變成痛苦的始作俑者。回看你自己,對自己的懷疑與否定,也是一切煩惱與痛苦的根源,擁有大愛,放過自己,放過他人才為上策。

 

新一任特首經已選出,雖然我連投票權也沒有,但無論誰當選,我還是會選擇信任。

 

 

頭條日報專欄【父母資格認證制】  2017-3-31

http://hd.stheadline.com/news/columns/356/20170331/554717/

 

從一個身心教育工作者角度來看,我倡議進行父母資格認證制!這樣的思潮被一則年輕母親虐兒致死個案深化:初為人母的事主,因為忍受不了初生兒子的哭叫聲,按捺不住激動的情緒,猛烈搖晃給掌摑,甚至拋到地上……。幼兒最終因為蛛網膜下出血死亡!我深信,這個案只是被溢了出來的那滴水,現實尚有用許多大大小小,因為父母情緒激動所引發的個案存在。

 

父母都是兒女心靈導師!為父為母除了需要承擔育養責任,還需要照顧好兒女心靈成長的需要。這點可以從我日常啟導工作引證,因為差不多所有個案的性格缺陷均與成長的經歷與創傷有關!在內地,傳宗接代是一種孝敬父母的儀式,許多尚未學懂照顧自己的年輕父母,往往為了取悅祖輩,抱著人有我有的心態而生育,以肩擔掙錢養家為由,子女都交給父母教養。香港生育原因也許不同,但有能力的交給外傭,沒能力的只有忽略的現象極為普遍!

 

為人父親我極清楚,為父為母並非一種天職!因為對個人心理、生理以及賺錢能力都會構成壓力!更是一場對個人情緒管理能力的長期考驗!倡議父母認證可能是我的天方夜譚,但父母該學習育養責任,提升各種與教養有關之能力卻是不容忽視!希特拉的極端思想,乃因童年受虐所致,從「心靈先進」的角度,社會應實行源頭保護制度,讓所有父母懂得灌輸正確價值觀、保護孩子,使他們發揮好自己的天賦才華!

 

 

頭條日報專欄【標籤與歧視的關係】2017-3-24

http://hd.stheadline.com/news/columns/356/20170324/552506/

 

看待事情和人物的角度,就是一個人對人、事、物的標籤。社會經常宣傳不要種族、老弱、宗教、性別、性取向、年齡歧視,要尊重世界的多樣性,可惜人的私心、恐懼總戰勝真理!

 

你以為歧視只出現在社會,錯!一些父母總在別人面前,批評自己的子女,雖然動機很可能來自於恨鐵不成鋼,希望兒女能多向他人學習,但經常以這種方式表達就是歧視!一些上司非常自我地判斷不懂討好自己的下屬為辦事不力者,這非歧視是甚麼?反過來,下屬總喜歡挑戰權威,認定所有上司都是壞人,經常在團隊中擾亂作法,這還不算歧視嗎?甚至你自己經常否定自己的潛在可能性,因為相信自己是無法變得更好、值得被愛、可以幸福!這也全是種歧視!

 

當人把標籤貼在任何人包括自己額上的一秒開始,一個信念便會深深地種植在心裏,影響着一個人的判斷與反應,甚至經常會把對方的行為對號入座,縱使對方偶有良好表現也標籤為可疑事件而否定認同,相反,表現稍有差池就會深化認定自己的判決,使被標籤者萬劫不復,永墮萬丈深淵!這就是標籤之禍害!

 

醒醒吧朋友們!放下你的標籤,一切的爭拗、戰爭皆可避免,你根本毋須透過信任別人,來取得安全感。因為真正的「心安」來自信任的力量!記住不標籤便不會有所歧視,這是一種另類的源頭減廢!還有兩天便是香港新一任特首選舉,雖然我連一張選票也沒有!但無論誰當選,我還是會選擇相信!

 

 

頭條日報專欄【一個讓自己放心崩潰的約會】2017-3-17

http://hd.stheadline.com/news/columns/356/20170317/550370/

 

人生有趣的艱難在於每個人生命中都有可能同時扮演多個角色,你可以同時是他人的上司、下屬、伙伴、情人、父母、子女、男人、女人……等。如何平衡不同角色的責任,以及滿足他人對角色的期望本身已經是一種煩惱!Mary努力發揮女強人本色當上高管,卻因為無暇兼顧當好母親角色,導致女兒誤入歧途而感到焦慮悔疚!女強人也是人!亦有崩潰脆弱的時候,卻鑑於要努力維繫女強人本色,唯有死頂爛撐,連一個可以信任的傾訴對象也沒有!鴕鳥政策、掩耳盜鈴都不可能讓心理變得健康。

 

無論你是誰!每個人內心都總會有一些不能說的話;不禁碰的話題;不敢破的例。如果沒有適當地疏導,這些一直埋藏在心坎裏的恐懼,就算到百年歸老,恐怕永不會被揭發出來!為了保存形象,人可以去到好盡!「The carve you fear to enter, hidding the teasure you seeks!Jospeh Campell(約瑟夫甘寶)說「人所需求的珍寶,往往潛藏在恐懼的深淵中!」

 

專業啟導Professional Coaching,就是給你一個誠實面對自己,讓你放心崩潰的約會。教練Coach職責就是提供Sponsorship 心理支撑,協助你重新綠化自己已經放棄的心靈領地,讓一切生機再現、信心重拾!對我來說:未見過教練,與未認識自己的可能性是同義詞!

 

 

頭條日報專欄【讓心靈由自信統治】  2017-3-10

http://hd.stheadline.com/news/columns/356/20170310/548441/

 

說出來可能有點肉麻,但真心的!推動我投入身心教育工作,立志成為一個導師、啟導教練的初衷,就是希望可以協助更多人能勇敢的、快樂地活下去!曾看過一篇「女考生擔心成績不佳」而跳塘自殺的報導,接着從1998年金融風暴經濟震盪,所引發如雨後春筍般絡續不斷的燒炭輕生個案,揭示都市越繁榮,心靈越脆弱的事實!悲觀情緒十分致命,我懂!因為自己也曾從高點下墜,焦頭爛額。

 

當年承擔兩個合共1,500尺的住宅單位,對一個不足30歲的年青人來說,可算是一種成就,相當有滿足感!金融風暴一夜間什麼也摧毀了!包括自己存活的信心!尤幸當時已經接觸身心學問,以及得到高人啟導,才可化險為夷,迎難而上!保住小命!所以內心非常明白,悲觀情緒尤如猛獸,絕對可以瞬間奪命!當時,我問了自己一個問題:「就算一切推倒重來!你有信心可以由零開始,重新振作起來嗎?」對自己實力的信心,帶領我逃出鬼門關!所以十分明白,自信就是暗黑中最強大的光明力量。當什麼財富都可以瞬間煙消雲散的時候,人才會明白,擁有自信比擁有任何財富更加重要!人首要學會的,並非如何統治世界及財富,而是自己心靈內那份自信!

 

因為,自信才是讓生命變得更快樂、最幸福的最重要能量元素!

 

 

頭條日報專欄【戒除心癮】2017-3-3

http://hd.stheadline.com/news/columns/356/20170303/546353/

 

 

每一種癮對當事人都肯定有價值,只是當事人沒有意識到而已!例如:為了扮大人而吸煙!為了想 「威俾」家人睇而賭博!為了尋求刺激而高賣!為了逃避現實而酗酒!

 

人的心理需要,其實一點也不複雜,只因為人欠缺與自己心靈溝通的能力,以致連自己有何種心靈需求也沒辦法意識到,最終導致沉淪於負面、有害的行為!所以一個人如果要戒除某些習慣,必須要從心出發!

 

啟導上,我會運用「心靈調解」的方法,替個案戒除心癮!即係同自己心靈講數!第一步:找出癮之欲念源,即係行為背後的價值與意義,透過某行為可以得到甚麼?

 

秘訣是:要專注想像進行該行為時自己內心的得著或快樂是甚麼?千萬不要流於表面,要好好聆聽內心的回應!第二步:認同動機:無論原因有幾唔合理,都需要加以認同!千萬不要埋怨自己,要對心靈的需要表示諒解。

 

第三步:排除干擾,審視一下自己有沒有排斥自己或者作賤自己的原因!千萬不要小看這個步驟,如果不調解好心靈內,因為排斥自己而引發的自我仇視,及不斷縱容自己的愚愛,會造成強烈的內心撕裂,戒癮過程就會變得十分反覆!第四步)尋找替代或慰藉:要實踐同一個價值其實有許多方法與可能,引導自己找出一個符合身心合一(Congruence)的方案,自可把任何心癮戒除。

 

 

Recruit專欄【優雅有力的回應】  2017-3-3

https://www.recruit.com.hk/resources/ArticleDetail.aspx?articleId=34695

 

職場上經常爾虞我詐,許多空降的部門經理,若稍欠幾分道行的話,分分鐘會成為問題員工的玩偶。所以作為領導者,必須要有番幾招必殺口才,應對屬下的來犯。

 

一位部門副手對其直屬領導說:「這些日子你總突如其來委派特別的任務給我,害我無法作最好準備把事情做好!」

 

作為領導,總會碰上下屬對工作處境的抱怨,這些抱怨輕則引發溝通矛盾,重則影響團隊士氣,擾亂軍心。正面的信念值得嘉許鼓勵,但負面的信念則須及時糾正。所以要懂得作出洽當而有力的回應,以優雅且有力的話語直接衝擊對方的信念,從而達到改變對方信念,暗自佩服的果效,就如以下回應的方法。

 

1.我對你這麼在意自己的表現感到高興!足證你是個有要求,做事認真的人。2.不過這個說法暴露了你辦事缺乏彈性與機動性,只適合擔當一些刻板且重複的任務,這些工作就算做得更好,也突顯不了你的價值。3.似乎我對你的信任與賞識,遠高於你可承受的範圍。」

 

話語拆解

1.正面動機 —要訣:逆來順受,先認同後引領。

雖然對方的說話往往都不順耳,但在對方來說肯定是正確觀點,否則便不會說出來。認許對方的正面動機是「贏取親和溝通」的竅門,做法是代入對方世界,理解其說法的背後動機—信念。記著,對對方的想法表示理解,並非等同接受。

 

2.若然後果 —要訣:捉緊謬誤,放大延伸。

基於「我念」總有所執,說話難免有因為偏執而帶有負面性,且往往是對方不會察覺的,所以若能帶領對方從較長遠的結果上看這些想法,就像用放大鏡把負面信息的謬誤顯露出來一樣。

 

3.重新定義 —要訣:移形換影,淡化負面信息。

這是修辭的技巧,當對方以「哉了」來形容所發生的事時,以層級較淺的形容詞如:失敗、出亂子、差池、出事、麻煩等字眼來轉移對方的「大悲咒」,以化淡負面的能量產生。

 

運用這種口才技巧,不單止不會破壞與下屬的關係,更加有利糾正下屬的錯誤觀念,建議大家緊記要訣,交替使用,有需要時可以加上其他的觀點加以證明,必定能夠當好一個管理者。

 

 

頭條日報專欄【處理分裂】  2017-2-24

http://hd.stheadline.com/news/columns/356/20170224/544157/

 

社會對七警案的裁決是否過重?引發着不同的爭議,好不熱鬧!拜讀過部份人士的各種論點後,不禁要輕歎一句:觀點不一樣,世界即不同!每個人都善於以自己的思想框來解釋世界,所謂:各有道理!各有堅持!表面看來是頗為嚴重的兩極分化,其實只是價值觀的取捨而已!

 

容我以一則故事表明:一批村民,正熱烈爭論應否把生長在村口路邊,已經開始腐化的老榕樹砍掉!贊成砍樹的村民認為大樹破壞風水阻擋財氣進村,更擔心老樹一旦斷裂會傷及無辜!另一批村民則認為,大樹本身就是風水樹,且認為大樹好遮蔭,對過路的民眾有一種親切感!

 

兩方第一個觀點:大樹是有利還是有害風水,是種主觀的信念。如宗教各自有支持信徒心靈的教理一樣,用意肯定良好,完全沒有誰對誰錯!第二個觀點:大樹是貢獻村民還是危害村民,則是其存在的價值,唯一區別是前者關注現在、後者則關注將來!無論那個觀點都是關顧村民利益。所以,矛盾根本就不存在!

 

剩下來,唯一不同的,就是做法!既然大家信念不一致,便需要借用權威,找幾個風水大師諮詢一下;又找植物學家深入了解腐化嚴重性,綜合意見。

 

社會分裂乃群眾想法與立場的較勁,沒甚麼了不起!讀懂他人立場背後的用意,一起承擔明白因果與系統性影響,便可以取捨到一個合乎大家的執行方法。不論婚姻、事業、工作、感情、政治所引起的爭拗,都這樣!

 

 

頭條日報專欄【教練的死穴】2017-2-17

http://hd.stheadline.com/news/columns/356/20170217/542027/

 

啟導Coaching工作非常有力量,能夠協助他人積極面對人生,並且能夠解決許多問題,卻不是所有症狀都能透過啟導方式解決!其中讓教練感到最棘手的,就是刻意的瞞騙、不忠誠自己的行為!若一個受導者採取不合作態度,並且虛報及掩飾自己真實感受,教練是沒有辦法有效完成任務的。

 

理論上,主動需要教練協助的人,都會願意主動配合啟導工作,這種現象一般會出現在人生啟導 Life Coaching 過程中。那麼誰?為了甚麼?會不肯配合教練的工作呢?實際上,由公司指派的事業啟導Career Coaching,最經常會遇到此等狀況。縱使有對話私隱的保密協議保障,受導者都會為了維護自身的利益,拒絕坦誠暴露自己的弱點,以免受到更進一步的責難。別以為這種現象只會發生在職場上,其實在生活中往往都會經常發生這種現象,例如:子女為了逃避責任或是掩飾過失,而虛構事情的真實情況。團隊成員為了個人利益與方便,而作出的一切越軌或越權行為。

 

利益當前人性便會變得虛偽看似無可厚非合情合理,但這種欺騙回來的利益卻是一種避免性的,並不會為自己帶來真正的好處!相反,能夠開誠布公坦蕩蕩接受自己的不足,以及行為上的缺失,才能為當事人帶來趨向性的真正利益!真正的進步才會開始!

 

教練的職責就是與受導者榮辱與共,整個啟導過程只有共贏共負的可能,讓教練失敗也是害了自己失敗。千萬別宰了天使當鳥吃!

 

 

頭條日報專欄【團隊啟導】 2017-2-10

http://hd.stheadline.com/news/columns/356/20170210/539852/

 

如何判斷團隊表現?許多管理人認為自己團隊的表現值,是所有成員自身表現值總和的平均值,這絕對是個自我安慰的謬誤!說到底,經理是不可能逃避擔當教練角色的!所謂教練就是可以糾正偏差、改善表現的一種啟導力Coaching

 

團隊中往往表現較差的成員,許多時候並非能力不足,而是心態不好!但重點在於如何找出並解決問題。所以一個經理必須要像能扶持運動員進步的教練一樣,從心理或能力的角度洞悉力弱勢成員問題成因及有效解決問題的方法。所以其身不正、欠決經驗的經理,是沒法從外顯的結果找出問題的徵結的。從另一角度看,具備此能的經理也向成員展示出「有所要求」的態度,這將有較驅動團隊成員的積極性。

 

沒有公信力的經理要在職位上加上「名義」一詞。最佳的公信力建立方法:大公無私--團隊成員的向心力來自歸屬感,所以經理宜賞罸有道,只責備行為不批評身份!意思是成員有差錯時永不能人生攻擊,如:你個人好廢!正一蠢材!這種說話是永不可用的!

 

贏了爭吵輸了關係是經理的死忌!所以就算找到對方問題也好,也需要懂得循循善誘地讓對方自己接受與承認!否則只會讓對方口服心不服,拒絕作出真心的改變。所以良好的提問及表達技巧,就是有啟導能力的經理必備條件!兼具啟導coaching 能力的經理,像是血液中的白血球一樣,具備修補與維護的功能,也是企業健康發展的(基石)!

 

 

頭條日報專欄【林鄭焉知非福】 2017-2-3

http://hd.stheadline.com/news/columns/356/20170203/537725/

 

林鄭月娥女士的競選工程,甫一開始便馬上觸礁?不懂得何處買廁紙、用八達通坐地鐵、辨別內地乞丐,各種無知的行為惹來燥狂界猛烈批評,什麼「離地」、「月球上的人」十分有創意,甚至有評論說她已經干犯了某某罪行。表面看來有點出師未捷身先死的模樣,但定下來細心一想,因為無知所引發的咒罵,馬上引發起各大媒體關注報道。

 

人格勝過特朗普

 

響應潮流追訪林鄭這位「月球上的前高官」,頓時全港市民在思維上,均一致同步地思量著同一個問題,就是她是否適合擔任特首?未知林鄭這招乃受高人指點,還是自己誤打誤撞,因為從公關角度上,蝦碌的表現確實為她成功地吸睛,贏取了其他候選人所沒有的關注!

 

從心靈的層面上,許多市民已經主動地在心理層面上,盤算着像林鄭這樣的人,是否應該當選成為下任特首?情況有如美國民眾質疑特朗普是否配得上當美國總統類似,這種盤算與質疑,調動了民眾的內心價值觀,不停假設林鄭當選特首後的各種好壞,這樣將演變成一種對心靈的暗示 Suggestion。暗示的力量很大,因為當一個人重複對內心輸入同一個信息時,將會對該訊息毫不抗拒,甚至深信不疑!況且,林鄭在人格上比特朗普優勝,暗示後所產生的結論傾向正面。

 

寄語林鄭好好運用這種優勢,並非每個候選者均有機會走入民心!

 

 

Recruit專欄【本土式自卑】2017-2-3

https://www.recruit.com.hk/resources/ArticleDetail.aspx?articleId=34695

 

許多哺乳類動物的安全感來自於佔領。這點可以從各種動物喜愛在屬於自己的地盤留下氣味來印證,狗是佼佼者,經常在自己領地便溺,藉自己氣味宣示主權。遇有同類在自己領地便溺,一定會在相同地方再次便溺,以覆蓋對方留下的氣味。遇上同類入侵自己的領地,一定會奮起以吠叫驅趕。

 

原來人類一樣會透過佔領手段取得安全感。幼子與其他同學在某同學家中玩耍時,屋主同齡幼子因爭奪某個玩具而突然發難,呼喝著:「這是我家,玩具都是我的,要玩要問我,我唔畀你玩就無得玩!」這種執著連家人也勸說不了,爭持不下,只有轉到另一個同學的家玩,剛發難的小朋友後來也跟著來。玩了沒多久,同樣的事情再次發生,唯一分別是換了當前屋主的幼子,幼女與兄長競跑時會因為不甘落後於對方而巧立規則,叫停對方。

 

一直不甚了解一些所謂本土主義人士何故會這麼排外,到底被剝削了甚麼?仇恨些甚麼?以至會透過一些激進的手段宣洩。現在終於明白一切源於恐懼!還記得自從特首於施政報告宣布會與深圳特區共同開發河套區,打造成高科技發展區,讓中港人才可以同心同德,相互交流借鏡。有議員馬上站出來,以甚為無奈且帶點憤慨的態度質詢說:「這樣等同奪取了港人的機會!」又道:「在港年輕人連去數碼港又或大埔科學園也認為交通不夠便利,現在政府竟然開發河套區,豈不是只會肥了深圳技術人才?」聽罷我當場O了嘴,內心頓時有點絕望感!原以為這種心態只會在心智未成熟的幼兒身上呈現,怎知道竟會在議員身上聽到這種說話,足證這種想法有一定的普及性。

 

香港甚麼時候開始變得如此不濟?上班不是求上進而是求方便?不認為學習比自己優勝的人是近朱者赤,反而陶醉於享受近墨者的過氣優越感?寧可以鴕鳥政策閉門造車,也不願共同發展分享成就共領風騷?

 

這些價值觀讓我深深的體會到,本土式自卑感這種思想病毒,正蠶食著香港的未來!

 

希望新任特首候選人,能正視健康文明心智的發展!

 

 

頭條日報專欄【人生不是電影】2017-1-27

 http://hd.stheadline.com/news/columns/356/20170127/536534/

 

早前有機會在自己電台節目中啟導一位電影人物,就是鄭丹瑞先生筆下的小男人梁寬。啟導效果雖然完全不理想,但還是稱讚阿旦的投入演譯,讓我感受到年青時的偶像梁寬先生,真的活生生坐在面前。

 

幫不到梁寬改善他的生命,當然是每個教練最之痛,但這也是理所當然的!因為當一個人努力投入演好某個角色時,他同時就會失去自己其他的可能性!所以別要把自己未來當成電影裏的一個角落色來看!

 

記得有這樣的一個故事:一個認為自己死了的人敞在床上,別人怎麼說,他也回應說自己死了所以起不了來!直至一位醫生希望透過抽血來證明給他知道自己是活的,結果這個人看到自己的鮮血從針管流出時說:我真的搞懵懂了,原來死人是會流血的!可見一個人若要固執地演活某角色的力量的確是十分大的!所以啟示是:人要麼選擇一個好角色來演!並且演到底,不要半途而廢,要麼就是從現在的角色甦醒過來,脫離現有的角色,作出改變,否則人生便會變得很絕望!

 

尤幸生命不是電影,我們不需要取悅任何觀眾,更加沒有既定的角色,自己就是自己人生導演!別盲目遵從別人,飾演他人眼中的自己。宜盡力發揮自己角色的功能,讓自己成為自己的偶像,甚至成為別人的好榜樣,因為,每人都有自由去選擇成為自己想成為的人!明天就是農曆年初一,祝願每位讀者身心康健、活出好自己!

 

 

頭條日報專欄【蛋糕的啟示】2017-1-20

http://hd.stheadline.com/news/columns/356/20170120/534350/

 

每任行政長官每次施政報告後,總會受到不同持份者狠批,似乎已是恆常慣例!個人認為這只反映出人性的貪與嗔,並不一定代表任何一任行政長官的管治有問題!最近聽了一個麥兜與麥嘜分蛋糕的故事,話說二豬一起做了個水果蛋糕,做好後為了公平分配,麥兜切了一刀把蛋糕分成兩半,但麥嘜發現自己的一半比麥兜的一半少了一塊士多啤梨,於是不服提出由自己來切來分,結果切多一刀後輪到麥兜不服提出再切,如是者切來切去也分贓不均,最後蛋糕被切至溶溶爛爛,大家都冇得食。

 

做蛋糕原意就是讓大家可以分享成果,誰知道豬性的貪與嗔竟毀滅了蛋糕!最後二豬決定重做過一個,這次更選擇不分你我,而是你一啖我一啖共同享受大家努力的成果。這樣做不代表分贓會均勻,但起碼不會糟蹋了蛋糕的原來價值。這個教育孩子學會分享的故事,雖然簡單,卻道出互不信任、你爭我奪的後果只會兩敗俱傷。

 

每次施政報告後都惹來政客媒體狂插,實在有些納悶,有些不平。我只懂管理,不曾施政,卻深信施政就如分蛋糕時切的一刀,含有施政者的方針與策略,必定會有其背後動機與願景。要挑剔易如反掌,並且可以非常盲目,往往只顧「利己」,實在沒什麼了不起!

 

反而欣賞那些能讀懂施政者「利眾」心思的人,因為他們有能力了解他人的正面動機!遺憾於盲目的批評者不單未有學懂麥兜麥嘜利他、利眾的分享心智,更反感於他們以公平公義為名,卻實質破壞社會和諧共融的政治手段。

 

 

頭條日報專欄【面對新挑戰】 2017-1-13

 http://hd.stheadline.com/news/columns/356/20170113/532019/

 

近日有一件十分喜悅的事要告訴大家!從一月一日起作為啟導教練的我,將會透過大氣電波與大家交流,每周日晚上十一點半至凌晨一時,都可以於某電子媒體,聽到我的聲音,喜歡這個專欄的朋友千萬別錯過!

 

記得小時候由於對播音好奇,曾經自製錄音模仿董鏢叔叔報道賽馬,現在想起來那場賽事無論馬名、騎師、過程都是自己虛構而成,卻講得十分逼真萬分,並且比賽過程十分激烈!當時只感到好奇、好玩,全程一take過毫無壓力!Easy job 當年不知天高地厚的小豆丁,今天竟然真的走進了錄音室,卻有另一番感受!我要澄清,我雖然從來都沒有把成為電台節目主持人當為自己的志願,當年扮董叔叔講馬純粹貪玩。

 

今天,走入錄音室卻依然有一種夢幻被實踐的感覺,不太敢相信自己處身錄音室。錄起音來雖不至於頻頻「食螺絲」,卻難免有點有口難言的感覺。說穿了就是未適應這種新環境,未能豁出去把自己本身的實力表現出來!

 

我認為一個人在適應新事物時確實有一個過程。

 

 

頭條日報專欄【心障不除 目標難成】 2017-1-6

http://hd.stheadline.com/news/columns/356/20170106/529787/

 

某人受智者點化,希望透過多行善增加自己的福德。這時電話響起,原來是一位多年未見的老表提出借錢要求,多年不見的疑慮讓他非常不安,擔心對方很可能有借無還,自己追悔莫及,於是一口拒絕了對方要求!

 

這天,他在路上遇到賣旗活動,湊巧身上只有百元大鈔沒有零錢,心有不捨於是只有托詞!沒走幾步,見到路旁有一衣衫破爛卻手腳健全的人在行乞,心生討厭認為對方不求上進,絕對不藉得鼓勵,於是便當沒有看過。沒走多遠,見路人圍著一位表演者觀看他表演,演完後旁人相繼作出打賞,心裏想既然自己只看了一會兒,況且藝人已經收到不少打賞,加上沒有零錢,還是不用給小費了!

 

在樓梯旁遇到一位拿著重物的老婆婆,本想協助參扶她上樓,但同時一位青年已經走到老婆婆身邊提供協助,心裏就不想再多此一舉,於是也就擦身而過。回到公司收到太太電話說女兒發燒,問可有空陪伴看醫生,由於有工作會議,心裏衡量過不想有失於工作,於是只好請太太自己先行處理好。結果行善、布施的事一件也沒做成!心裏多了的卻是出賣的悔疚、疏懶、吝嗇、憎恨、懷疑。

 

從故事中明白到,原來行善布施積福這個行為,真正的意義是要人明白並且祛除自己的各種心障!心障祛不了,就算知道該做什麼也無法做成!完成任可目標的道理也一樣!所以,當教練的,除了要像智者般能點化他人外,更必須要具備替受導人洞悉及排除各種心障的能力。否則受導個案只會覺得你得個講字!情況就有如買了個新款多功能的工具一樣,未能在短時間內把所有的功能發揮一樣,你會抱怨自己還是那個工具呢?我則會選擇包容、體諒自己,容許自己循步漸進,因為抱怨自己、抱怨他人都對提升表現/效果完全沒有幫助!許多不明白這點的人卻選擇痛恨自己,以至磨滅了自己做事的信心。條數應該點計?相信讀者會懂得判斷。

 

 

Recruit專欄【知人口面不知心】 2017-1-6

 https://www.recruit.com.hk/resources/ArticleDetail.aspx?articleId=34453

 

我曾經在不同的場合提醒在職人士掌握微觀溝通的重要性。因為只有得到信任才有機會獲得賞識,因為受到賞識才有機會表現自己。所以如果你一直覺得自己懷才不遇,未受上司器重賞識,很有可能是因為你在溝通上出了狀況,以至根本沒法使他人對你產生信任。個天……突然灰都唔知乜事!

 

微觀溝通(Micro-Communication)是觀人於微的一種能力。新派心理學代表人物羅拔.第爾斯(Robert Dilts)曾發表R.O.L.E Model,指出人類有著不同感觀慣性:視、聽、感、味、嗅覺(V, A, K, O, G),去認識、儲存、運用所接收到的資料信息。簡單而言,當一個人看完一套電影後,其最深刻的可能會是:1.場面(視覺關注)、2.對白(聽覺關注)、3.感受(感覺關注)。對慣於視覺處理資訊的朋友,會對電影的場景畫面特別深刻;慣於聽覺處理資訊者,則會對主角的對白或配樂感到深刻;同樣一套電影,對慣於以感覺處理資訊者,較深刻的往往是劇情對情緒上的感染與牽動。這種不同感官的習慣傾向,會影響一個人的個性,以及對資訊吸收的喜惡。能夠讀懂一個人的感官特徵,就更容易運用配合對方感觀習慣的方式溝通,通俗地說就是能以「更channel」、「更key」的方式進行互動,怎麼會不較易得到好感而產生信任呢?

 

一個視覺取向的上司,喜做事有效率的下屬,沒耐性聆聽過於詳盡的彙報,所以在互動時必須精準快捷,宜以重點式陳述,附上圖表圖像更有助他吸收。相反,一個聽覺型的上司,對行事快速的下屬會感到不安,甚至懷疑其做事草率不夠細心;所以向這種上司報宜多花點時間向他詳述,提供足夠的例證與數據支持,內容愈仔細愈好,這樣對方將更安心,覺得你做事夠細心。至於感覺取向的上司則有較多情緒上的連接,喜歡能理解及關注其感受的下屬,因此在彙報時宜從其感受出發分析問題,雖然情緒化的表現甚難猜透,但也必須讓對方清楚知道你在乎他的感受。

 

依據以上原則,與不同類形上司有效互動,升職加薪指日可待。緊記千萬別「知人口面不知心」!